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于空,观于不可得。+ 查看更多
紫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庄严劫第九百九十九尊。尸弃佛。偈。
听了这么久的课。这首四句偈看得懂吧。
众弟子:懂。
明心本自空寂,心生则一切法生。
紫师:认同吗。
众弟子:认同。
从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角度,此偈只说了自觉的部分。
全说了,善法含觉他。
紫师:做得到吗。
某甲:一定程度做到。
紫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庄严劫第一千尊。毗舍浮佛。偈。
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
贤劫第一尊。拘留孙佛。偈。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
贤劫第二尊。拘那含牟尼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贤劫第三尊。迦叶佛。偈。
什么意思。
某甲:描述空性。
紫师:怎么描述的。
众弟子:身空,心空,罪福空。
通过身,心,罪,福等缘起现象来描述。
众生都是自性幻化而有,从来没有出生,也没什么可以灭度。因为是幻化,也就没有什么真正的罪福可言。
一切众生本性清净,所有的描述,所有的说法都是空幻不实。
众生本性是清净无染的,这个本性没有实际的东西生出,也没有实际的东西消失!这个没有实际的东西就是身心,既然身心非实际,罪福也非实际。
紫师:那生死,烦恼,痛苦呢。
众弟子:幻化现象。
也是一个道理。
梦中的故事。
身为假合,心为幻境。
相对而有。
紫师:是吗。
众弟子:因缘合和而成。
也是只幻。
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生死,烦恼,痛苦,执而显。
生死,烦恼,痛苦,都是错觉。
是的,皆是缘起现象。
紫师:是吗。
众弟子:不是。
是。
紫师:说不是的,说说为什么不是。
某甲:只是知道是幻,但根本一点没证到。生活,还是在为之,生死,烦恼,痛苦着。
紫师:说是,是因为愿意相信是。
那什么是信。
众弟子:认定,忍可,实行。
道理上自洽,且实践中吻合。
不再被原来的烦恼痛苦动摇。
发现客观事实如此。
紫师:信,就是不确定,只是愿意信。
真确定了,就不需要信。
众弟子:嗯。
紫师:真是了,还会有生死烦恼痛苦吗。
众弟子:不会。
紫师:真是了,还会执取着不肯撒手吗。
众弟子:不会。
紫师:给你们讲那么多的现实,现象原理。为的是什么。
众弟子:放下。
看到本来如此。
看清世间的一切就是这样的,而行放下。
清醒。
不迷在现实中。
紫师:是为了告诉你们,善恶怎么来的,罪福怎么来的,生死轮回烦恼痛苦是怎么来的。
那,是怎么来的呢。
众弟子:迷。
执念叠加。
无明。
紫师:人为什么争斗。
众弟子:念念“有”累加创造出来的。
无明。不公,不平,资源有限。
赢。
分别,排斥,贪嗔痴。
紫师:十二因缘流转,讲的是什么。
众弟子:前因后果循环。
苦。
无色,色,欲界流转。
紫师:具体怎么流转的。
众弟子:十二因缘法,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众生皆顺著此流而生生死死,死死生生;还有还灭门,无明灭就行灭,行灭就识灭,识灭就名色灭,名色灭就六入灭,六入灭就触灭,触灭就受灭,受灭就爱灭,爱灭就取灭,取灭就有灭,有灭就生灭,生灭就没有老死忧悲苦恼灭了。声闻所修的是四谛法,缘觉所修的是十二因缘法。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执念流转。
紫师:无明是什么。行是什么。识是什么。名色是什么。六入是什么。触是什么。受是什么。爱取有是什么。生老死怎么发生的。
执念,怎么有的。怎么相续流转的。
众弟子:受维稳。动而不安。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是精神,色是身体,算净色根。这时就进入欲界,有内外之分。逐渐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缘六入,产生触,就有觉受,从而分别,贪爱排斥,而取,抓取从而出生,慢慢消耗至死而灭。无明还在,灭后又出生,又灭,又出生。循环往复。
无明是自性的一种功德体性。
因受的差别相产生了苦受乐受。有了对乐受的爱取有,有了爱取就会受生,有生就有老病死,死后还是爱取有,继续生老病死。
先是无明,行识,这是本我执,然后演化出了名色身心,六种感官,有了触受,沾染,有了浓厚的所贪所嗔,这是妄我执,执取这个身心为自我,故分段生死轮回无尽。
究竟而言,无明也是自性的幻化。
执念,从无明出生的后念看到前念就开始执以为实,然后不断地叠加相续……
紫师:那你们现在处于哪个位置。
众弟子:对乐受的爱取而生老病死再生老病死的循环中。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
处在六入、执着于各种触受,爱取各种感官体验。
紫师:无明是什么。
无明,是你们认为的不知道吗。
众弟子:不是。无明,反而是我们认为的“知道”,
无明,是存在感。
不是。无明是根本无明。
无明是想知道个啥?
对无明的理解还比较粗浅,暂时认为是因为不懂所以做错了,做颠倒了。
无明是指不知意识心之虚幻,执为实不坏我,故令阿赖耶识起行支,依于末那之执我而执名色,遂至轮转生死。大乘佛法把无明分成两个部分:一念无明,无始无明。--来自百度。
紫师:无明,是三界顶的生即无明。也就是最初的有,有了就有了。
无色界,可以思考吗。
众弟子:不可以。
不。
不用思考。
不太清楚。
紫师:无色界,有六尘十八界吗。
众弟子:没有。
紫师:会有影像,会有概念吗。
无色界,又名痴界。没讲过吗。
众弟子:不会,这些都是欲界的产物。
讲过。
紫师:是不是说过,无色界的有情众生,实则算不上人类认知的“生命”。
众弟子:嗯。
紫师:所以,称之为“天”会更恰当,而非天人。
无明,就是无色界。
行、识就是无色界流转到色界的过程。
为什么三界之主是色界大自在天。而不是无色界。
因为,从色界顶的境界开始,神才聚了,了了明知的心体,才有了。
无色界,是连了知的能力都没有的。神是完全涣散的。
没讲过吗。
众弟子:讲了。
痴界。
紫师:色界从四禅天往下堕的过程,就是名色六入产生的过程。
到了欲界,“能所”完全分化开来,有了内外清晰的境界出现,天地开显,阴阳判别,生灵才有了分别。
触受爱取有生,指的就是受生欲界。
你们现在是处于老死的阶段。
要回到色界,就需要断掉触受爱取有。
也就是入定破除散乱、掉举、粗昏、细昏、欲界爱取留碍的过程。
而往四禅天进取的过程,就是灭掉六入名色的过程。
让身心一切的感官能所分别消融殆尽。
一丝的神识动摇,都不能有。所以需要舍三摩地。
舍掉一切的执取分别感受。
也就是色受想三蕴。
之后,才是行识二蕴,也就是行、无明。
那,善恶罪福,是哪一个层次阶段才会有的。
又是为什么会有的。
众弟子:欲界才会有的。欲界的。因为有想要不想要。
欲界才有分别,执取了就会有。
善恶罪福是受之后有的。有了受的差别,有了分别。
紫师: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人才会出生于欲界。
你们怕的,会有的罪恶感,是什么呢。
怎么来的呢。
罪,是什么。
众弟子:是一种受,是犯错会受到惩罚,不好的受,这种经验不断串习而来的。
名词概念诞生后才有的罪恶感,因为集体需要有序,个体就要去克制自己的妄动。
脱离了共识性认知的束缚所进行的行为所带来的感受。
紫师:所以呢。
罪恶感,是不是一种动摇,纠缠的心理状态。
众弟子:是的。
紫师:下面我来告诉你们什么是【欲界的生存法则】。
要做一个好玩家,就要把游戏规则摸透。
1.永远都要记住自己是一个玩家。游戏只是游戏。
2.游戏重在娱乐,体验。不在于输赢。
3.小号就要有小号的自觉,老老实实升级。想要拥有更好的资源经验,就要站队,依附势力。
(死记第一条。)
还有很多,但太露骨,就先算了。
众弟子:记住了。
死记第一条。
自己是一个玩家。游戏只是游戏。
紫师:欲界业力的本质,只是六尘十八界的纠缠。
恶性循环,一是来源于自己太较真,二是别人太较真。
杀盗淫妄,你自己可以不较真,这是你可以做主的。但,必须要清楚人家较真,你就得还。不然就会一直纠缠你。
那被关进监狱、地狱。就是必然的后果。
你等级弱的时候,人家把你打崩溃了,你就得掉级。
所以,没能力,就不要找人事儿。
但只要你牢记第一条。掉了级,下了三恶道,也不是问题。
不过,如果这条你忘了。这个游戏就不成立了。
这是站在一个无良游戏玩家的角度,而言的。
但,却是事实。
你们要相信,这样的玩家是有的,而且很多。
你们觉得自己做得到吗。
众弟子:努力吧。不参与,不搅和,不当真。
要做到的。
能。
可以。
紫师:我只是说这是【欲界的生存法则】。
而不是一个菩萨的行为轨范。
是无良游戏玩家的。
众弟子:嗯。
那么一个菩萨的行为轨范是如何的呢。
紫师:那你们从这样的游戏心态中,看到了什么呢。
众弟子:自保。
一定程度自在。主动。
不逃避,主动性,放手玩。
自在。
猥琐发育。
不忘记,代表着承载和控制。
割离出来,一定程度的主动认知。
紫师:善恶罪福,是什么。
众弟子:名词概念。游戏中的得失。
游戏规则。
游戏中的道具效果。
有点像《土拨鼠之日》,可以无限次复活,玩游戏就好。但其实挺害怕这种状态。根究也是无明。
紫师:玩跟被玩的区别是什么。
众弟子:有无主动性。
主动和被动。
被玩的是死规则。
目的不同。
紫师:那罪恶感是什么。
众弟子:罪恶感是规范行为的游戏规则。
罪恶感是把得失当真了。
游戏设定。
因为名词概念的灌输,执以为实而产生的感受
玩家是不会有罪恶感的。
紫师:错,是什么。
不可以,为什么不可以。
众弟子:把游戏当真,罪恶。
当真才有得失,才有利弊,才有对错,和可以不可以。
紫师:因为,会惹到他人不喜。
会伤害到他人,让他人产生不想要的感受。
众弟子:对哦,还有其他玩家。
是的。
紫师:你会为了自己的喜,舒服。让他人感觉到不喜,不舒服。
那,你自己都喜欢享受舒服,人家就不喜欢了吗。
所以,斗争。
才有了善恶罪福。
惹了太多人不喜的,就会进监狱,被打杀,崩溃,下地狱。
这不是最简单的道理吗。
众弟子:是的。
紫师:所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面提到的无良游戏玩家的游戏规则是什么。
重在娱乐,体验。不在于输赢。
所以,下三恶道,也无所谓。因为,牢记第一条。
所以,无良。
你们的畏惧,怕。是什么。
因为,你不是一个玩家,没有那样的底气。
那菩萨们呢。
觉悟的有情呢。
众弟子:一局局的玩,玩出花了。
喜欢带人的高玩。
紫师:陪着众生生生死死轮转。那让他们如此无畏的是什么。
众弟子:菩提心。
紫师:不也是深知这样的一个大幻化游戏本质吗。
众弟子:是的。
嗯。
紫师:你们不是一名玩家,因为你们被永远的困在了生老死的过程里。连触受爱取有的受生过程都看不到。
只能被出生,然后老死。
此生之前,什么都不知道。
所以,只能把此生的一切,视为真实,为之老死。
而那些玩家呢。
众弟子:嗯。没有发现存档。
呃,把我当npc吧。
紫师:那么多佛陀,想传达给众生的真意是什么呢。
某乙:有个独立于游戏以外的东西。可以很放心的一遍遍的尝试游戏。
紫师:度众生,是什么。
怎么度。
解脱众生,又是什么。
如何解脱。
众弟子:告知真相。
让玩迷的玩家意识到自己是玩家。
紫师:看破,放下。
要看破的是什么。
要放下的又是什么。
某乙:看破的是眼前这一生的局限。
紫师:生老死的死局,怎么破。
某丙:既然是游戏,就不用破了,就是观念改变一下。
紫师:先问问自己,你这个身心,是怎么来的。
众弟子:找到不生的那个。
因缘和合而来。
找到不生不灭的那个。
紫师: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
如果不有,需要不取。
如何不取,需要不爱。
如何不爱,需要不受。
如何不受,需要不触。
如何不触,需要不入。
如何不入,凝神定心。
那,如何凝神定心。
不入,不触,不受,不爱,不取,不有。
即不再受生欲界,回归心体本来。
找到心体主人,你就是玩家。
那实际怎么操作。
众弟子:粗住定是基础。
那不是得至少到初禅定。
紫师:先打破概念缠缚。
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
不思善,不思恶。
远离欲界纷争、人我对立。
不然,粗住定,你都定不住。
概念缠缚。我已经在这个上面,跟你们耗了太久了。
不要再耗了。
该解释的,我都解释过了。
信心再生不起来,我也没办法了。
如果你们真要修行,我需要你们先下定决心,把他人对你们造成的一切所谓伤害,都扔掉。
众弟子:好的。感恩师父。
嗯嗯。
紫师:把那些心理负担,都扔掉。
不要再想着,让人家还回来。
把那口怨气清理干净。
没人再欠你。
你做到了,你就解脱了一半了。
众弟子:决心扔掉所谓伤害,不用还了,没人欠我。
+1
紫师:触受爱取有。
就包含了这份怨气,嗔心。
你会感受到它,然后给自己相应的理由,执取它,加强它。
那,这份缠缚,就永远都解不开。
众弟子:感恩紫师加持。
紫师:所以,当它出现时,你就要想起来我,想起来我跟你说的话。
不触,不受,不爱,不取,不要。
然后,主动改变自己的思维、言语、行为习惯。
因为,没人再欠你。
你就需要更自主,更主动的活着。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凝神定心。
而另一半的缠缚,是你不再亏欠任何人。
众弟子:在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时刻,感恩师父慈悲。
不触,不受,不爱,不取,不要。
紫师:之后你所进行的一切行为,都会是你修行的资粮。
以法自活。
持戒,就是严格恪守觉悟。
没人欠你,你也不欠任何人。你只是一个觉悟的门徒,行持觉悟,自觉觉他。
饶益一切有情。
不然,会出现的都是负担,都是缠缚。
都只是六尘十八界的假法所幻化。
自觉觉他,就是饶益一切有情。
这里的饶益,是令之觉悟无明,令之解脱缠缚。
就像我对待你们一般。
这是需要具体的观修体证的。
不是说,你们在日常生活当中,立马就能做到的。
因为,触受爱取有就是一种惯性的业习力。
比如,没人再欠你。首先需要你的决心。
之后,就是一步步的行持。也就是每一个心念启动时,你都要观照到。
把那股被亏欠的受,给消融掉。
不触,不受,不爱,不取,不要。
也就是那股情绪波动。
而很明显,你需要一个更强烈的东西,来转掉那一刻的业力。
也就是一股更强的力。
某丁:是信吗?
紫师:源于对法的信,对我的信。
某丁:深信。
紫师:如果,你没有这股力,就得靠你自己的决心了。
将被欠的都丢掉,这在你们的世俗认知中而言,是伟大的。
所以,你们更容易做到。
而将你欠的都丢掉,这对于一个自认为是个好人,善人的人而言,就比较难了。
反而是自私的人,就容易些。
但,菩萨发大心的意义,就在于饶益一切有情。
某戊:是的。这在世俗的认知中有点无赖的味道。
紫师:而只有,摒弃掉欠与被欠。你才能真正的饶益一切有情。不然,就会被自己的亏欠所左右,也便是私心。
某戊:嗯。
紫师:自己能看得到的欠,自己认为的欠。自己欠的。
然后,不欠的,帮了人家,就成了人家欠你的。
这就是世人潜意识当中的逻辑。
不是吗。
众弟子:是的。
紫师:这些心理,我一丝一毫都没有。
不论是让人死掉了,下了三恶道。还是有人给了我多少的名利权情。不论是有人杀了我,还是夺走了我曾拥有的一切人事物。我都会觉得理所当然。没有任何感觉。
因为,三轮体空是一个菩萨行者,必须具备的。
某己:我们一定会做到!绝定!
紫师:一切的现象,都没有任何意义。
重点是,这些现象,能不能让人有所醒悟,解开缠缚,觉悟无明。
我只是为了给你们树立信心,才将这一切抛出来给你们看。
而实际的行持,永远都不需要。
所以,你们也并不能将之视为一种理由。粉饰自己的一切行为。
因为,在欲界的争斗当中,只要你是在粉饰,而非是实际的修证。那一切都会没有任何意义。
因为,你自己就会承受不住业力的侵扰,压力,而崩溃。
比如,常人的罪恶感。
恶人最终的被崩溃。
某丁:不需要指的是什么?
紫师:不需要理由。
比如:为了饶益一切有情。
而实际上的三轮体空,根本就不存在这个概念,理由。因为,三轮体空的饶益一切有情,只是觉悟的必然。
某己:最喜这句。
紫师:这点,只要你们能够把欠与被欠的缠缚解开。自然就会明白。
也就是无我的开始。
而重点,还是行持。
如何去做到把欠与被欠的缠缚解开。
也就是触受爱取有的恶性循环。
心量小的,连伟大的被欠,都解不开。
因为,他/她会觉得,凭什么。
你们是这样的吗。
众弟子:不是。
观修阿赖耶识,就解决欠被欠。
不是,格局已经大了。
紫师:学了这么久,如果还是这样的话,就自己退群远离便好。
影响到你的人生,我感觉十分抱歉。
拥有资粮的人,只会被困在欠的缠缚上。
但,只要你真的把我讲的法听进心里了,这也不会是个问题。
因为,这是一个明理,不明理的问题。
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只有你放下了,你才能更好的“还”。
令其觉悟无明,解脱缠缚。
众弟子:嗯。
嗯嗯,是的。
紫师:就是最究竟的还。
某丁:是。
某乙:嗯。
紫师:就如《虚非虚》里的那头狼,想要报仇,至少得先保住自己的命不是吗。
愚痴,连自己都救不了,更何况救别人。
自己都不自由,又怎么还。
只要决心有了,后边就是实际操作的问题了。
而只要是实际操作的问题,有我,就不是问题。
因为,我清楚解开缠缚的任何一个细节。
众弟子:感恩师父引导。
感恩紫师。
紫师:好好的体会触受爱取有。
虽然,你们的这个业身,已然是触受爱取有的结果。
已然,深陷在一个恶性循环之中。
但,只要你们有决心脱掉世俗情见概念那层缠缚。
就都不是问题。
某丁:有决心。
某戊:嗯!
某己:行。
紫师:因为,就是这些知见概念,在把那业力的锁链死死地捆在你们身上。
只有你们对法有信心,对我有信心,你们才能找到那个空隙,然后停在那个空隙上。
这就是那股信力的力量,作用。
这个空隙,就是触受爱取有循环的空隙。
只要你能看到这个空隙,你就可以斩断这条循环链。
也就是所谓的念起之时。
情绪动时。
感而受时。
只是源于过去习以为常的惯性,以及不明理,而无法意识到。
不明理,就是不肯看。
深以为然,自以为是。
错的就是你,不是我。
那就永远看不到,意识不到。这条业力循环链的存在。
你们现在肯去看了吗。
众弟子:肯。
紫师:看到过吗。
某丙:肯。情绪常看到,念起有的时候有,但都还比较粗糙。
紫师:
止观二字,原离不得,即定慧也。以后凡念起时,不要仍旧兀坐。当究此念在何处,从何起,从何灭,反复推究,了不可得,即见此念起处也。不要又讨过起处,觅心了不可得。吾与汝安心竟,此是正观,反此者,名为邪观。如是不可得已,即仍旧绵绵去止,而继之以观,观而继之以止,是定慧双修,此为回光。回者止也,光者观也。止而不观,名为有回而无光,观而不止,名为有光而无回,志之。
本是空中幻影,当真了,才会沉浸其中,以为真实,然后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究一个念头起处,本就是用念头起处去找一个念头起处,名之为头上安头。
概念的缠缚是什么呢。
就是你们有着无尽的理由,来将自己的念头当真。
比如,必须要想下去的,必须要想清楚的,必须要弄明白的。
思议之事,没有尽头。
只有,你没了那个想下去的动力了,念头的起处,才会了了分明的出现在那里。
而这些必须要想下去的动力怎么来的呢。
想要的,需要去想,需要去争取。不想要的,需要去想,需要去避开。
过去的经验,名为过去心。未来的希求,担心,名为未来心。全都会作用在现在,这个当下,让你思虑种种,暂歇不能。
只要你还对这一生抱有什么希望。你就永远都停不下来。
所以,我才要给你们讲这么多现实。
欠的,被欠的。
是什么。
不就是你们的挂碍,留碍吗。
有这些执念,你们又怎么可能回光返照,照了本心明觉而体认之。
你们的决心还在吗。
众弟子:在。
既不去争取,也不去避开,随缘,依法而活。
紫师:那你们给自己的一切行为所找的理由,穿的衣服,你们看到了吗。
你们可以以法自观,正常看待了吗。
众弟子:看到了,但,总是放不下。知道,做不到。对比之前,已经好很多很多了。
嗯,冒出来的都是衣服。
紫师:你们不需要活着了吗。
某庚:要呀。
紫师:怎么活。
某庚:现在是知道了,依法而活。
紫师:我用现实来打压你们,是要让你们清楚现实。破掉自己的理所当然,伪饰。
而不是说不让你们活了。
某庚:嗯嗯,现在懂了。
某丙:嗯,该干嘛干嘛,不要穿衣服。
紫师:可能,哪天我还会要让你们去争,去斗。
但你们必须清楚这个欲界的现实,跟这个欲界的游戏。
正视这个自我,正视这个自我已经拥有的业力惯性。
也要清楚了了明知的心体本来,一直都在那里。
某庚:时刻准备着。游戏而已。
紫师:你摇摆不定,你就会受种种境的迷惑。
你坚定不移,一切境就都只是境。
你们一直沉迷在外境上。
所以,外境安定,你便安定。
外境压迫,你便无力。
受种种的无常扰乱。
某庚:是的,遇事,还是会起情绪。但现在已经能起观了。
紫师:尤其是,这个世间的争斗,你身在其中,却看不清。
一会受这边影响,一会有受那边影响。这种概念,那种概念。各种势力基于自身利益所建立的善恶是非对错概念。
在这种不定的状态下,你又怎么可能拥有相应的安全感。
而越没有安全感,对外境的执取就越严重。
如此恶性循环。
时不时地就要因为一种观念,跟人争执不休。
连脑子里,都永无停歇。
不是在跟他人作斗争,就是在跟自己作斗争。
这不就是你们的烦恼痛苦所在吗。
为了于这个无常的世间,安身立命。
不是吗。
你们在我这里闻了这么多法,没有变化吗。
再去看这世间的种种现象,眼前的种种人事。还那么迷吗。还那么执着吗。
我想知道的是,你们当前脑子里会蹦出来,纠缠更多的是什么。
众弟子:的确没有那么迷,也没有那么执着了。
脑子里常出现的是近期可能需要做的事,以及随之产生的联想。
日本鬼子三分钟后俘虏我,划完拳再跑。
好像没有,想不起来了。是的,依法而活。
但现在不会联想很多了,即时会掐掉。
紫师:
什么是止于空,观于不可得。
众弟子:总能找到对治法。做得好不好不敢说,起码知道去做了。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哪里都是。
紫师:什么是纠缠于念。
罪恶感,亏欠感。会有吗。
某庚:跟随念头跑了。
某己:念起恰是念灭,如如不动止观。
紫师:这些感觉,是怎么让人纠缠不休的呢。
某庚:现实的道德体系。价值观念。概念定义。
紫师:是为了让自己改变,还是为了让自己舒缓呢。
众弟子:舒缓。
紫师:怎么做到的。
某己:念头轻,观,重,这就好办了。念头,跟屁虫。是过程,是认定,是如是生活。
紫师:你们有源于修行不够精进而谴责自己吗。
众弟子:有不舒服过。但没有到谴责的程度。
有。每天都有。
紫师:精进很难吗。
先不用改变实际的行为,先改变心相续的串习模式。
止于空,观于不可得。
摒弃掉世俗安立的二元对立,欠与被欠,是与非,对与错。
先让自己的思想获得自由。
那些都是假法。
你可以用。但你必须要清楚,它只是空之幻舞。
众弟子:有。
是。
空之幻舞。
绝对窍诀。
紫师:什么是自由的思想。
众弟子:安住。不被拉扯被动。
想想什么就想什么。想想就想,不想想就不想。
自由就是一种概念。没了这层衣服的思想就是“自由”的思想。
紫师:有人曾经问顶果钦哲仁波切:您平时的时候,都会想些什么呢。
顶果钦哲法王说:你还是不要知道的好。
那人问,为什么。
为什么呢。
众弟子:什么都敢想,肆无忌惮。
知道离知。
小孩拿了枪很可怕。
紫师:法王微笑道:因为太疯狂。
你会想什么,从来都不重要。
因为,那都是阿赖耶识里的资料,都是人类认知当中已有的资料。都是你拥有的见闻。
重点是,你会执念什么。
止于空,观于不可得。
就是念头的空性。
那都不过是信息的一种呈现。
你执念了,纠缠了。才会出现之后的身心反应,言语行为。
不要惧怕自己的念想。
你才能获得思想的无限自由。
不然,你便无法行持觉悟的道。
听得懂吗。
众弟子:听得懂。
紫师:实际上,只要你找到了了了明知的心体本来。
你做什么都无所谓。
因为,那都不过是法性自在之游舞,空之幻化。
众弟子:大家会的!!!
嗯嗯。
紫师:《时轮劫》
北方有土香巴拉,
轮围金刚法时轮。
能仁之下千觉子,
应缘显相游世间。
乞儿戏子恶毒女,
青妓屠夫修罗刹。
轻贱嗔怒淫乱种,
互杀互虐转世轮。
此盼彼顾待圣缘,
超拔一切颠倒众。
你们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就没想过里面的含义吗。
你们看到了什么。
众弟子:一群菩萨在游戏角色扮演。
刚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眼泪差点要冒出来。深深感受到束缚自己的结。
紫师:众生的颠倒执迷是什么。
而觉悟,解脱又是什么。
你们所闻的法,解释的还不够清楚吗。
不要让人世的枷锁蒙蔽自己的双眼。
真相从来不是那样的。
欲界的一切争斗,都始于人执迷于触受爱取有当中。
然后,是非对错便被人我对立所建立。
互相纠缠,生死轮转,永无止息。
有此业身在,为此业身的触受爱取有而活。就不要再想着出离六道生死轮回的牢笼。
那个了了明知的心体主人,才是你的本来面目。
而要证取TA,你需要做的就是摒弃掉那些人我对立的善恶是非对错,摒弃掉触受爱取有的惯性业力。
清净,安定,无碍,幻化,自在,游戏。
你们可以先从我这里获得相应的信心,信力。
但最终真正属于你们自身的力量,需要从种种境上来磨砺。
勇于面对你们不敢面对的。
看着。
真相,就会出现。
因为,动摇,纠缠。都只是源于你无明,逃避才有的。
你生来没有一个稳定的依靠。
在面对一切人事物外境时,都需要相应的外境来支撑自己去看,去体验。
当外境的支撑不够时,你就会动摇,就会纠缠不清,就会逃避种种。
然后,在逃的过程中,就会抓到什么用什么。没有任何理性。
以至于让自己的人生,更加的残破不堪。
或者,找一个相对的安全区,蜷缩着,不敢出去。
以至于,你从来都没有真正的看清过这个世界。
因为,不敢睁眼。没有底气去看,去经历。
而我给你们讲这么多,解析这么多。只是为了给你一个信心,一个底气。
去找你的依靠。一直都在的靠山。
让你什么都敢想,什么都敢说,什么都敢做。
无畏地行于世间。
不要动摇,不要徘徊。
心,就在那里。
万法,也都在那里。
在你不动摇的地方,不徘徊的地方,不犹豫的地方,坚定无畏的地方。
凝神安心定意。
止于空,观于不可得。
行持我的道,本初佛的道,大觉之道。
能仁之下千觉子。
众弟子:大家在。
在。一定在。决定在。
紫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贤劫第四尊。释迦牟尼佛。偈。
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天第一祖。摩诃迦叶。偈。
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西天第二祖。阿难。偈。
通达非彼此,至圣无长短。汝除轻慢意,疾得阿罗汉。
西天第三祖。商那和修。偈。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西天第四祖。优波纺多。偈。
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西天第五祖。提多迦。偈。
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西天第六祖。弥遮迦。偈。
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西天第七祖。婆须蜜。偈。
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西天第八祖。佛陀难提。偈。
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西天第九祖。伏驮蜜多。偈。
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西天第十祖。胁尊者。偈。
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西天第十一祖。富那夜奢。偈。
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西天第十二祖。马鸣。偈。
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西天第十三祖。迦毗摩罗。偈。
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
西天第十四祖。龙树。偈。
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西天第十五祖。迦那提婆。偈。
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西天第十六祖。罗睺罗多。偈。
心地本无生,因地从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西天第十七祖。僧伽难提。偈。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西天第十八祖。伽邪舍多。偈。
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西天第十九祖。鸠摩罗多。偈。
言下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西天第二十祖。阇夜多。偈。
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西天第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偈。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西天第二十二祖。摩蝗罗。偈。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西天第二十三祖。鹤勒那。偈。
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西天第二十四祖。师子比丘。偈。
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西天第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偈。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西天第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偈。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西天第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偈。
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西天第二十八祖。东土初祖。菩提达磨。偈。
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东土二祖。慧可。偈。
华种虽因地,从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东土三祖。僧璨。偈。
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信合,当生生不生。
东土四祖。道信。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东土五祖。弘忍。偈。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东土六祖。慧能。偈。
这些偈子,你们喜欢哪一个。
众弟子: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一个东东~了了知。
东土六祖偈。
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可得,得时不说知。
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达本自然识末。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有本有末不是。
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虚空指代什么?
理解是大圆镜。
不是理解,道一个。
紫师:有问题吗。
某丙:师父喜欢哪首偈,有关如何修持吗?
某甲: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紫师:每一首偈诵,都代表着一种心境,悟处。也是修持的入手处。
@某甲 什么意思。
某甲:师父,这个幽是什么意思?
紫师:你就说为什么喜欢吧。
某甲:读前面的时候,觉得祖的名字要是是中文的名字,会亲切很多。然后想自己可能会喜欢东土几祖的偈。但是读到这一段的时候,觉得很顺口。毕竟心随境转,无喜无忧,这些更贴近自己的生活。
紫师:意思就是能偷懒。所以喜欢。
众弟子:从文学性上来说,这个押韵,所以朗朗上口。而且读起来这个调子。希望自己能做到这样,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的状态。
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师父,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此偈如何入手呢?
紫师:@某甲 贪嗔都丢掉,就能。
于缘不相碍。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意思。当生生不生。
某辛:【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读到这句,感觉到心安。
某丙:师父?当生生不生如何断句呢?
紫师:生,生,不生。
不想努力进取的,都会喜欢这一句。
某甲:为啥?感觉不管哪一句,多读几次,熟悉了就喜欢了。
紫师:我之所以会问,就是想看看都有谁会选这一句。
众弟子:是的。
感觉这一句,读起来,有尘流的感觉,就像小溪往前流。有点俗。
师父入手处意思是日常通通用此一法随缘对境?
紫师:看你自己悟到了什么。
某辛:@某甲 你承不承认,我们可能会有一念划过:以后心随境转了也没事。
某甲:难道这句就没有其他的好的特质么?
某辛:我觉得不是这句偈的问题。
紫师:转处实能幽,意思是虽然随境转,实则本心如如。
所以,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某甲:这哪里想偷懒了?
紫师:这是开悟后的悟境。
而你就是想偷懒。
某辛:嗯,感觉这句比较接地气,不废脑。
某丙:其实,我听到能偷懒也很开心。
某壬: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这个怎么解呢。
紫师:@某壬 有情才会触受爱取有,才会生老死。种子在,因果循环,生死轮回。就是必然。无情,就无种。无性,即无生。
某丁:能偷懒的人一般比较有悟性。
某壬:我承认,看到可以偷懒的那一刻,我心动了。
紫师:无喜亦无忧,说明没有贪,亦没有嗔。所以随缘自在。
某癸: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某辛:感恩师父!看到“无喜亦无忧”,弟子想到了“无愿”,师父能说说无愿是什么状态吗?
某甲:那怎么丢掉贪嗔?
紫师:无欲无求。
某甲:怎么无欲无求?
紫师:就是无愿解脱门。
没有想要的,没有不想要的。
欲求,就是情,就是种,就是触受爱取有。就是生老死。烦恼痛苦。
某壬:门是什么意思。
紫师:门路。法门。
进去就是解脱。
某壬:华严经中为什么喜欢用各种云做供养。
紫师:因为你看到这个字时会生起的感觉。
某癸:师父,因事复生理,这个理是指?
紫师:事理,原理。
你选的偈诵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过程。
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某丙:华开世界起,很大气的感觉。
某甲:这个也喜欢。喜欢这个又是因为什么呢。
紫师:想要被充实。
某壬:难怪,看果满菩提圆特别顺眼。顺带也喜欢上了华开世界起了。
某己:华开世界起~三界拓展。果满菩提圆来自,因事复生理。
紫师:
这个呢。
众弟子:喜欢。
感觉到一往无前的勇气。
好喜欢。
一下子敞开放大了。
霸气。
某甲:这个不太喜欢。不喜欢魔这个字。喜欢前两句。
紫师:胆小怕事。
某甲:不怕不怕了。悟在迷未了怎么解?
紫师:没有迷,何来悟。
众弟子:悟在迷不了~师父处是悟,众生处是迷,师父众生是那一。
无量无边幻化自在清净畅游之感。
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师父这一句呢?
紫师:去看看今天的课。
众弟子:无有对立?
好。
某辛:师父,昨天有师兄问到,“五加行”是什么?
紫师:那不是有人回答了吗。
集资净障五加行。
所以,多忏悔,否定贪嗔痴慢疑的自我,多观修净相令心虔诚。
这都是前行基础。
大礼拜做起来,皈依做起来,持咒观修做起来。
五加行。积累资粮。是必要的。
供养布施做起来。
轮回过患观起来。
某戊:师父,大礼拜和汉地的礼拜什么区别?一定要大礼拜吗?
紫师:礼拜的意义是全身心的放下。
大礼拜更容易让人做到。
某癸:师父,一个想被充实的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路是怎么样的?是不是事儿特多那种。
紫师:敞开了充就好了。
某己:仁者头发有几根?
某癸:不懂。充啥?师父。
某己:数清楚几根有啥意义?
紫师:法。
某癸:喔,懂了,感恩师父。
某戊:大礼拜只见过电影里的。具体怎么拜还真不清楚。有没有什么标准,或者心法。请师父开示。
紫师:@道玄 你来回答吧。
道玄:这句呢?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
紫师:很早前就回答过这个问题了。
先是不起妄念,才有之后的亦不息灭。然后,是不加了知,不辨真实。妄念妄心妄境就会自然消融。
这是心态心量悟境而有。
不粘着的微细度。
道玄:姿势可以上网搜一下,或者让群里某师兄演示一下。观想莲师就在面前。合掌在头,颈,心间时分别观想白红蓝光从莲师相应部位注入自身。同时生起相应感受。趴着时双手成莲花状上举时,观想莲师之足踩上莲花。同样注意升起的感受。比如安心,虔诚,喜乐等等。观想要佛菩萨整体。不要只观想一部分。哪怕刚开始只能观想出个轮廓也没关系。不用用力。让形象在心间自然升起。慢慢就会清晰。
众弟子:偷懒那句会感受比较顺畅。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这段感受比较有契入。这段文字的排列组合,有一种虚空心境的契入感。打开心量。
感恩师父,感恩师兄。
@道眼某师兄,想到您。请道眼师兄慈悲再拍个视频。
某乙: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嗔亦无喜。龙树菩萨这个偈子很相应。
某戊:「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见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下午看到这一句也很触动️。感恩师父。
2020/07/10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