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悲,没那么简单+ 查看更多
紫师:慈是什么。
众弟子:同体大悲。
希望所有众生安乐。希望所有众生过得好。
非心。
当下心。
无缘。大慈。
无我的爱。
一种内蕴的德性,温和,亲切。
仁爱。
紫师:组个词。
众弟子:仁慈,慈悲。慈善。
慈爱,慈心。慈和。
慈祥。
厚慈。
慈力。
慈安。
紫师:慈,这个字给人的感觉是怎么样的。
众弟子:平和。
温厚。
宽厚温柔温暖。柔和柔软善意。
疼爱。
慈眉善目的。
平等。
温和,柔软,宽厚。
善解人意。
紫师:这种状态是怎么有的。
众弟子:心打开了。不对立。学习,修炼来的。
容。
关爱。
内心安定。
觉悟因果。
感同身受。
因为了解。深深地了解。
紫师:慈母多败儿。怎么来的。
众弟子:妇人之仁。
母亲对小孩。无回报、应该的。
宠坏的。
紫师:慈悲出祸害。怎么来的。
众弟子:太过了,无理性。没搞明白自己为什么要慈。
溺爱。
骄纵。
狭隘。
小气。
慈的不是地方。
因为无条件。
并无长远眼光。
标榜自我。
没有原则,纵容。
紫师:为什么。
众弟子:我执。以为自己如何如何。
此慈为溺爱。过度放纵。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慈。
不知事物的因果走向。
自己不懂原则。
没有智慧。
自我的拓展。
惯性,不懂控制。
没有智慧的慈。
紫师:为什么说我执,就会导致这样的结果。
众弟子:因为我执,所以不明白,不能清楚看见更深的原理。
因为我执,就会给出“我”认为孩子需要的爱,而不是孩子真正需要的爱。
紫师:我执是什么。
众弟子:认为孩子是我的,不忍其受苦。
由着自己性子,惯性,不明所以。
概念。
业习恒定标准
自己执以为实。
概念叠加。
没有德,没有方法规矩。
一个角度,位置。
有个我,然后延展出来觉得对的东西观点。
一种较恒定的自我运行模式。
我执,自以为是。
把名词概念赋予的行为情绪,当成自己的行为情绪执着的行为。
眼前所受才是最真实的。
紫师:执着一个有限身心,有限概念认知,有限的状态为自我。我执。
因为,有限而无法长远,而无法真正究竟的【慈】。
所谓究竟,便是最终。
拿着自我有限的认知,状态,而去做一件自我有限认知内的“好”、“善”、“慈”,种种的行为。
导致最终的结果呈现为“坏”、“恶”、“害”。
所以,这是源于我执,源于我所执的有限自我,有限认知。
也便是【无明】。【愚痴】。
慈,是一种生灵所呈现的身心状态。
这种状态表现出的是深深的理解,深深的了解。由上而下的慈爱。
一般指父母对于儿女,晚辈的过来人的种种理解宠爱表现。
因为,这种过来人的认知,种种。而展现出来的理解,宠爱。
也就是这个长辈的认知所认为。源于自身经验式的认知。而了解,理解,体谅种种。
进而拿此认知,状态。予以教育,调整晚辈的种种不足。
乃至于认为,自己当年还是孩子的时候,也是这样过来的。没什么。的宠溺,宠爱。
结果,自身这个长辈的认知也并非全然通透,足够长远。而引发种种“不好”的结果呈现。
因为,每个人生来所处的环境,促其成长的因素都是不一样的。
长辈源于自身的成长经历而有的认知,未必就是适于当前孩子所生长的社会环境种种的。
考虑到了一点,未必就能考虑到所有全面的点。还会因为自己有限的认知,而并不认为自己的认知是有限的,有问题的。
也便促成了所谓的慈母多败儿。慈悲生祸害。
所以,究其根源。这都是源于人自身的认知有限,智慧有限。而有的我执种种。
都认为自己是对的。都认为自己的认知,不是有限的,不是有害的。
所以。有慈,未必就是真慈。
某甲:无明,颠倒,共业。
紫师:因为,自以为是的慈,而想着去爱护,保护。结果,导致了伤害。
那,悲心。也是如此。
慈而爱护,不想令其受伤。悲而不忍其苦,想令其脱苦。
不以无尽的轮回为长远究竟眼光打算,而有的慈悲。都必将带来伤害,痛苦。
因为,在有限的考虑认知之内。你认为你当前的行为,是在救人。等过段时间再看,就成了害人。
而,基本上人都不明白这些长远的道理。也没办法有如此长远的认知。
所以,都会很自然的认知自己的认知就是好的,对的。
更多的时候。只是拿着这样的有限认知,而做出种种所谓的“善”,“慈悲”。以此标榜自我为“善”,为“慈”,为“悲”。而如何如何。自以为意。
这对于人而言,普通人而言。是极其正常的。
没有谁错,没有谁不对,没有谁能被责备。
一切,都是无明而已。
但,当我们有机会去明白的话。那,就应该是要去明白的。
不论是,对你自身,还是对你认为你所爱的一切人事物。
当然了,前提是你能放的下自己的有限自我认知。我执。
而肯认知这样一个自我,是有限的。是颠倒的。是需要改进的。是需要修行的。
可能,你们大多数人也都这样认为。
但也可能是为了让这个自我“自我感觉”更好一些。而有的认为。
而当真的要让你放下自己的有限认知,而修行改进的时候。你未必就能真的放下,改进。
因为,这就是我执的力量。
你知道,不知道这么一个东西。Ta都一直在那里起着作用。障碍着你,掌控着你,困缚着你。
所以,你真的需要认知到这样一个自我的存在。
有限自我的存在。
因为,这样一个有限自我。代表着的可能就是你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都会是颠倒的。南辕北辙的。
为了利益自我,而令自我痛苦。
为了利益自我所爱,而令其受伤。
这真的是事实。
只是,可能在于你的有限自我而言。只能等到那样一个苦果来临的时候,你才知道后悔。
乃至于你还会因为这个我执,而不认为这样的苦果是因为你的有限自我造成的。而是其他人,其它种种的因素造成的。
这就是我执的自我。有限自我的所作所为。
所以。爱。没那么简单。
慈悲。也没那么简单。
爱,慈悲。在紫的认知当中,只有菩萨,圣人才有。
凡夫,真的没有。
因为,凡夫的爱,慈悲。到了最后都成了伤害。
这并不怪身为凡夫的我们。
怪只怪,这就是轮回。凡夫众生的轮回。
因为,它是一个无尽的轮回。
所以,一切眼前认为的好,到最后都会成为一种坏。
因为,这就是无常。
因为无尽的轮回,而无时无刻都存在的无常。
因为,无常。因为轮回的无尽长远。导致了当你还没有以无尽长远轮回为考量认知的时候,就必然是颠倒的。
因为。这就是轮回。
一旦你去足够长远的看待一件事情的时候。
你就会发现,你所做出的一切行为,都是利弊兼得的。
你想获得的利,都会带来你相应不想承担的弊。且这些利弊都是无常变换的。
所以,当你哪天真的看的足够长远了。你就看开了,看淡了。
因为,一切的行为现象,一般无二。
得不得到,都一样。
因为,你终会得到。
失不失去,都一样。
因为,你终将失去。
你能做的,仅仅只是得,失,得,失,得,失...
所以。如此的无尽轮回。无常的无尽轮回。
你执着,就会苦。便源于此。你执着爱,你就会被伤害。你执着爱一个人,你就会伤害一个人。
所以,轮回之内。一切都没有区别。
由此,菩萨们,圣人们。对于众生,所见轮回中,只有一件有区别的事,有意义的事。
那就是离开轮回。
而所谓的离开轮回。就是离开因为自我,因为我执,因为我所执,因为无明。而有的轮回。
这就是【慈悲】。【爱】。
菩萨,圣人们的【慈悲】。【爱】。
由无尽轮回的无尽长远眼光而有的【慈悲】。【爱】。
令一切众生在这无常的无尽轮回中,在这无尽轮回中所做的一切都没两样的行为中,去往脱离自我,打破无明而觉悟。
所以,菩萨,圣人们的慈悲。在行为的体现上,会有无尽的体现。
不论怎么样的行为,只要是有益众生脱离轮回的。他们都会做。
因为,一切的行为,一般无二,平等如一。
这来源于他们证取了实相无我,本来无我。一切平等的空性真如。从而脱离了轮回业行的缠缚。
所以,如此究竟长远的慈悲,唯有这些证取了空性实相的菩萨,圣者拥有。
因为,他们舍弃了有限的我执,认知。而真的能以无尽长远的无常轮回为眼光考量。来做出一切的行为体现。
为了每个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状态,不同认知的众生自我。去呈现出一切相应能够启发,促成其觉悟的一切行为。
而非,局限在某时某地而有的固有认知不变。
这就是无限的自我,无我所呈现。
不认知某个有限善恶对错是非,而固着。执取。
前提是,真的证取了无我。
为什么呢。
因为,有我。就会为了这个自我考量。也就会受限。
菩萨可以为了众生而呈现为圣贤之姿。菩萨也可以为了众生而呈现小人之行。
一切,能够促成相应因缘的觉悟。都是这些无我的圣者之所为。
因为,轮回如此。
真的如此。
在此无尽的轮回中,众生一切的行为,都是一般无二的。
都是围绕着自我的利益,而行的。
因为有我执,有我所执的认知,利益。就会伤害其它众生的利益。
而被伤害利益的,就会因此受伤。而呈现出伤害他人利益的状态。
因为,这就是自我。有限的自我,在无尽轮回中反复在做的。
菩萨圣者们,可能会因为相应的因缘,而示现出伤害众生的行为,但他的行为绝非是为了一个自我,而起现的。
一切众生对其的伤害,都会成为其空性的消融瓦解。而不会被一个所谓自我承担,而因此延续到下一个众生身上。
他们的一切行为,都只是为了众生能够觉悟。因为他们所做出的种种行为,而促成众生相应的觉悟。
因为,这就是轮回唯一的出路。
对于无尽轮回而言,唯一有意义的事情。
因为,大富大贵,大喜大乐。所有的众生都曾在轮回中享用过。一切的最极痛苦,所有的众生也都层在轮回中承受过。
且如此循环往复,已然无尽。
如果,众生自身不畏这些轮回反复的苦乐。
那,所谓的度化,便没有任何必要。
可惜。不是的。
一切的众生都贪乐畏苦。
所以,轮回对于众生而言。就是无尽的痛苦。
因为,众生畏苦。畏惧轮回之苦。有出离之心。才有了这些已然无我的圣人前来施化。施以教化。
慈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不需要任何的理由。
只因,同一体性。
所以。【无我,方能究竟慈悲。真慈悲。】
众生要以【慈悲】而修行。
那就是要尽量的想办法让这个自我,无我。
而,这不是一种简简单单的所谓“无我行为”。而是真正去通达诸法无我的真相。而心生智慧。看到真正的法理,种种的原理。
所谓的“无我行为”,指的是就是不顾一切的“无我”。
此一样还是源于我执的有限自我认知所带来。实是无明颠倒。
所以,【明理】真的很重要。【明理而行持】更为重要。
有我执的时候,多看看这个自我多么的不慈悲,多么的我执。就是一种慈悲。
有问题吗。
某甲:那现在肯定还有我,那做种种事种种选择,动种种念想时,如何更趋向于慈悲。
某乙:“有我执的时候,多看看这个自我多么的不慈悲,多么的我执。”问题是:可能当时不觉得自己“我执”了!怕看不到啊!
紫师:【不断的明理,就能不断的看到。】
【不断的看到,就是不断的去往慈悲。】
某甲:那阿底峡尊者所言,当自己承受所谓自认为的痛苦难受时,观想替一切众生受此痛苦难受,而释放光明清净的能量给众生。如此修习菩提心,慈悲心,可以吗?
紫师:属于愿菩提心。可以。
某乙:总是觉得,因为有个存在感,而有个“我”的角度与眼光。怎么破啊!紫师。
紫师:离开。
只要纠结于念想,概念,就会一直如此,明理,而进行无念的了了明知修习。
了了明知的心体稳固了,就可以脱离于概念认知,而更好的理解所有层面的概念认知,加以运用。
以一个存在的角度而认知一切的层面角度。便是智光显露。
某丙:请教紫师,什么是真正的止观?比如有疑惑升起时怎么用止观将之消解。止观有什么不圆满的地方吗?
紫师:止观都有相应的法门,也就是入手修习的具体方法。
某丁:菩萨圣人们的种种行为都为了众生觉悟,可众生却无法判断哪种行为是真正的善、慈悲。
紫师:众生只能进行自身因缘之下的修行。
众生也只需要明理认知法理。而不需要认知圣者菩萨。
依法不依人。永恒如是。
即使依人,也是在依法的前提下,依于相应的法理而依人。
某丁: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某甲:以慈悲而修行,不断的明理,无常的轮回,一切终将得到,终将失去。一切行为皆有利弊,一般无二。感恩紫师。
某乙:愿菩提心有很多种方式,将众生观想为自己父母。轮回无尽,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即便众生因为轮回业力做什么,让我此肉身对立反感的行为,纵遇命难时,亦对其心怀柔和。不造诸恶。此亦脱离轮回之道。
紫师:时刻警醒着自己。
【这个自我的认知是局限的,是我执的。】
从而学会一点点的放下自身一直以来所坚定执取的。
而,相对论便是学会看到,且有理由放下的方法论。
也便是,要学会从种种层面,角度来认知一切人事物。
如此,才能一点点的脱离自身所执取的有限认知。而获得更为广阔,乃至无限的认知层面。
而觉悟,自在的【存在】。
如此,无尽的轮回便是永恒的大幻化游戏。
这本就是【自性之本然】。【空性之自然】。
某甲:平心静气的时候好像什么都看得开,着急上火的时候,脑子就不在线了,感觉自己还在很低的层次,情绪依然难克服。
紫师:这是定力问题。也就是功夫。
这是需要努力培养串习的。一次又一次的行为,积累串联起来,而有的功夫。
某甲:怎么提高定力怎么培养呢?挺头疼的。
紫师:学会控制自己的身口意。
某甲:大部分时间,我算平和的,但是越是平和,情绪上来的时候,越是难控制。
紫师:借助练身的方法,学会控制自己的呼吸,肢体,肌肉,筋骨种种。
借助止语等的方法,学会控制自己什么时候该说,什么时候不该说话。以及,怎么说,如何说。
借助打坐调伏念想的方法,学会控制自己动念,或者无念。而自在的控制念想。这都是训练定力。也就是训练身心的控制能力。
某乙:紫师,当我想到某人或某事时,立马会有一些负面情绪出现在胸口、腹部、喉咙、头部,例如:伤心、懊恼、内疚、妒忌等。我就看着这负面情绪,直到它消失。
请问紫师如果我反复这样训练(情绪出现时,看着它直至消失),负面情绪是否会越来越少? 是否会慢慢地降低对那人/那事的执着?
紫师:就看你在看的时候,能不能做到真的不参与进去。
某甲:也就是在这个“我”未证“无我”时,时刻观察自己的起心动念是否符合法理?也就是不断内观、认知自我的虚妄性而瓦解它?那当时的瞬间呢?气上心头那一刻,真的很难压住。冷静下来,自己也可以分析得头头是道。
紫师:日常有法门做为修习。
有了功夫。就不会再怕气头上来的那一刻了。
关键时刻,有没有功夫。就看日常有没有功夫的积累。
临时抱佛脚,是永远都不可能的。
所以,功夫要日常老老实实的做。
某甲:有时会走进一种自我否定的黑洞中。
紫师:那就要学会走出来。
这就是修行。
知道,却不改变。就永远都不是修行。
某甲:有无力感。
紫师:这是自己该面对解决的。
如果,修行都那么容易。那世间再无轮回众生。
某甲:确实如是。感觉进进退退,这就是轮回。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更容易看到自己内在的执着。
紫师:恩。
某乙:紫师,目前我对自身观点的执着很淡。能保持“相对论”的认知,但就是存在感较重。以前觉得把“死”也放下了。后来在梦里发现我还是“怕死”的。
紫师:表层的自我意识,仅仅只是表层意识。潜意识的改变才是修行真正要做的。
但,改变潜意识,需要先学会控制改变表层意识。
所以,一步步来。
某乙:紫师,我还是没理清楚怎样修表层意识,然后又怎样去修潜意识。学会控制自己的身语意。就是在修表层意识。
紫师:表层意识的行为串习的足够深就会影响到潜意识。
某丙:所谓性命双修,是指性功和命功同时修吗?我们平时比较注重修性功,命功如何修才能见效快呢?
紫师:性命双修来源于关于性命分化的认知体系。
心性层面,身体层面。心识层面,精气神层面。
在此体系认知而言,而进行身心一如,性命一如的修持。就是所谓的性命双修。
某丙:道理上明白性命合一,跟随紫师修行以来,身体上也发生了一些明显好转的变化,但由于身体原因,更想在命功上有更快的提升。
紫师:日常粗住定就算是性命双修的基础。
某丁:有的时候陷在一种不好的感受或情绪里,知道是不对劲,却持续好一阵出不来,那时该怎么做。
某甲:有同感。并发现对佛法未有认知时会用一些世俗的方法去掩盖这种深层的烦恼。但却发现回不去了。
紫师:认知到,这是自己的功夫还不够。所以,心识有残留的影响。然后一点点的积累功夫。
某戊:紫师,我心稍微静下来一点,头部和面部就会有气在钻的强烈感觉,有时候感到气堵在了某一个部位,胀得很。这个现象已经有两年了。请问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
紫师:注意力放开,放到全身。
2019/05/03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