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信,皈依,忏罪,消业,受报。+ 查看更多
紫师:功课做得怎么样。
众弟子:数量完成,质量争取不断提高。在读熟阶段。
皈依文念着念着就昏沉。挑出来的净行品还没背熟。其它除了大礼拜和止观有缺。其它每天都能完成。质量感觉有缺。皈依文两种都念。净行品每天上厕所刷牙洗澡前会复习一下然后再去搞。
净行品还没背。
皈依文开始一日三次,净行品还没开始背诵。
三步止观、皈依文,一直在做。净行品还没背过。大礼拜和莲师心咒间断在做,没持续保持。
皈依文每天都有念三遍,净行品还在熟悉。
净行品开始抄了,还没有背。
皈依文份量感还不够。净行品还不会背。
净行品没开始抄,没背。皈依文用的原来的。
每天念皈依文。
皈依文有在念。净行品整理了份缩减版的,但还没整出对境诵持的偈。
每天早中晚皈依文,念着念着就快不起来。净行品还没背熟。顶礼师父。
净行品看了几遍,没有串习,皈依文每天早晚念,中午没有。
皈依文每天念。净行品抄完了。根据华严经疏解分了一下段落。不过用的还很有限,没背。
6月前大礼拜完成。
太强了。我还差好多。
体力是强项,弱项是背诵。
大礼拜需要完成多少。
我背功现在也不行。
你不用。
为啥?
你想做,找师父要数量!我是37000一年。
止观和皈依文每天坚持,公众号在复习,小说还没复习完。
皈依文加持力杠杠滴,在坚持。三步止观可以一个小时不迷糊了。公众号的文章断续在回顾,小说还没来得及再看。易筋经,人元丹法,心咒,大礼拜,都在坚持。师父,诵这个皈依文可以把原来的那个皈依咒省了吗?
我已省了,用新的。
紫师:哪个更能生起皈依心,就用哪个。
某甲:好的,弟子明白了。
紫师:什么是虔诚。
众弟子:按师父说的做。
一种感受。
心心相印。
不怀疑。不动摇。
虔是恭敬,诚是放下自己去成为。
很有哲学家的味道。
有皈依心。
心和愿,贴合相应的一种状态。
全身心的跪服。专注专一于所向往的神圣的方向感。
至心相信。
投入。
紫师:虔诚能为你带来什么。
众弟子:心的力量。做任何事就有了力量。
稳定的感受,变得柔软而稳固。
行动时的心力。
德性心相续。
感觉心里踏实。心安。
主动的力量,以及对过程和结果的信心。
真实的纯直为诚。虔是因信心的分量引发的恭敬。
信心,无畏。
无畏。坚定。
身心与法,通道的畅通。
安定。
法喜充满。
如果利用虔诚想带来功名富贵,那是犯罪!是大不虔诚!甚至不想利用虔诚带我法喜充满
师兄的话很对,但是在这里说给谁听呢。
紫师:虔诚是什么。
众弟子:一种法。
一种法,净法,向道法。
善心所。
恭敬心。
谨慎的全身心投入。
信。
全身心投入去成为。
想不出其他的了。
紫师:明明有那么多有益身心的法,人不去缘取。却只念想着种种烦恼境。
为什么呢。
众弟子:担心,畏惧,惯性
对法信心不足。
格局太小。
因为习惯了烦恼境。
无明,惯性业力拉扯,还有不知如何自主生起相应的善法。
紫师:现在的人都疑心重。
为什么呢。
某乙:怕被骗。
紫师:而疑心能给人带来什么呢。
众弟子:失信者太多,对善法的虔诚不够,业习惯性太强。不吃亏。疑心生暗鬼。
二心不定,输的干干净净
烦恼而已。
曾经受到的教化,还有自身受体的经验。而养成的保护机制。受体的稳定。维持在烦恼里。
因为信任度降低,人为了寻求自保,只能被动接受那样活着。对这个世界的了解程度还不够的时候,环境也充满动荡因素的时候,保持一种警惕性是生命体的本能。疑心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警惕心,为了生存而有的警惕心。疑心能给人带来的结果会有多方面的现象呈现,再深入一点看待,就是可以保持表面的稳定,但是底层的受体感觉更不稳定了。
人与人无法信任,阻碍重重。
疑心病生,立场不坚定。
疑心,让人与人之间竖起壁垒,无法相互信任,反而加剧了被骗的可能性。
紫师:你们会骗人吗。
众弟子:会。
紫师:所以呢。
众弟子:不虔诚。
所以一样会有疑心别人是不是也在骗我。
长此以往,当越来越多的个体变的不稳定的时候,其所构成的整体也不会稳定,互相影响带动,会是整个大环境的稳定趋向混乱。会骗自己多些,顺带一起骗人。所以应该看清骗人的这种法的本质。
还是放不开。看不破。
大环境如此,为避世嫌,自己也骗人,那每个人都如此,就让大环境愈演愈烈。
骗和糊弄差不多。自欺欺人。
紫师:因果业报是什么。
众弟子:三界法则,动能影响。
凡事都不是没有原因的。
会骗人是因,被人骗是果。
骗人就要被人骗。疑人就要被人疑。在共业圈里,你真不骗人说了也没人信。在共业圈里守十善业也不容易。
力的呈现。
紫师:消业受报是什么。
众弟子:力的方向改变。
即使上当受骗也不再骗人。
受了。
承受力的作用。
不造恶因,承受恶果。
让因缘自然呈现相应的结果,而不再无明地造因。
不再产生新的力。到此为止。
行为的变通。
承受果报,不再相续。
紫师:你们信吗。
众弟子:安心受。
信。
信者,吾信之,其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紫师:那你们实际在做的是什么。
众弟子:有口无心。
在做,离要求很远。
随业流转。
紫师:不信佛,不信佛说的法。说虔诚,有意义吗。
众弟子:有意义。一点点串习相续成流。不断增加法在心相续中的比重。这是催眠的原理。结果继续轮转不休。
没有。
言语说信,行动没信。
紫师:不消业受报,反而恶性循环。结果会如何。
众弟子:业力更大。
紫师:三恶道是什么。
众弟子:果报的显现。
地狱,畜生,饿鬼。
紫师:你们信吗。
众弟子:信。
紫师:你们的信心是来源于顺境吗。
众弟子:来源于师父。
来源于紫师。
来源佛说。
紫师:当面临逆境的时候,你们的信真的还在吗。
众弟子:在。
紫师:当逆境在面前的时候,再问问自己。
众弟子:记住了。
好。
是。
好的,师父。
紫师:因果是不虚的。
你是如何的你,你便会受用如何的果。
信,都不具备。法,又能给你带来什么呢。
福德淡薄的业报罢了。
自然无法于法中受益。
世间没有平白无故的果。都只看你自己所具备的发心,因发心所积聚的因缘。
具信,皈依,忏罪,消业,受报。
这是修行的必然过程。
直至三业清净,修行自然增上。
不然,你便没有资格修行,无法堪受更甚深的法。
只顾自己眼前的因果业报,只想着如何去逃避,如何去侥幸。然后继续造业种种,恶性循环。那便都是无德之人。
又谈什么修行。
唯有依靠信力,虔诚,忏悔,坦然承受业报种种,那股恶性循环的力,才能消除。
修行,才能真正开始。
你们真的具信,虔诚,有惭愧悔意吗。
如果真的有,你们自然就会精进不懈。
那,你们足够精进吗。
众弟子:还差很远。
惭愧,不够精进。
不够。
紫师:所以,你们的信不够。虔诚更不够。惭愧悔意,便更不用说。
依法而活,又谈何说起。
努力吧。
人身难得。
生灭迁流,不知何时。
众弟子:请问师父,应该如何做忏悔忏罪?
紫师:可以看看《八十八佛大忏悔文》。
还有《劝发菩提心文》也可以看看。
众弟子:好的。
紫师:不肖,愚下凡夫僧实贤,泣血稽颡,哀告现前大众,及当世净信男女等,惟愿慈悲,少加听察。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心愿差别,其相乃多;若不指陈,如何趋向?今为大众略而言之。相有其八:所谓邪正真伪大小偏圆是也。云何名为邪正真伪大小偏圆耶?世有行人,一向修行,不究自心,但知外务:或求利养,或好名闻,或贪现世欲乐,或望未来果报。如是发心,名之为邪。既不求利养名闻,又不贪欲乐果报,唯为生死,为菩提。如是发心,名之为正。
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如是发心,名之为真。有罪不忏,有过不除,内浊外清,始勤终怠。虽有好心,多为名利之所夹杂;虽有善法,复为罪业之所染污。如是发心,名之为伪。众生界尽,我愿方尽;菩提道成,我愿方成。如是发心,名之为大。
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如怨家;但期自度,不欲度人。如是发心,名之为小。若于心外见有众生,及以佛道,愿度愿成;功勋不忘,知见不泯。如是发心,名之为偏。若知自性是众生,故愿度脱。自性是佛道,故愿成就。不见一法,离心别有;以虚空之心,发虚空之愿,行虚空之行,证虚空之果,亦无虚空之相可得。如是发心,名之为圆。
知此八种差别,则知审察;知审察,则知去取;知去取,则可发心。云何审察?谓我所发心,于此八中,为邪、为正?为真、为伪?为大、为小?为偏、为圆?云何去取?所谓去邪、去伪、去小、去偏,取正、取真、取大、取圆;如此发心,方得名为真正发菩提心也。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今言因缘,略有十种。何等为十?一者念佛重恩故。二者念父母恩故。三者念师长恩故。四者念施主恩故。五者念众生恩故。六者念生死苦故。七者尊重己灵故。八者忏悔业障故。九者求生净土故。十者为念正法得久住故。
云何念佛重恩?谓我释迦如来最初发心,为我等故,行菩萨道,经无量劫,备受诸苦。我造业时,佛则哀怜,方便教化;而我愚痴,不知信受。我堕地狱,佛复悲痛,欲代我苦;而我业重,不能救拔。我生人道,佛以方便,令种善根,世世生生,随逐于我,心无暂舍。佛初出世,我尚沉沦;今得人身,佛已灭度。
何罪而生末法?何福而预出家?何障而不见金身?何幸而躬逢舍利?如是思惟,向使不种善根,何以得闻佛法?不闻佛法,焉知常受佛恩?此恩此德,丘山难喻。自非发广大心,行菩萨道,建立佛法,救度众生;纵使粉身碎骨,岂能酬答?是为发菩提心第一因缘也。
剩下的自己找来慢慢看吧。
有问题吗。
众弟子:没。感恩师父。
顶礼!!!
暂时没有了。
紫师:云何忏悔业障?经言:犯一吉罗,如四天王寿五百岁,堕泥犁中。吉罗小罪,尚获此报;何况重罪,其报难言!今我等日用之中,一举一动,恒违戒律;一餐一水,频犯尸罗。一日所犯,亦应无量;何况终身历劫,所起之罪,更不可言矣。且以五戒言之,十人九犯,少露多藏。五戒名为优婆塞戒,尚不具足;何况沙弥、比丘、菩萨等戒,又不必言矣。问其名,则曰我比丘也;问其实,则尚不足为优婆塞也,岂不可愧哉!当知佛戒不受则已,受则不可毁犯;不犯则已,犯则终必堕落。若非自愍愍他,自伤伤他,身口并切,声泪俱下,普与众生,求哀忏悔,则千生万劫,恶报难逃。是为发菩提心第八因缘也。
没了。
不懂的名词,可以自己百度。
众弟子:好的。
感恩师父。
2020/06/22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