欲界神系诸法功德分。(十五)+ 查看更多
紫师:欲界神系诸法功德分。
阴德。
阴,收敛。
阴,稳定。
阴,持久。
阴,黏着。
阴,相续。
阴,聚集。
所谓五蕴者,即五阴。有蕴集遮蔽之意。
众生受生于三界六道之中,全赖此五蕴阴聚。
觉悟,需要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度一切苦厄。
所谓般若,即智慧。所谓波罗密,即至彼岸。以智慧至大觉彼岸。
或言五蕴阴聚之苦海彼岸。
即,照见五蕴皆空。
即,空性智。
而欲界众生,处五蕴阴聚之中。
自觉有我。即自我。
只是源于色界阴聚妄明之明性一丝。
《楞严经》云: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元明照生所。所立照性亡。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况复诸三有。归元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法身大士,佛陀。以觉性照见十法界一切。此源于最初之性觉。
而众生生即无明,迷于无色界之虚空无明。沦至色界顶,方才另立明觉,继而明性动摇,妄想现无尽界。即欲界。知觉乃众生。以此明性一丝,妄觉天地人我众生之相,名为众生。
而要以此明性一丝之知觉,求于菩提。
基本是妄想之谈。
必须仰仗阴德之积聚。
令此明性一丝之知觉,融入明性心海。即心体本来。
再以此明性心体,参破虚界无明惑。证空性法身。
明心而见性。
所谓阴德,收敛之德,坚定之德,持久之德,黏着之德,相续之德,聚集之德。信德,忍德,四摄六度之德。愿心也。道心也。
将此明性一丝之知觉心,全然收放,坚定于此明性心体本身,精进不懈,持久黏着其上,相续聚集。
信于大道,信于大觉,信于此明性心体,可以体证大道空性,得无上觉。安忍不动。
摒弃世间人我众生寿命诸相之扰乱,摒弃五欲六尘阴质之黏着,唯系着于此明性心体。
即阴德之聚。
世间人我之争,势力之争,概念之争。不摒弃,便不可能积聚此阴德心体,证于大道。
如果,还在这人我之争中,势力之争中,概念之争中徘徊不定,犹豫不决。那便是阴德不够。
心都无法静却。
谈什么修行。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即此阴德之收聚。
争于善恶,争于对错,于所谓是非好坏概念法中,徘徊不决。那只是因为,你不具道心,不配修行。
心识散乱于此人我是非争斗诸相中。
那便是生死轮回之必然。
求诸殊妙欲,却不积聚德。
强者,因聚而强。弱者,因散而弱。
颠倒生死,欲求不得。
坚住于一道,势自聚,人自强。
却因妄心散乱,求于多途,罔废心力阴德。
欲求而不得。
阴德者,凝聚之意。
因不易被动摇,被分裂,被扰乱,而称其德。
阴德不在,你又凭什么坚定于道,不懈修持。
一会这样,一会那样。
这样不是,那样不行。
墙头草,两边倒。结果,谁的光,你也沾不到。
徒增妄想,颠倒而已。
那就只能在此欲界苦海,流浪生死。聚散生灭。
所谓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而被人所弃,便是如此吧。
结果,人道都不容,便只能散乱妄想分裂崩溃沉沦三恶道。
这便是三界金字塔。
动摇散乱,所以沦为底层。
阴德积聚,而能步步登顶。
五蕴五阴。也是“心”的层次。
识、行、想、受、色。
色、受、想、行、识。
影质众生,只因动摇分裂,散乱妄想,人我对立。
心体神明,只因阴德积聚,信愿于道,安忍不动。
没了。
2020/08/08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