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萬物為用。

紫覺大學堂
紫覺大學堂
  • 首页
  • 紫覺體系
    • 關於紫覺
    • 紫覺正文
    • 認識系列
    • 經典解讀
  • 結緣紫覺
紫覺大學堂
“善知识”的几个层次 关闭 返回上一级  
2020-08-14
作者:紫府道人

“善知识”的几个层次
+ 查看更多

紫师:开始今天的课程。

第一个因缘是什么。去往无上正等正觉的第一个因缘,是什么。

弟子:皈依。

紫师:皈依什么。

众弟子:觉性。

皈依觉悟,皈依觉悟的法门,皈依觉悟的教授。

皈依境,空性。

紫师:怎么实际行持。

发心是发心。发心后,要行持。

怎么行持。

弟子:看到这三个字,就去联想背后的境界。

紫师:联想,还是属于发心里的。

今天讲的是,更深一步的行持。

弟子:戒定慧。

紫师:先别说戒定慧。只说皈依的行持。

大家发心皈依的什么。

如何才算是真实的皈依。

觉悟,觉悟的法,觉悟的证道者,教授者。

那怎么去实际的皈依觉悟,觉悟的法,觉悟的证道者,教授者。只是观想就可以了吗。

弟子:努力做到。

紫师:怎么做到。

众弟子:当下就做到。

做不到的就串习。

用身口意去行持。

紫师:大家还真的是...皈依了之后,先要找寻能教授你觉悟、觉悟的法的,教授者。

也便是善知识。亲近善知识,闻思正法。

弟子:依师教修。弟子愚笨。

紫师:不是愚笨,是已然忘了这个步骤。

弟子:那如何分辨与找到善知识?能让自己依止的。

紫师:觉悟是什么。自己在皈依前,没有明确吗。

或者说,没有模糊的认识吗。

弟子:证悟了空性的。

紫师:证悟了的,叫证道者。

皈依颂中,为什么要分出来一个证道者与教授者。

众弟子:一个有实证,一个是传道者。

教授者不一定证道了,明理了,不一定做的到。

紫师:今天的课程,先大概的分类下“善知识”的几个层次。

因为修行层次的不同,善知识也便不同。

刚入门的时候,遇到证道者,并不一定就是有益的。因为层次差距太大,理解不了,领悟不了。

所以在最初的时候,也不要要求太高。因为,你自身的层次,就不高。

有时候,要求太高,就是你自身的问题显现。是需要去解决的。只有自身的问题,逐步解决克服了,层次有所提升了,才能说再去找寻相应层次的善知识。

先说一下最初的“善知识”。

为什么这个“善知识”要加一个引号呢。因为,这个“善知识”,并非善知识。而只是在最初接引你走向修行的“助缘”。

可能这个“善知识”并不修行,也不是很懂修行的教理,而只是对修行这件事有点了解。在侃大山的时候,侃一侃。引发了你的对修行的兴趣。

或者是个算命的,跟你说要多积善修德,让你开始了解这么一件事情。或者是周围村子的大仙一类,让你开始接触修行。

这都算是最初的“善知识”。

乃至于一些玄幻修真小说的作者,让你了解到修行这么一件事,引发了你的兴趣。

总之,让你最初接触修行的“助缘”,都属于这类“善知识”。

这类的“善知识”,可以说是随处可见的。就看大家有着什么样的因缘,而由此结缘。

然后,一步一步的接触到更多的“善知识”,一步一步的深入到“修行”当中。

最初的“善知识”,并不会告诉大家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觉悟”,什么是“空性”。

而只是让大家一步步进入到后期“修行”的一个助缘,引子。

这个过程中,大家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士,各种类型的“善知识”。

可能是上述的不起眼的人士。也可能是寺院、道观里的僧人、道士。

从最初的请香、上香、礼拜、祈福、许愿、还愿、做法事,乃至于之后告诉你要多培福、累德。哦,还有摇签,解签,算命。

到了后边,你开始把更多的心识放到了“这件事情”上。但你一直都只是模糊的了解到“修行”是一个“如何如何”的。

这个过程中所接触的“善知识”,都属于第一类的“助缘类善知识”。

那什么样的是第二类的善知识呢。

这个时候,已经不是带有引号的善知识了。为什么呢。

因为,这一类的善知识开始告诉你一些“原理”了。

什么样的原理呢。

第一个。【因果】【无常】

生老病死苦,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放不下苦。

开始引导你【看破、放下】。

大家都是什么时候遇到的。

弟子:我的之前的善知识好像都不是具体某个人,而是书籍、文章,没有人引导。

紫师:既然是善知识,就不是指的人。有时候,“人”只是善知识的一个输出口。

那,大家明白【因果】【无常】了吗。深刻体会到了吗。

明白了,体会了。

之后呢。

大家懂得了什么呢。

众弟子:懂了无常。

终于不唯物了。

紫师:懂了无常后呢。你学会了什么呢。

众弟子:没那么执着了。

放下,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修善止恶。但没证到空性究竟,终究还是会造恶,所以要皈依三宝,倚仗上师,努力种善因。

紫师:那大家也已经是这一类的善知识了。

那【因果】【无常】这个善知识的主要目的,到底是什么。

众弟子:目的是让我们放下执着。

破除无明,去除我执。

目的就是要我们找到对治的方法,要我们去找解脱的办法。观空性。

紫师:这算不算,觉悟到了“一丝”呢。

这一类的善知识,算是真正开始让大家迈向觉悟的善知识。

接着是第三类的善知识。或者说是第三个阶段层次的善知识。

这类的善知识告诉大家的是什么呢。

是更多的原理,以及教授大家真正开始入手修持的方法。

更多关于生死轮回,三界六道,娑婆净土,万物众生等的善知识。让大家开始诵经念佛持咒,修持戒定慧法门的善知识。

这一类的善知识,大家都是什么时候遇到的。

那大家都收获到了什么。改变了多少呢。都有哪些受益呢。

众弟子:心态比以前平和。

知道格局要大心要宽广。

终于搞清楚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了,以前的答案都不能解惑。

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

应该是重新塑造了三观。

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哪里了,也知道人生的目标和意义了。

紫师:这个层次的善知识,还没到空性层面。所讲述的原理,都只是三界内。

只有在这个层次的过程中,在修持法门的过程中,有所明悟了之后,才能明了空性法。

所以,真正的空性法,是这个层次之后的。

所以,下一个层次的善知识,就是空性的善知识。

且不是文字类,言语类的空性善知识。而是至少经历过上一个层次修持,而对空性有所体证的善知识。

这样,才能正确的描绘,阐述真正的空性境界。从而解决更深层面的问题。

这个时期的空性善知识,还不是证道者,或者说,连初地、初果都还不是。只是处于【加行位】贤者。

这一类的善知识,会让大家借助之前一个层次的修持体悟经验,进而加深大家对于空性的体证。

弟子:所以我遇到紫师开始修紫师传授的法就被加持直接体证空性了吗?就是那样什么都不存在,但是身体明明还在。花了很长时间才明白要去修正。

紫师:空性,不是被分类了几种层面的空性吗。

先从念头上的空性入手。而且,了了明知不是空性,而只是体证空性前的一个阶段。

然后,就是【见道位】的圣者善知识。这类的善知识,是用来教授【加行位】修行者的。

最后是【证道位】的无修善知识。是用来教授【见道位】修行者的。

关于善知识的分类,暂时如此简单的分类说明一下。

大家,可以记一下。以此来分类【善知识】。

弟子:见道位是不是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了?

紫师:见道位,只是自觉。真正证悟了空性。就算是见道位。

接着,就是不断的亲近自己现阶段所需的善知识。

闻思正法。修持正法。所谓正法,也便是正确的趋向于觉悟的原理,法要。

弟子:紫师,您上次是不是说见道位了才是修行的开始?

紫师:修道的开始。

见道位,之后是,修道位。

见道位之前,都是修道前的准备。叫资粮位,加行位。

记住,【五位成道】这个层次划分。

【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

大家觉得自己在哪个层次。

众弟子:第一层次。

培养修行的资粮。

一,准备二。

紫师:资粮位,都是些什么资粮。谁来说一说。

众弟子:福慧资粮,要有福德遇到善知识,要有慧智接受善知识,信受奉行。

福-明理,慧-踏实。

福德资粮,智慧资粮。

紫师:详细点。《紫觉》中怎么说的。

弟子:福德资粮积聚修证空性心性的准备,智慧资粮所要修证的了知的准备。

紫师:福报,并不会让你遇到、令你趋向于觉悟的善知识。而只会让你遇到与世间福报所相应的善知识。

最初的时候,可能你需要福报来遇到一些过度阶段的善知识。

但更重要的还是【福德】。因为,只有【福德】,也就是一个好的心性,才能让你在遇到【觉悟类善知识】的情况下,被其所看重,也能依止在其门下。

因为【觉悟类善知识】看重的不是你有没有福报,而是看重的你有没有堪负【空性法】的资质心性。能堪负空性法的【法器】。

【打造好器皿,然后承纳法。】也就是福慧二种资粮。

那一个好的心性,到底该是如何的呢。如何去培养呢。

空性是什么。能堪负空性法的心性,该是如何的呢。

【明心本来空寂,见性能生妙有。】这是空性。

因为明了一切本来空寂,而不生执取。因为明了自性能生一切妙有,而生幻化妙用。

这代表了什么。

代表了,能放下一切执念,执取。也能拾起一切执念,执取。

没有不能放下的。也没有不能拿起的。

越接近这样的心性,便越是完美的【法器】。

不愿做的,不能做的,要尝试去做。喜欢做的,爱做的,不能放下的,要尝试着放下。

只有这样,才能磨炼自己的心性。

不能做,是为什么不能做。自己要想清楚。自己怕的是什么。

弟子:后果。对别人与自己都有不良后果。

紫师:当你还在执取着这个概念,别人,自己,后果的时候。说明了你所处于的层次位置。

你做不到,那便次第的去增进自己能做到的。或者说,能放下的。

重点是,自身的执念,执取。而非外在事相。

换个角度。

已经证悟了的菩萨,在他们度众生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四摄六度万行的度化。

四摄六度,都是什么。

在的,积极回答问题。进度有点慢。不清楚,就百度。然后来回答。

弟子: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止观)、智慧;四摄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

紫师:四摄,就是运用各种方法,来摄受众生,令众生生信,趋向于法。

这四摄中,更多的是强调慈悲的摄受一面,善法的摄受一面。但其实,还有着猛厉、愤怒的摄受一面。

布施,就是放开自我的执取。

持戒,就是自律所执取的。

忍辱,就是降伏自身心所执的。

精进,就是猛励的进行前三者。

禅定,是通过精进猛励的修持前三者所得到的。

般若智慧,是通过禅定止观所证取的。

在汉地,在世俗积极乐观的一面而言,大家所听闻的法要,都是偏向于所谓慈悲的。

但这个“慈悲”是有偏颇的。是有所“误导”的。

慈悲,总是需要一个东西。那就是智慧。

所谓悲智双运。只有智慧达到一定层面,才能明了真正的“慈悲”是什么。真正对众生“好”的行为是什么。

那个时候,慈悲已经不是一种表相上的“慈悲”。

而是智慧的慈悲。真正利益众生的慈悲。令一切众生趋向于无余涅盘,觉悟解脱自在的慈悲。

只要是能让众生有所明悟的,都是可以去做的。也便是【万行】。

万,是多的意思。也就是一切的行为。

比如,有些人以行世间“恶法”为乐。菩萨就会根据相应的因缘,进行教化。有时,是以“善法”感化。而有时,却是以“以恶报恶”的方式,令其醒悟。

这就是六度后的【方便度】。

弟子:感觉布施、持戒、忍辱...如果没有证悟到空性,凡夫众生也很难做到啊,这个资粮还怎么积了?这个不能和加行位、见道位同时修吗?

紫师:只有具备了相应的【般若智慧】,才能达到第七地的【方便地】。

六度,是一个修持的过程。

布施,打开心量,培福,积德。这是对心性的培养。

持戒,自律身口意行为。收摄身心。前两者,更多的是降服贪心。

而忍辱,更多的是降服嗔心。

精进,则是降服放逸懒惰。只有降服了前面的贪嗔,打开了心量,规律了身心,才能说进入禅定的修习。

弟子:疑心如何对治?

紫师:疑心,需要明理,也就是需要智慧。

而只有禅定有了,才有解析一切法的能力,才能出生智慧。

所以六度本身,就是一个次第修持的过程。

只是说,初地菩萨是布施波罗蜜圆满。三地菩萨,是忍辱波罗蜜圆满。四地菩萨,是精进波罗蜜圆满。五地菩萨,是禅定波罗蜜圆满。六地菩萨,是般若波罗蜜圆满。也就是智慧波罗蜜圆满。

大家还不是登地的菩萨。但登地的菩萨,是一步一步修证上去。

大家,要去证取圆满的波罗蜜,就要从第一步做起。

至于第七地的【方便波罗蜜圆满】,则是为了打开大家的心量而说的。虽然大家做不到,但要知道这个概念。

四摄六度万行。不只有所谓“善法慈悲”的一面。还有所谓“恶法慈悲”的一面。

善恶,是相对于众生自身的位置而言的。是建立在我执的前提下的。而当我执破尽,所谓的善恶就是一如的。

只是【法】。被众生的我执分别执取成了【善恶】法。

弟子:空性消业的原理就是如此?

紫师:安住空性,等同于把一切阿赖耶识内的种子消融殆尽。

这些种子,包含了所谓的善种子,恶种子,无记种子。也便是一切业力种子。

所以,空性消业,是最快的。但,前提是,真正的安住在空性中。而非空想中的空性。

什么叫不是空想中的空性呢。

当你真正安住在空性中的时候,布施,你是没有一个能布施的自我想法概念的,也没有一个所谓所布施的事物想法概念的,更没有一个所谓被布施人的想法概念执取的。

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都是如此。

也就是不论你遭遇了什么,都是没有执取现前的。

被人骂了,被人打了,被人伤害了,被人打劫了...等等等等。都不会有执取现前。不论拥有了多少的房屋土地田产,拥有多少的财富,名利种种。也都不会有丝毫执取现前。

如此,才算是真正安住于空性。如此,才能真正的让业力种子消融。

这也是真正的【法器】。也便是大家需要努力的目标。

从六度的前四度开始入手。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

放下自身所执取,所拥有。自律身心一切所贪染执取。接纳一切外界变迁,不起丝毫嗔心对立。精进用功,降服放逸懈怠懒惰。

没有这四者。一切都没有基础。

四摄,也是如此。只有放下了自身的执念后,才能去做到。

布施,爱语,同事,利行,你能放下自己所爱取执着的,而去顺应他人的。

当然了,前提是,利益人我修行解脱的。

如此的养成【根器】,养成【法器】。才能于修行路上,真正前行。

弟子:布施,持戒,忍辱,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行持。但是在生活的琐碎中怎样才能精进呢?而不是为了功课而功课呢?

紫师:琐碎中,理清琐碎。不为琐碎而琐碎。

弟子:不为琐碎而琐碎。是指不要执取任一个当下吗?

紫师:主动的培养定力。理清一切。

跟着琐碎而琐碎,主要源于懒惰。不愿意费心思理清。

今天的课程,先到这里吧。亲近善知识,闻思正法。养成【法器】。

弟子:紫师能讲讲法执吗?

紫师:法执,在于凡夫的层面而言。就是对法的执着。或者是,执着于某种概念法理,而障碍了进入更深的闻法,修习。

而相对于人我执而言的【法我执】,则是凡夫接触不到,思议不到的境界。

对法的执着,是必要的。

而执着于某种概念法理,障碍了更深入的闻法,修习。是需要破除的。

弟子:遇到事情简单的去做,不去思考,更不去思量自己的感受,做了就完了事情也就过了,这样做法行吗?

紫师:可以。

但,定慧才是觉悟的真正前提。记住这点。往这点上努力。

所以大家努力吧。

课闭,晚安大家。有问题,可以先发出来,明天回答。



2017/12/30于紫觉讲堂

转心境的修法
如何亲近善知识
如何亲近善知识

關聯閱讀 顯示全部

  • 人性三部曲 | 爱
  • 皈依的作用是什么。
  • 业力对我们的影响
  • 一、少阳派丹法讲解
  • 如何构建了了明知的有序性。
  • 紫觉词典 | “性”是什么
  • 什么是天之道,地之德?如何堪受教...
  • 本体论—系统论—方法论
  • 修行出离三界的解码与编程
  • 百法明门论讲什么
  • 浅谈儒释道三家止观。
  • 你们了解自己的实际三观吗
  • 苦乐参半(五) | 四维时空中的...
联系邮箱:admin@zijueschool.com
Copyright © 紫覺
Zi can be reached via admin@zijueschool.com
起飞页建站: 管理员入口 客服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