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无明”的金字塔体系框架+ 查看更多
紫师:学习紫觉的教法,必须要梳理出来核心的框架体系。这样,才好系统的进行认知学习。你们梳理过吗。
某甲:还没有,不知从何处切入。
紫师:如果这个框架是一个金字塔形。最高处的那块,应该放什么。
某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紫师:那下面怎么放。
某乙:胜义谛和世俗谛。圆融二谛。
紫师:迷是什么。觉又是什么。
某乙:迷是迷茫迷乱不明白,不知道一切的原理。觉是觉悟明白,觉醒了悟世出世间一切的真理实相原理。
紫师:如果,以迷作为金字塔最高处的那块砖。下面怎么放。
十二因缘法。迷即无明。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也就是轮回。
谁来详细描述一下。轮回怎么来的。
以十二因缘为基底,来描述。把紫觉的教法体系,放上去。
众弟子:迷糊或混沌是无明,一念起是行,念头起来了会分别意识了是识,分别出来的是名色,名色通过六根六尘入,入就是有触,触则有受,乐爱苦离,爱好就去抓取,抓取聚集了是有了,无常迅速致已经有了,必会失去,故是先生后死,死后则入无明(迷)。一念无明,念起心动,不明缘由,是为无明。阿赖耶识为根本无明。末那识开始从阿赖耶识执取,叠加,念念不断,相续为行。执取叠加的阿赖耶识中的识大幻化出见大,地水火风空,幻化出名色,心识与物质。
紫师:大家都在轮回之中。从自己身上找找十二因缘。结合一下前两天的课程。
某乙:末那识执取叠加相续出心识与物质后通过通道呈现出来能了知到。至此我有了身体和意识,我的身体有了六根,让我能看能听能说能感受,我的意识让我能分别思维判断。我从和外界环境的对立接触中,感受到了不同的境界,因分别判断思维有了感受情绪,饱,饿,冷,热,苦,甜......喜欢,讨厌,高兴,愤怒,痛苦......于是我开始贪爱我喜欢的境界,让我觉得恒定稳定熟悉安全的境界,排斥苦的,痛的,不喜欢的。然后开始去追求我想要的,排斥不想要的。起了种种心念妄动造作执取,行为上也去妄动造作执取,越执越深,越执越有。
紫师:试着从自己现在看不破,放不下的执着上入手理一理。
自己为什么执着。以十二因缘为基底。
某乙:因为贪爱。
紫师:为什么。
某乙:因为有感受。能感受,能分别,想要的不想要的,想成为的,不想成为的。
紫师:为什么。
某乙:因为能觉知,能看能听能察觉不同的境界。
紫师:仅仅如此吗。
某乙:因为有眼睛鼻子耳朵嘴巴身体意识。
紫师:爱的,嗔的。想要的,不想要。怎么来的。
某乙:习惯了原来的恒定标准。高于恒定标准的就爱就想要,低于恒定标准就嗔,不想要。
紫师:怎么来的恒定标准。
某乙:末那识执取的。意识把末那识执取的那部分当成是自己,当成是标准。
紫师:再详细点。用十二因缘里的哪个名词来概括。
众弟子:取。受。触。
紫师:因为过去的业行,所促成的名色状态。
即,身心的状态。以此身心的状态,产生的六入,触,受。而分别取爱,嗔厌。
而概念的执取。是又一层的附加执取。
某丙:如果触的时候觉悟了,还会因受而起情绪吗?
紫师:先只谈“迷”。到底,如何迷的。
迷,所导致的种种行为,都是如何的。怎么来的。
先看看自己现前的生活。现前的种种思量,种种念想,种种实际行为。都在做什么。又为什么。
都是如何的因缘促成的。怎么一步步发生的。造就了今天的你。你们。
你。是你吗。
你身上,到底都背负了多少因缘所附加的种种和合产物。
概念知见。是一层。惯性,习惯。是一层。
某丙:为了自己的利益造成现在的生活。
紫师:那自己的利益,都是些什么。怎么来的。
某乙:利益是别人定义的概念,怎样怎样才是好。最基本的最初没有添加概念的利益就是为了生存。食物,衣服,住所,家人,财富,名声,地位。。。看看自己现前的生活。现前的种种思量,种种念想,种种实际行为。都是为了让自己舒服。
紫师:怎么达成。需要哪些条件。需要应对哪些人事物。
如果这个世界,是一个可以让你为所欲为的世界。又没有任何的后果。你还会烦恼痛苦吗。
某乙:不会。因为不用担心在意自己利益受损。
紫师:那为什么这个世界,不是那样的世界。
因为,这个世界上的人,生灵太多了。人人都想要为所欲为,又不会有任何自己不想要的后果。
而,当这些人都跑到了一起。就不行了。就需要建立种种的规矩。来约束对方了。也,等同于约束自我。一切的一切。都只能通过相互的交易,来进行。
而如此复杂的交易系统。肯定不能完全的顺从每一个人为所欲为的需求。又没有任何后果,代价的需求。
继续。想想,自己都在做些什么交易。跟种种关系,建立的相互需求交易。拿感情换钱,换物质,换感情。
继续。
某乙:跟父母,家人,朋友之间,用时间,情感,去换感情的维系。
紫师:如何获取,更多自己想要的。而又如何用自己不需要的来去换取自己想要的。
某甲:相互交换的人,刚好彼此契合。交换就比较舒服,会双赢。你有,我无。你无,我有。则彼此较为平衡。
紫师:这种情况多吗。
某甲:不多。
紫师:为什么。
某甲:多数,是两种不怎么匹配的“齿轮”相见。需要我砍掉一点,你磨掉一点。差强人意的组成一套完整的机械。彼此忍耐,却不是很舒服。但也,没有太多办法。
紫师:所以。烦恼痛苦怎么来的。
某甲:求不得。
紫师:详细点。
某乙:无法获取自己想要的。
紫师:为什么。
某甲:想要一样东西,却发现自己无能力获得他。被种种所制约。自己想要的结果,需要诸多条件达成。内因,外缘。或要强健的身躯,或要卓越的能力,或要独特的资源。等等。
紫师:那这些所谓的内因,外缘。又是怎么来的。
某甲:而在这诸多条件中,自身当前状态只有其中的几个要素。其他要素则需要通过交换获得。
紫师:那,交换不就行了吗。
其实,重点是。人都想要鱼与熊掌兼得。又想要这个。又舍不得那个。
要换取的。却不想要付出。因为,所付出的。是自己不想付出的。也就不懂得交易。
结果,想要。又不想换。
所以,求不得。痛苦不堪。
所以,只能止步于此。
而为什么不愿意换呢。
因为,当前有的。是自己当前有的。感受最强烈。
而想要的。还不曾到自己手里。还没有真正的触,受,爱,取,有。而在于想要而言。当前有的,可能感受更强烈。
关键是。这个世界上的众生太多。
想要。只能换。
在既定的大规则下,来换。
这都是在名色,六入之后的烦恼痛苦来源。
名色。名即精神,色即身体。即身心。
六入。即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观。
有了身心。有了六种身心感受后。关于取舍,而有的烦恼,痛苦。
这是,一般普通人的层面。不懂得取舍。不懂得交易。纠结不清。徘徊不定。自生烦恼。还认为烦从外来。其实,是自己的欲求不满。
而欲求不满,来源于自己看不清这个世界。看不清交易,取舍的法则。
因为,都想要。不懂取舍。而烦恼痛苦。
如此,向外执求。循环往复。以致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消耗精力,命元。从而生老病死。相应无明执取的心相续,会继续投胎轮回。从而促成了轮回的无尽循环。烦恼痛苦的无尽循环。
先理清楚自己轮回的原因。再理如何脱离轮回。这样奠定的出离心,可能更为可靠,稳固。
这些都是如理作意。自己想一想,自己的不如理作意。
也就是轮回众生的念想逻辑。也就是你们一直以来所进行的“交易方式”。促成彼此烦恼痛苦,的交易方式。
某丙:我感觉我的轮回原因就是,我想按照社会灌输善恶,德礼智信,孝顺父母,有美满的家庭,孝顺乖巧的子女,满意得体的工作,尊老爱幼,邻里和谐。最后不如意就烦恼。向外执求了,但是我自己一个人做不到啊。看看自己写出来的,想要的太多了。
紫师:继续。理一理自己的不如理作意。也就是法还没有入心的时候。应对实际的生活需求,所产生的实际心理。
或者是,没有接触修行之前的,种种心理。
某丙:我这些欲望,我认为我完全放下自我,顺应别人,无我,其实也能做到。关键确实和紫师说的一样,全想要,舍不得放下自己拥有的。这样太累了。最后还是被动的活着。我有时候觉得美好,是在意的人对你好,在意的事情如你所愿,你觉得世间没烦恼。但是父母长辈又会来给你洗脑了,我们都是这样过来的,人生在世就是苦乐参半,让你坚持按大多数人的活法活下去。
紫师:一般人的需求,目标。都是定在现世上的。而对于这些现世的需求,目标。都是如何才能去达成的。
而,人又都是在如何做的。然后,导致了如何的结果。呈现。
然后,按照这个逻辑。好好理一理。
当“迷——无明”作为金字塔顶端时。相应的体系框架,是如何衍生的。
再说,建立“觉”的金字塔体系框架。
无明。也就是生即无明。
这个生,是作为无色界最高处,如果轮回有一个最初的生。
生,却不知从何而生。
即生即无明。即识蕴。无明而妄动,即行。行蕴。
行蕴流行,从无色界,色界流转到了欲界的层面。即行缘识。识缘名色。净色根生。即六入生。六入即触,触及有受。受即有爱,爱即有取,取有。而生老病死。死又入无明十二因缘流转。
而普通众生,即欲界众生。所有的认知,都在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范围之内。
在此范围之内。也就是出生的时候,身心所有的名色身心状态,已经是一个稳定的恒定状态。
在此恒定状态之下,就有了相应爱取,嗔离的分别执取行为。
在此状态之下,又有了相应的名词概念灌输。
而相应的名词概念灌输。仅仅只是在于所投生时期,处于拥有相应文明程度的时期,而有。
然后,在此文明程度之下。就有了相应的规矩,理法,约束。就需要,进行相应的交易。来获取自身所需。就需要取舍。交易。
而如果,不明其理。不懂得取舍,交易。也就造成了相应的纠结,徘徊种种,的烦恼痛苦。
如此,纠结徘徊,烦恼痛苦其中。生老病死一生。便是,此无明生之常态。
然后,此生老病死一生,执迷颠倒一生。所养成的业习,惯性。便会继续促成之后的轮回反复循环种种。
轮回,十二因缘循环。即此而已。
一切人,一切众生,所执迷的。都是眼下的,现前的。一切。
生即无明。而颠倒执取。
即使在一般人而言,不知取舍,不知交易。便是一种无明,颠倒执取。然后,促生了相应的烦恼痛苦。以此烦恼痛苦,而令自身生老病死。
人的寿元,在生的时候,便有数。
但这个数。是来源于既有的业。然后,既有的业,召感来了现前的缘。如此业缘相和合。便促成了相应的寿元。
即,因为你的无明。迷执。而将先天所有的寿元,放在了相应的业缘之上。心思,都放在其上。
种种的心理状态,都因所执取的种种外境,而进行相应的变迁。喜怒哀乐惊恐悲。七情六欲。消耗自身的精元,寿元。以此,生老病死。一生。已矣。
动情绪,永远都有外在的因素,理由动情绪。而牵动身体的内分泌系统。进行相应的五脏六腑消耗,损耗。而促成了相应寿数。命元。
身体的劳作,心识的向外攀缘。都是身心向外有所需求。
而在此众生大因缘之下。有所需求,就需要有所交易,有所取舍,相应去换取。
那就需要拿着身心,寿元。去进行换取。
即,身心种种消耗行为,业。
如果,不是时时刻刻都在向外。寿命,不至于如此短下。但在现前众生的认知观念之中。空活一生,没有任何滋味。活着干吗。
所以,为了种种丰富的滋味。而进行相应的换取。而消耗相应的寿元。生老病死。即是正常。
如此,十二因缘流转。生死轮回流转。
问:你们想要滋味,还是想要寿元。
众弟子:合适的滋味。都想要。想要圆满的智慧。
紫师:那你们,如此每天的劳作。都在干嘛。
明明都在拿着寿元,换取自身种种所需。
某戊:紫师,想要觉悟,用这个寿元可以换来觉悟吗?
紫师:千劫不够。想要觉悟。就要做好无量劫的准备。
某戊:紫师说说“觉”的金字塔吧?还是明天说?今天有点晚了。
紫师:把“迷”理清再说。眼前,现下的一切。看不破,放不下。谈什么觉悟。
迷执的结果。就是生死轮回循环。这是不可能改变的【真谛】【真理】。
放不下迷执。就不可能说【觉】。
而,要放得下迷执。就先要看得到自身的迷执所在。
你们活在现象中,即眼前现下的现实生活之中。
那,活在其中。就需要面对其中的种种。
也就包含了烦恼,痛苦。轮回无尽。
某戊:那轮回的尽头,是什么呢?
紫师:所谓轮回。即衔尾蛇。没有尽头。
所谓,无明执迷的非理作意。你们人人都在进行着。尤其是在你们面对生活中种种的实际人事物的时候。你们不可能真正按照修行的如理作意来进行。
如果,你们不去认知到自身的无名执迷的非理作意。便不可能进行相应的如理如法的如理作意。
不知坏,何言修。不知迷处,何言觉。
只有看清眼前,现下的一切自身执迷,颠倒之处。烦恼,痛苦之处。才有的修。
不然,所言修,迷而已。
某戊:放,要慢慢放吧?一刀切的方法,会不会容易困惑迷乱,反而退返?
紫师:别想放。先理清,看破。想放,不知如何放。想有何用。理清,看破。即是慢慢放。
先看清,自己如何迷。如何执。如何颠倒。如何促成了这一切的烦恼痛苦。
才有的看破,放下。如理作意。
自己在自己的生活中,眼前,现下。好好体证体证。理一理。自己的无明,执迷,颠倒之处。烦恼痛苦的来源。
从业行所带来的名色恒定状态。身心恒定状态。而进行了相应的六入执取。分别触,受。而进行的爱,取,有。嗔,厌,离。
先天恒定状态的身心感观带来的。以及,名词概念种种人造规矩理法,带来的。
看看,自己的种种行为。哪些是先天恒定身心状态的感观带来。
哪些又是,后天名词概念人造规矩理法带来的。
理清,这些。有助于,你理解自身的迷。
迷执,颠倒,分别,执取。只有,你真正认知理解了所谓的【迷】。才有的【觉】。
这应该是时时刻刻都去观修的【如理作意】。
众生因为无明执迷,而促生了相应的烦恼痛苦。那自然,也就会引发相应的“醒悟”。
因为,相应的烦恼,痛苦。而不想要烦恼,痛苦。而引发的思考。“醒悟”。
也就是“觉”的开始。修行的开始。
如果,不知自身的迷执,颠倒。就不可能促成相应的修行,觉悟。
胜义谛。世俗谛。都是建立在平等性智,妙观察智之下的。而众生的无明迷执颠倒。实际上,不在其内。
最终的觉行圆满,被称为【轮涅不二】。
而其下,就可以被分为。轮回与涅槃。
轮回,即迷。涅槃,即觉。
轮涅不二,即超越迷觉。
迷之下,建立迷之体系框架。才好更好的认知理解,觉之体系框架。不至于执迷颠倒。
不知自身无明颠倒执迷分别处。何来觉悟一切本自清净平等妙观察诸法相之处。
好好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种种人事物抉择之中。看一看。理一理吧。
如理作意。
看看自己的非如理作意,都是些什么。
还有问题吗。
某戊:那观好自己之后,醒悟之后,目标是什么呢?
紫师:看自己的所需。
看清,自己一切的既定行为。既定标准。都是怎么来的。为什么来的。
某丙:紫师,我感觉人们迷,所执取的不止现在,还有拥有的现在能让他们联想到的未来,比如工作或者缴纳的养老金,会让他们感觉老有所依。
紫师:联想未来。不是现在联想吗。过去,真的还存在吗。未来真的存在于现在吗。不都是现在的记忆,与联想吗。
跟所谓实际的过去,未来,真的有关系吗。
某戊:比如基督徒信靠神,等待最终审判。去荣耀主的荣光,这也算是一种目标吧。生活里给家人好的生活,相夫教子,做一个受人爱戴的人应该也算一种目标吧紫师。
紫师:那就拿着相应的行为,去换取。
某戊:从看清“迷”到想要开启“觉”行的契机是什么?是对迷的金字塔产生厌离心吗?然后呢,又开启建立一个对“觉”的执取吗?
紫师:不然,为什么要去觉。
在于所谓平等性智的位置而言。迷跟觉。是没有区别的。
之所以,有区别。来源于人厌离【迷】这个过程中所衍生出来的烦恼痛苦。
而如果,你不厌离这些烦恼痛苦。那自然不需要离迷,而去往所谓的觉。
但在于【迷】的层面而言,众生是必然厌离烦恼痛苦的。而必然,就会向往一种所谓的【觉】。
但最初的向往,仅仅只是厌离烦恼痛苦。而非厌离烦恼痛苦的来源。即自身现前,当下所拥有的一切。促成烦恼痛苦的来源。
对于,最初向往【觉】的众生而言。仅仅就只是厌离自己所执着的这一切,带来的烦恼痛苦。而非厌离自己现前,当下所执着的这一切。仅仅只是厌离,自己现前,当下的烦恼,痛苦。
因为,这个阶段的众生,仅仅只会注意到,现前,当下,自己的烦恼痛苦。而非真正促成自身烦恼痛苦的苦因。
而在这种情况之下,让人去放下令自身烦恼痛苦的苦因,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厌离的仅仅只是烦恼痛苦。而非促成自身烦恼痛苦的原因。来源。
所以,修行之所以难。仅仅只是因为,如此而已。
当修行,会触及到这部分自身所执着的部分时。人,就会徘徊反复。
因为,在众生的认知范畴中。你们不想要的,仅仅只是烦恼,痛苦的部分。而非促成自身烦恼痛苦的部分。
所以,从初发心,就是错的。
修,便难了。
因为,促成自身烦恼痛苦的部分,就是你们一直以来所执着,执取的部分。不肯放手的部分。
这就是【迷】。【轮回】。
还有问题吗。
某丙:因为不肯放手的部分也给过我们快乐,想让他们一直给我们快乐。而不是给我们烦恼痛苦,所以会放不下。
紫师:乐为苦因。因为,苦乐是一体的。想要乐,就要接受相应而有的苦。
所以,接受现实。真的也没错。
某甲:紫师,上节课谈到真正的修行要摒弃十八界,这又是哪个层次?
紫师:不想要苦,也不想要乐。因为众生的苦乐,都是来源于六根,六识,六尘。即,六入,十二处,十八界。
因为,不想再纠结在这些苦乐之中。而摒弃十八界。
某甲:嗯。摒弃的方法是什么呢?
紫师:先要看清。看破。而产生真正的决定,明确心。
真正愿意摒弃的决定,明确心。
就可以通过相应十八界的修法。来进行摒弃。
如果,没有相应的决定,明确心。那,一切都只是无常的。不能带来真正的摒弃。
自己在课下。生活中。眼前,现下。好好理理【迷之体系框架】吧。
某乙:紫师,如果是不想要痛苦烦恼的根呢?
紫师:那就也别要乐。正常看待一切。就能促成相应的智慧。
某乙:没有苦乐。就没有执取。只是去接受一切。不带任何色彩的。去受。
紫师:仅仅只是感受。也仅仅只是感受。
一切法。身心是法。一切也都只是相应的法则体现。
如此而已。如是而已。
某乙:这相应在框架中的哪个部分呢?
紫师:返迷为觉。
某乙:不再执着迷觉。
紫师:嗯。
某乙:玩够了。
紫师:恩。
某乙:感谢紫师。某丙:紫师,修行有没有苦因和乐因?有没有苦和乐?
紫师:拿着自我修。拿着我执修。就必然有苦乐。
2019/04/19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