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淫六尘而自在解脱的菩萨+ 查看更多
紫师:什么是淫。
众弟子:过度。
紫师:浸淫其中。
指的什么。
众弟子:全心神的投入其中。
长期的投入、沉浸。
迷失。
沉迷,上瘾,无节制。
紫师:那,大家总是“在意”的淫,是什么。
某甲:欲望,欲念。
紫师:为什么总是强调这个“淫”。
众弟子:在意。
离不开。
因为人都有淫欲。
紫师:太在意。
如果这个“淫”,在人们心中很平常,并没有一些“禁忌”。
人还会那么的在意,强调吗。
众弟子:不会。
越是强调越是加强。
越是禁止,越是创建了一个对立。
紫师:一个一般不敢言于口的东西,说出来会有“刺激感”“冲击感”。人就会很在意,很喜欢强调。
因为不平常。
有没有男女性行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过程中,你“淫不淫”。
什么意思。
众弟子:在于你心里的感受有没有贪恋。
无污垢心。
紫师之前好像有讲过,在意识上出现对男女之事或是类似的行为,精气就下流了。
紫师:再回来说一下,浸淫这个词。
什么意思。
众弟子:渐进,渐次发展。
在意。
天天想,天天念。
紫师:意识放进去了。
浸淫其中。
在大家吃饭的时候。如果意识没有集中去品味所吃的东西,味道如何。而当你去细细品味时,味道又如何。
某甲:味同嚼蜡,五味杂陈。
紫师:一个是粗的相,一个是微细的相。
一个初尝“很难吃”的东西。当去细细品味时,突然变得“好吃”了。
为什么。
某乙:口感丰富了。
紫师:在看的人中,有没有经历过男女性行为的吗。
有没有经历过的吗。
某乙:有的。
紫师:那看来其他人都有了。
谁味同嚼蜡过。
众弟子:有时候会有这种感觉,感觉有点滑稽。
反感对方了就会。
紫师:人的感觉都是怎么来的。
而“男女之欢”的愉悦感,又是如何有的。
众弟子:意念注入,催动感觉。
造作了就从无变有了。然后就跑来跑去。
紫师:男女最初的性欲是什么时候有的。快感又是怎么来的。
众弟子:根尘识。
最初的性欲来自生命的起源。
紫师:性器官成熟后。精气充盈后,肉体表征出现,从而带来的“快感”“性欲”。
男女之间的内在“阴阳二气”的互相吸引。带来了“性欲”。
世俗概念的沾染灌输,环境的耳濡目染,所带来的附加感受。
而其中占据主要因素的,大家觉得哪个更多。
众弟子:精气充盈。
环境。
阴阳二气占的多。
附加感受。
这个是人类繁衍的必然嘛?
概念灌输产生的想象,酒不醉人人自醉。
紫师:大家会【意淫】吗。
在进行“性行为”之前,“意淫”的成分多不多。“意淫”,会有肉体的快感出现吗。
某丙:会有。
紫师:跟真正“性行为”的时候,一样吗。
众弟子:精神带动肉体啊。
想象着你正在征服一个想象中的女人,会带来额外的快感。
紫师: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吗。没人了吗。
众弟子:没区别。
紫师:推荐大家一部电影,之后有时间可以去看看。《和平战士》
再问个问题。
【自在】指的是什么。
众弟子:自主。
无挂碍。
指的是内心不被束缚,但又不是随心所欲。
自在就是自然的存在着。
无碍。
紫师:【自在无碍】为什么是这四个字合成一词。
众弟子:因为自在,所以无碍。
自然存在,所以无碍。
紫师:自在调控,自在变化,自由自在。
畅无阻碍。
在修行而言,这个无碍自在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
众弟子:内心。
挂碍。
妄想分别的欲望。
紫师:相较于,众生皆执着于六尘一切而有碍。
因为执着在一个境界上,而无法自在变换。
比如,在你肉体最有快感的时候,让自己味同嚼蜡。
在那个执取的当下,你可以转换吗。
这叫什么。
不自在。
那如何自在。
众弟子:不在意那个时刻,那个事情。
空掉它。
某丁:紫师,我想问情和淫的关系。两者之间什么关系?
紫师:这个后边会讲。
如何不在意。
众弟子:把执着爱情的心死掉。
心随意转。砍了。
不当真。
放下。
不去做不去想。
把联想与概念的联系断除。
紫师:或者说,大家为什么会在意。
众弟子:感受太真切。
概念根深蒂固。
贪的概念。
紫师:心太小。
想要的太过于狭隘。
这跟男人女人无关。因为在这个时候,男人女人都不是男人女人。而只是有味道的肉。
所以,人们又说“肉欲”。
而这个有味道的肉,它的味道,就跟你吃其它东西一样。心神投入了,味道就美。心神脱离了,就只是肉。
某甲:紫师,空掉它,练好了就可以做到了?
紫师:那你先问清楚自己现在在哪。
空掉什么。
某丙:要平常心平常看待,是不是这样?在六道中,在红尘。
紫师:那你死后,还是在六道,在红尘。
再问一个最基础的问题。
六尘是什么。
某甲:色声香味触法。
紫师:这些都是什么。
某甲:感受。
紫师:感受代表了什么。
众弟子:主观。
触。受。感而受之。
紫师:感受代表了,它是外边的。
当你去吃肉的时候,肉味出现了。
不吃不回味的时候,还在吗。
某甲:不在。
紫师:那一个你想要就有,不想就可以没有的东西,你那么在意它做什么。
那如何不被六尘所障。
记住,六尘没有障碍你。是你的【留碍】障碍了你。
那什么是【留碍】。
某甲:停留。
紫师:你把它留下了,它障碍了你。
为什么证悟,要先证悟明心本来空寂。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证悟【明心本来空寂】后的偈诵。
没有舍得放开这回事。因为不需要放开。没有东西可以被放。
当你认为有东西可放的时候。这就是你的无明。
而最初的开悟,所悟的就是没有东西可以被放开、放下。
不然,你便永远放不下。
因为,你一直提着。
某丁:连放下也要放下?
紫师:不需要放。
有需要放下的任何“东西”,都是无明。
那如何做到【不留碍】。而【无碍自在】。
众弟子:不在意它。
安住于当下。
本来无一物。
心无所住。
紫师:那,肉体最有快感的时候。你能做到什么。
一个完全没有“欲”的“菩萨”,不是真正的菩萨。
一个可以无碍自在的来往于“有欲”“无欲”——“境界”的菩萨,才是真正的菩萨。
什么意思。
菩萨眼中,从来不见“有欲”“无欲”。
为什么。
因为【本来无一物】。
真正的菩萨,都证取了【明心本来空寂】。
菩萨眼中所见的一切都如《金刚经》所言: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而菩萨还有一个“有余业身”或者说是“幻化身”。在无明众生眼中“有的身相”。
也有着无明众生所见到的一切有相境界。所谓“有欲”“无欲”的“行为相”。
所以,就有了“有欲”“无欲”。在无明众生眼中有的。而非菩萨现证实相中“有的”。
因为,无明众生会就一切所见的境界,执取分别出“万法种种相”。
比如,一位“菩萨”正在“吃东西”。一个众生就自己的执着分别知见所见到的是,这个人如何如何,是贪的,是挑的,是....
另外一个众生就自己的执着分别知见所见到的是,这个人如何如何,是随意的,是不着相的,是....
而在这位“现证实相的菩萨”而言,并没有这一切的一切。
那这个现证的“实相”。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就能让这个“菩萨”,不再留碍一切相。
因为“他”看到了这一切都是“假的”吗。
那这个“他”所见到的都是“假的”的“假的”,到底是什么样的。
某戊:闻法,思法,修法三步曲,望紫师传实修之法。
紫师:明理,才有实修。理就是法。
为什么,修行要修戒定慧。
戒定慧,又都是什么。
某丙:通过行动,洗净心尘。
某甲:明理的行持应用。
紫师:戒,以收敛心神,提升定力。
定力够了,才能对万法进行深入解析,得取“智慧”。
就比如。当你肉体有快感的当下,你都能做什么。
某丙:控制快感。
紫师:控制不是目的。而只是一个以定力解析感受的过程。
众弟子:旁观心。
就是不带感觉。
紫师:不带感觉,旁观,也不是目的。
“智慧”才是目的。
众弟子:又是定力,定力太重要了。
即入此群不会疑法,望紫师相信我们会由浅入深完成自证,以理证法像六祖慧能和您一样的是累世修行的果报是少数派,望传幼儿园之法!
就是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对吗?
紫师:为什么,定力可以调节感受,控制感受。
这是你当下需要去明白的。
理是蓝图,蓝图不完整,造不成“佛像”。
盲修只会走远。
很多人上学,很难有动力。整天学这个,学那个,但却不知道自己能拿这个做些什么。越学越没意思。
而如果,当一个人一开始就想做医生,想做工程师,想做程序员的话。当他有了明确的目标了以后。他就开始去了解做这个“ ”,都需要做些什么。而要去做到这些,又都需要会些什么。
文字上的道理,具体手动上的技能。
而要去明白一个“道理”,会一个“技能”,又需要一个怎样的“之前的基础道理”与“基础技能”。
因为,最后的道理,技能,都是需要之前的基础的,并不是马上就能学会的。
然后,一步一步的往基础去推。找到了自己现阶段能立马学习做到的。
如果这个人,真正明确了最终的目标。那他必然能够很快的把这个目标达成。
即使这个过程中,有些部分是乏味的,他都可以明确的坚持下去。
是不是呢。
众弟子:是的。
紫师:大家上学的时候,是这样过来的吗。
众弟子:由目标回溯,定位自我,再采取相应的行为。
嗯嗯。
紫师:不懂这个方法的时候,厌学吗。
众弟子:拼尽一切,明确目标,看清位置,制订计划,逐步提升。时时反观修正路线。厌学未必但压力大。
现在学习痛苦并快乐着,以前没目标,不喜欢学习。
紫师:没有明确目标的人,不懂达成目标过程的人。是很迷茫的。
而紫现在尽量在做的是为大家【明确目标】。
这个【目标】,不是虚拟的,不是虚无缥缈的,是真实可达成的。
某甲:目标也是所缘境吗?
紫师:恩。【目标明确了】,之后便是【捋清过程】。
而【捋清过程】的过程中,大家就要注意自己的位置,处于这个过程中的【位置】。
某丙:我就想弄明白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怎么运作的。
紫师:《紫觉》已经讲清楚了。只是想明白个理,去研究就可以。而如果想真正见到,那就按照过程一步步走吧。
不然,想是没用的。
牢牢记住,【戒定慧】三学。
这是达成目标的【三个粗过程】。也是达成目标的【三个必要手段】。
离了【戒定慧】,目标永无达成之日。
某戊:我想问个问题。假如我们心中有目标,会不会被道察觉,从而给你施加压力?毕竟有些时候人的行为是在和天争。
紫师:可能你还没有回到现实中来。才有这个问题。
你应该还很年轻。经历的不多。
有目标的人,都是会经历种种困难的。而无法面对困难的人,永远无法达成目标。
某甲:那世俗的成功大小,是否从侧面衡量一个人戒定慧的程度?
紫师:不能。
世俗有时候越成功,越脱离戒定慧。
尤其是在这个“世代”。
某甲:因为世俗是纵欲的?物欲的?戒定慧是相反的。
紫师:也是“浮的”,“表面的”,充满“潜规则的”。
某甲:恰恰代表迷失越深?或者仅仅是玩熟了世俗的规则和概念而已。
某丁:想问紫师一个问题,戒是必须要戒口吗?以后不能吃肉了?
紫师:戒。戒的是六尘。色声香味触法。
至少在紫的教下,是如此要求的。
而这个戒,指的并不只是行为。或者说,并不是行为。
而是心识对六尘的执取。
因为,心识对六尘执取后,便是分散的。定力便无法提升。只会越来越散乱。
无法提升定力的戒,都是无益于解脱的。顶多只能稍微的培福消业。
所以,在紫的教下,戒就是戒心识对六尘的执取留碍。
某甲:无法提升定力的戒,都是无益于解脱的。举例说说好吗?比如?
紫师:比如,行为上戒了,心是散乱的。
定力不提升,智慧是无法出生的。而智慧无法出生,就不能解脱自在。
然后,回到之前的话题。
在紫而言,这个标准只是标准。以觉悟为目的修行的基础标准。
如果不是如此的话,紫可能还在寺院里待着。
“性欲”这个东西,不要太在意,或者说直接不要在意。没必要在这个上面停留太多。不论你是浓厚,还是淡薄。
即使你的定力很低。也要学会【解析】这个技能。
那大家知道什么是解析吗。
众弟子:分散?
把心投入到点上去深入感受。
用心感知,不是去想。
紫师:大家看到了什么。(紫师发了一张雪人的图片)
某甲:雪人。
紫师:仔细看看。
在你仔细去看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你看到的境界一样吗。
某甲:不一样。聚焦,用力。看到雪花,围巾,毛线,松果。
紫师:[语音]
听到了什么。
某甲:歌曲声,小孩子声。
紫师:仔细听。
某甲:外国歌曲,宝宝说话,打字声。
紫师:把所有细节的声音都分类出来。
把所有的语调,起伏,都分类出来。把声波线都分类出来。
有人用过监听级别的耳机吗。就是录音师用的。
某甲:我有。
紫师:什么感觉。
某甲:细节清晰,位置清楚,高频低频不含糊。很多很多细节都能很清晰的反馈出来,细节极其丰富,层次分明。
紫师:为什么。
某甲:解析得很好?解码?
紫师:大家要向这耳机学习,争取做的比它好。
这是眼睛与耳朵。还有舌头,鼻子,身体,大脑。
只是人的定力没机器好。所以,只能靠机器而解析了。
时时刻刻保持着觉明了知。
解析眼耳鼻舌身意所感受到的一切色声香味触法。
那,问题又来了。要解析的到底是什么。
众弟子:色声香味触法,留碍的就解析了?
是自己的六识所接收到的五蕴六尘。
色声香味触法,来什么解析什么?
比如吃饭,解析饭,一直解析,然后就没有了。
疼痛能解析吗?
吃饭的味道,解析下去就没有味道了。
紫师:解析到没有感受,就是目的吗。
某甲:目的是不要留碍。
紫师:为什么不要留碍。
不留碍,真的是目的吗。
众弟子:解析到了然本质。
看破放下。解析并不是目的。
解析只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增强定力,产生智慧?
紫师:目的是证体。
其它只是体所起用。
有体,自然有用。只有用,没有体,用不长久。
而体,是空性。
那什么是空性。
原来的课程讲,空性分为几种层次的空性。
某甲:能生一切的本源,空性。
某丙:本体为空,六尘是用。
紫师:不留碍,看破放下,都属于“用”。
没人听过之前的课程吗。
某乙:第一个层次念头的空性。
紫师:某乙继续。
只记得第一个吗。
某乙:第二个层次空掉念头的空性,也就是行识二蕴。第三个层次,空不空。忘了。
紫师:这是另一个层面的说法。
念头的空性,色法的空性,本体的空性,究竟的空性。
解析,就依照着这四层空性来。
某丙:紫师,什么是色法的空性呢?
紫师:物质不存在。
本体的空性,究竟的空性是圣者该操心的。
大家就先冲着念头的空性,色法的空性来就好。
某丁:怎么解析呢?
紫师:控制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六识。自在调控对六尘的深入浅出。
某丁:怎么控制?
紫师:上面讲了。
即使你定力再低。也可以在几秒钟的时间内加强一下心力,去进行解析。
不用你长时间的保持解析,也不需要你解析的多深入。
解析,就是加强注意力,专注力,聚焦心神。
然后,解析你所想解析的色声香味触法。
好了,很晚了。今天的课程到此为止。有问题,可以明天提。也可以现在发出来,明天回答。避免明天忘掉。课闭,大家晚安。
某丙:念头和声音,如果专注,多少能体会到它们的生灭不实。但是色法,只能靠理观,用道理解析,不知道怎么突破。请紫师慈悲开示。
紫师:肉体不需要靠道理解析。
先解析自己的肉体吧。
某丁:紫师,聚焦心神,一天要练习多少次,是要使它成为生活常态吗?
紫师:这个看自身的要求。做到多少,就有多少的受益。
2017/12/14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