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依法不依人+ 查看更多
紫师:都有谁在。上堂课讲了什么。
众弟子:什么是善知识,如何亲近善知识。
所谓善知识就是一切引导走向觉悟的法。
善知识是令我们趋向觉悟的法理,法门,法要。
法遍布一切处。
不断打破自身的底线。
紫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呢。
众弟子:依法不依人。
依了义,依法。
紫师:那这里再加一句,【依法不依自我】。
为什么要再加上一句。
有些人,学了【依法不依人】之后。确实去依法不依人了。我慢也越来越深了。
【法】,告诉我们的是什么。
众弟子:无常,无我。
心的原理。
紫师:所以,真正依法不依人,就是要放下人我的分别执着,对吗。
这里的“人”,也包含了这个“自我”。
当什么时候,你能够把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法中,那就是你要证入的时候。
问问自己,这个时候,离自己遥远吗。
当你遇人遇事,念头起落的时候,你第一想到的都是些什么。是法吗。
众弟子:第一是我。
有时候是,但是可能没有真正深入。
自我。
紫师:为什么呢。
众弟子:因为自我抓取惯性太强,业力太重。
大部分时间专注于我而非法。
对法没有真正重视。
紫师:关于这个自我的执取表现而言,都有哪些。
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这是人自我的六种根本烦恼。也就是我执的六种体现。
贪,为什么贪。嗔,为什么嗔。痴,如何而痴。慢,哪来的慢。疑,又是为何。不正见,怎么来的。
一个一个的回答。详细些。
众弟子:贪是为满足自己的各种欲望,财色名食睡等等;嗔是为别人的言行不符合自己的心意,觉得自己被冒犯,欺负,侮辱等等;痴是因为无明,不明白世界的真相;慢是因为注重自我,以为自己且潜意识希望自己比别人高大上等等;疑一个也是因为太迷信自我,一个也是怕自己受到伤害,就多怀疑别人;不正见就是无明,又执着自己的种种思想思维,把那些从小被灌输的思想当成自我执着。
以外物为常,所以贪;以妄我为常,所以嗔;以无为有,无明而痴。
紫师:贪、嗔、痴、慢、疑,也叫五钝使。
什么叫五钝使。
就是——不是很清晰的一直都在“指使你”的。
不正见分为: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也叫五利使。而五利使,就是反应很快的一直都在“指使你”的。
贪嗔痴慢疑,在心识的觉受上而言,是属于一种相对于【五利使】而言的,比较模糊的状态反应。
而【不正见】的五种见,就是属于来源于:当心识产生【贪嗔痴慢疑】后,表现出来的明显状态。
也就是当你具备了这些【心识模式】后,遇人遇事的一切反应,都是被这些【根本烦恼】所使,所指挥,所指引。
贪,先不要把贪联系到一个具体的人事物上面。而只是去理解【贪】这个状态。
弟子:想抓取得到。
紫师:想一想,是不是就是一种冲动,促使了你后面的具体行为。
而,【嗔、痴、慢、疑】也都是如此。
弟子:都是一股力,激素,内分泌?
紫师:如果单讲的话,这五种心识状态,都是一种潜在的力量。表现的层面不同,说法也就不同。
总而言之,【贪嗔痴慢疑】,都是一种“较为模糊”的心识状态。被称之为【五钝使】。
弟子:潜意识层面的五种状态?
紫师:可以这样说。
而【五利使】的【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可以说是前五者的延伸具体表现。
也就是【业习串流而有的惯性模式】。无始劫来,所编汇的程序。一种潜在的运算程序反应。
身见,也就是对自我身心产生的自我认知见解,对这个自我所拥有一切的认知见解。
边见,也就是建立在一个以“自我”为中心,而导致的偏见。
“我认为”。
不论世界怎么说,人们怎么说,谁谁谁怎么说。
不论是不是。
“我都是认为如此”。
所谓的永恒,所谓的断灭,所谓的有,所谓的无,所谓的如何如何。
“我只如此的认为,我就是如此的认为。”
边见,也就是偏于一边的见解。因为“自我所执取”而有的偏见。
见取见,依据一种“见解”,拿来再建立一个见解。
科学家说,地球是圆的。然后,人就说:科学家都说地球是圆的了,你再敢说地球不是圆的,我就揍你。
当然了,这只是一个非常浅面的比喻。总之,就是拿着一个见解,来进行之后一个见解的建立,而执取。
戒禁取见,也就是取一个戒律的见,而再去建立一个见。
比如说,杀盗淫妄酒。最初这些戒律被建立出来的目的,是让人弃恶修善,收摄自心。而不是修行真正的目的。
如果,你太执着于这些戒律的见解,而无法打破,将自己束缚其中的话,是只能止步于三界六道的。
关于【戒禁取见】的诠释,是最难的。因为涉及到了【戒律】。
在往昔一些祖师的解释中,大多说的都是,不要持【外道戒】【牛马戒】【裸身戒】等。其实这些都是有考虑到接受人群的问题。
因为,【十结使】可以说是凡圣的一个分水岭。也就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根本烦恼,也就是【五钝使、五利使】。
圣者,是不会执取戒律的“实质性”的。戒律是依【凡夫界】而有的。
因为【凡夫界】有人我分别,也就有了【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当【凡夫界】具备了【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六种根本烦恼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世俗谛】的“因果业力”不可破性。
每个“凡夫”,都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所代表的就是世俗尔虐我诈的必然性。
因为,都会抢自己想要的,而不想要自己所厌离嗔恨的。
然后,就有了杀盗淫妄等的罪业出现。
而有了这些罪业的出现后,佛陀为了令人趋向于觉悟的道路,就设了次第接引的阶梯,也是能令【胜义谛法】留存于世的必须措施。
也就是【戒律】等方便次第法的出现。
弟子:持戒是为了让心清静,如果已有清净心是否就不用有持戒的形式?
紫师:在没有证入圣果前,紫的建议是【必须持戒】。没有【戒律】的接引,凡夫是决然不可能出离三界六道轮回的。
这里讲的是,戒禁取见真正的解释,是这样的。是源于入圣流的圣者而言的。
所有,执念于戒律,偏执于戒律的见解,都是妨碍于解脱的。
因为,要解脱,必然要放下【不正见】。而其中包含了戒禁取见。
紫的教法,以圆教为核心,所以会为大家诠释清楚,尽量的做出圆融的诠释。以此来开显心量,打破不正知、不正见。也就是偏于一方面不够圆融的概念法。
【戒律】是趋向于解脱、觉悟的方法,策略,过程。是【觉悟】所【必须】。
但不要太过于【偏执戒律】。
比如,看到有人造“恶业”,就起“嗔心”,这人是要下地狱的,如何如何。这不是修行人,所应为。
【戒律】,是用来修正自我,规律自我,止息自我的。不是对外的。
这是关于戒禁取见的诠释。
然后,就是邪见。这里的邪见,就包含了太多了。所有,偏、邪的见解认知,统统属于邪见。
为什么【贪嗔痴慢疑】是【五钝使】,而【五种不正见】属于【五利使】。
大家自己在自我身心中体会下,就可以知道了。
像紫说的,【贪嗔痴慢疑】属于一种心识的模糊冲动状态。而【五不正见】,则是非常清晰可见的具体反映。
还有谁在。听得懂吗。
然后,能把具体的内容代入到自己的身心上吗。
弟子:五利使,是有五钝使派生出的清晰表层意识。
紫师:恩。一个相较而言不容易被发现。一个相较而言,容易被发现。
大家也发现了,本身只是【不正见】。但又为什么分出来了五种呢。
是为了重点提出,让大家注意。也就是作出分类。
记住,【六种根本烦恼: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五钝使:贪、嗔、痴、慢、疑。】
【五利使:身见、边见、见取见、戒禁取见、邪见。】
弟子:五钝使迭加在不同“东西”上,迭加出五大类五利使。
紫师:恩。那五钝使,是从什么上面叠加出来的。
弟子:无明?
紫师:远了。
弟子:我执。
紫师:恩。我执。我执来源于无明。
也就是说,是这个“自我”“我执”,延伸出来了这些种种。而在六种根本烦恼后面,还伴随着二十种随烦恼。
弟子:感觉五钝使,是我执在不同对境下萌动出的状态,比如对我身心、对外物、对概念、对外人等等。有了我,就有了对立。
紫师:恩。之后呢。
弟子:用文字概念,去固化模糊的对境。变为共业洪流。
紫师:因为有了种种概念知见,在五钝使的分支干出现后,就自然滋生出了无数的枝丫。这就是人的心识树的发展图。
无明是根,我执是干,五钝使是枝干,五利使等是枝丫树叶。
当大家还没有种种的概念时,一种情绪出现后,你会做什么。
而当大家有了种种的概念后,一种情绪出现后,你又会做什么。
情绪是一股力。
起初这股力,只是在一根管道里流动。
而当种种的概念添加给予了这股力更多的可发力的线路后呢。
这股力,就会在这些更多的、复杂的、可发力的线路中流淌。
从而开发出了人类如今的智人状态。借助文字概念,来记忆、联想、测算、筹划...种种。
这是关于“人的自我心识运作”。
有了一个模糊的脉络了吗。
这里有张图,有空了可以看一看,研究研究。
弟子:百法明门?
紫师:恩。
那,以后大家如何【依法不依人】。
怎么样才是真正做到了【依法不依人】。
真正的去做到【法】,才是真正的【依法不依人】。千万不要做“自欺欺人”的“假修行”。
当你有什么欲求的时候,紫并不要求你放下这个欲求,紫只希望你能够正面自己的这个欲求。
当你有什么所排斥的时候,紫并不要求你放下这个排斥,紫只希望你能够正面自己的这个排斥。
正面自己的问题,才有机会解决。
是个人,是个凡夫,就必然有【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在你还没能破除这些根本烦恼的时候,你需要做的是去【认识】这些【贪嗔痴慢疑不正见】。
看清楚自己到底都有多少。具体又都表现在了哪里。
等你【认识】的够清楚了,你自然就会逐步破除。
而如果,你一味的【掩饰、逃避、不敢面对、模糊化】。那,你决然与【觉悟】无缘。
这是关于【依法不依人】的补要。
人生不容易,生活不容易,修行也是如此,很是不容易。
人生有很多的问题,需要面对,需要解决。修行也是。
而有一部分人,把修行当成了逃避人生不容易的借口、托词。关于人生不容易的那一块,极力的想借助修行来摆脱。而关于人生幸福舒适的一方面,则一个都不想放弃。
这部分人,作为普通人而言,是失败的。而作为修行人而言,连被称之为“修行人”的资格都没有。
大家多注意。佛陀说,这是附在狮子身上的“虱子”。假装是“小狮子”。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某甲记得整理。课闭。哦,大家还有其它问题吗。
弟子:紫师能解下五钝使的本质区别么?贪嗔痴慢疑,分别是我执迭加了什么而产生的?
紫师:我执,分为能执的我,与所执的境。也就是我执与我所执。
而这是建立在一个主体与客体上而有的。主体本身,有一个“较为”恒定的状态。然后,以这个主体“较为”恒定的状态,来判别客体。
比如,人体温度的恒温,与外界的温差。有一个倾向度,适宜度,耐久度,不可受度,难忍度。
从而出现了贪、嗔两种心识状态。
而痴,指的就是主体对客体的观测模糊,不清晰,不敏锐。
慢,则是有一个主体的“自认为”比重,然后进行对客体的“轻视”态度。
疑,就是主体“迟疑”了,不能“自肯”了,有一个“不稳定”因素在那里了,所产生的。
所以,【贪嗔痴慢疑】分别是凡夫无明我执【心识】的一种呈现状态。
能明白吗。
能明白,却不一定明白的足够透彻。还须多多在自身心中体认。加深认识度。还有其他问题吗。
弟子:关于紫师说的面对自己欲求和排斥,而不是马上放下。而习惯性的会遇到对境去砍,容,但如果开始不能完全的砍掉或融合,这会不会不小心成了逃避呢?而真正去面对又应该是如何?
紫师:没有人让你不要去马上放下。你能马上放下,自然要去马上放下。
面对,是在放不下的时候,逃避的时候,所需做的。
还有其他问题吗。
弟子:贪嗔痴慢疑都是在自己原先固有的思维模式和外境有“高低”差而产生的?
紫师:痴,不是。
贪嗔慢,是差别明显而有。痴,是心识模糊,察觉不到差别。疑,也是不稳定,而摇摆。
所以,源于明显“高低差”的只有贪嗔慢。
弟子:等你【认识】的够清楚了,你自然就会逐步破除。请问紫师是否需要深刻明理才能逐步破除呢。
紫师:不能破除前,是这样。需要明理,需要因缘。
明理,明理就好。因缘,还须积累,等待。
还有其他问题吗。
最后,希望大家一定要明确于法,【依法不依人】。千万不要指望“紫”这个人。
在大家的眼里,“紫”只可能是一个拥有着有漏身心的凡夫。千万不要因为紫,而动摇于法。
【明确于法】。【依法不依人】。
大家晚安。
2018/01/04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