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运用好世嫌,把话说好。+ 查看更多
紫师:你们会说话吗。
众弟子:不太擅长。
算会的。
满分十分,给自己五分。有时候说的很溜,有时候像个傻子。
紫师:在你们的认知中,什么叫会说话。
众弟子:张嘴就说嘛。
能够顺畅的表达出想要表达的内容。
让听的人比较舒服,甚至本来是一件可能大家都尴尬的事,他有能力用语言来调节气氛。
能有效沟通,既能达成自己的目的,也能让别人舒服。
见什么人说什么话。
能够洞悉他人的意图心理,明白身处的环境情况,说合适的话,合适的沟通。
紫师:跟世嫌有什么关系。
众弟子:联系世嫌,可转为菩萨爱语,否则八面玲珑而无主心骨。
不会说话,就会被世嫌。
清楚了知理解不同位置的世嫌,才能够在表达的时候不触碰到其余世嫌的底线,成功的达到顺畅交流沟通的目的,即会说话。
不合乎世嫌,就容易被排斥。好像奇葩说那群辩手就写了本书叫好好说话还是什么,市面上也有教说话的培训班,演讲口才沟通一类的。
某乙:依对方的因缘和需求,而不是满足自己的自恋和执着。
紫师:如何运用好世嫌,把话说好。
众弟子:世嫌避不开、运用好世嫌,才能算“会”说话。
有主见的八面玲珑。
就像紫师说的"我仅仅只是清楚你们的喜恶,你们的标准,都是怎么来的。然后,用言辞强调了某部分,又避开了某部分你们执取的点。"
话说的漂亮,不触犯到别人执着的点,了解对方的需求,有目的性的说。
然后循循善诱,让众生生欢喜心向往心,这个过程中不断埋下会在未来结出善果的果子。
给出符合世嫌的相应理由,就可以缓解世嫌引发的矛盾。
紫师:首先,我们将人进行分类,粗分为四类。
以少阳、太阳、少阴、太阴,来进行。
少阳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太阳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少阴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太阴的性格,是什么样的。
语言的模式,会如何。
众弟子:我看到有个中医公众号把人分成这几种。说清平乐里的曹丹舒开始是少阳之人。
少阳的性格,时而内敛,时而外放。太阳的性格,外向。少阴的性格,由外向趋于收敛锋芒。太阴的性格,沉静,内敛。
紫师:少阳,就是欲发,初发,势未盛。
太阳,势已盛,剑拔弩张。
少阴,势初衰,阳还在,转为敛态。
太阴,势弱,积压已深,全敛。
众弟子:那太阳的语言模式是直爽直接,豪言壮语,咄咄逼人的。少阳是正直有原则。
少阳的语言模式,逻辑线还不够丰富,形式比较简单,碰上其他逻辑线的时候不会很强势,但也难以理解其他的逻辑线存在,相对偏执。太阳的语言模式,逻辑线已经丰富,形式趋于稳定,碰上其他逻辑线的时候开始强势,难以理解与之相悖的逻辑线,偏执明显。少阴的语言模式,在太阳期经历了很多逻辑线碰撞,外放的逻辑开始出现转变,不再那么强硬外放,变成内收,不明显展现,言语有所保留,容纳的逻辑线又开始增多。太阴的语言模式,见多了不同逻辑线的碰撞,不再固执地把逻辑线外放,言语变得谨慎,逻辑线的碰撞减少。
紫师:这只是性格,状态。
之后,还有后天养成的世嫌知见。
但,基本都是按照着先天的性格、状态来吸收的。
就普通人而言,基本一眼看去,大致的“模样”,就差不多了。
稍稍接触,说几句话,“模样”就更清晰了。
但,前提是,你得对世嫌足够的通透明了。
清楚每个人的微细心理都是怎么来的,而当你的态度,言语稍稍变动之后,对方又会如何转变。
那都是世嫌在起作用。
更重要的是,你能脱离“自我”。
但,其实这个问题,会在你通透明了世嫌之后,得以解决。
常人“自我”的纠缠,实则都是世嫌在起作用。
会将外界来的所有元素跟这个“自我”联系起来。
对号入座。
从而,令这个自我深陷世嫌之中,纠缠不清,无法自拔。情绪波动,无法自制。
那,就不可能运用世嫌了。
紫师:「某乙:依对方的因缘和需求,而不是满足自己的自恋和执着。」
有对号入座吗。
众弟子:有。
紫师:世人,以此博弈。
那,四摄中的爱语呢。
众弟子:先取得对方信任后再如实说。
顺应对方。
紫师:事是这样的。又不是这样的。话更不能这么说。
世间之事,阴阳而已。
众弟子:共情、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然后在好的关系基础上,把对方带离让他痛苦的境遇。爱语在心理咨询的技术中,是支持性技术,让对方在痛苦脆弱和混乱中先获得依靠和支撑,然后在对方的受体趋于稳定之后,在用干预性技术让对方承担自己的责任,真正获得改变,离苦得乐。
顺应。平衡。
紫师:世嫌,就是一个个的结缚。
而这些结缚,都是跟环境挂钩的。
一个没有出口的环境。
而,如果你成为了那个出口呢。
某乙:师父,这里的对号入座指的是什么,没有太明白。心理咨询相当于出口之一,但是因为没有证得究竟智慧,是外道。那我认为如果能真正观照我执,无我利他,那就没有对号入座。
紫师:四象的,纠缠世嫌我执面子的。
也便是将不究竟的道,认知为究竟的道。
以此,称之为外道。
只要没有断定如何才算是究竟的道,就说不上是外道,还是内道。
某乙:弟子深知如此,仅治好当前的抑郁症或强迫症并不究竟,只能依着因缘线让对方解除当前的病苦;所以在内心深深发愿,希望所有病人们以和我的缘分,在未来都能真正离苦得乐,获得究竟的快乐;依此,我一定跟随师父的脚步好好修学,提升自我、学好本领(通达万法)为众生服务。
紫师:就当前的你们而言,你们能做的,便类似于心理导师。
那你们,就要清楚,如何的人,拥有如何的病,在于当前的对方而言,对方需要的,能够接受的法。
常人,不需要脱离正常生活的范畴。只希望能够生活顺利,解决掉眼前的烦恼,纠缠。
某乙:嗯。确实如此,同时和好几位强迫症病人工作,虽然专病模型都一样,但是具体方法和每个人的治疗方案,都是量身定制的。
紫师:而大多数的问题,都是人际问题。
某乙:是的。
紫师:世嫌。
常人,永远都不是活的自己。
一个人的背后,代表着种种人的拉扯,纠缠。
那,你在面对一个人的时候,就等同于在面对着那么多的人。
不是在跟一个人交流,互动,较量。而是一群人,乃至于社会群体意识。
当你说了一句话时,对方否定了。但实则并不是他/她否定。而是他/她背后的人,否定了。
这就是众生。
你们,也是如此。
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
千万别乱来。
因为,我面对你们的时候,就是如此的如履薄冰。
众弟子:师父有能力看到背后。
顶礼师父,师父慈悲。
嗯嗯。
师父要顾及所有人及其因缘。确是如此。那作为自己都是个病人的自身,要去像师父一样,有些惴惴啊。
深有此感。每次做心理治疗时,都深觉面对的不是个人,是一整个家族,以及个人和家族的往昔业力。感恩师父加持。
紫师:所以,把自己的能力掂量好。
以我的因缘举例。
我对你们说的法,都是怎么样的法。
众弟子:世间,出世都有啊。
客观阐述居多。尽量不触及受体当时的底线避免崩盘。
原理。
应该已经在现有因缘之下宣说的法。
应机说法。我常常觉得师父在说法时仿佛在对我一个人说法,因为刚好都是那个当下的我所思考所需要的。觉得师父法力无边,都是最恰好的因缘。有的时候重一点,有的时候轻柔鼓励多点。都刚刚好是承受的范围之内的最佳剂量。
大都是现实生活中我们用得着的法。
因缘未到的容后宣说。已然顾及到所有听法的人。
从喜马拉雅上的讲法到现在的讲法也有很大的不同。
佛法、世法、出世法。理论的,实修的。科学的角度,修行的角度。各种层面,反复阐述讲明讲透。
紫师:我不是一个受持五戒十善的人。我仅仅只是一个皈依佛法僧皈依觉悟的人。佛陀为了保护我,告诉我五戒十善。而我也愿意为了守护佛法,舍弃五戒十善。这源于佛法已经深刻在我的意识流,心相续。我只为佛法而活。所以,我讲的法,更倾向于客观,仅仅只是想要呈现它本来的模样。而非世人希望的样子。
众弟子:实观之法。感恩师父。
原来如此。
紫师:所以,哪怕我呈现出五戒十善的模样。也仅仅只是想靠近你们。
但,我希望你们能够受持好五戒十善。
众弟子:感恩师父。
原来师父才是最大的世嫌。
是的。师父。
嗯,刚刚还在考虑五戒十善还要不要守了。
顶礼。
紫师:但是,别忘了自己的发心。
众弟子:感恩师父,向师父学习。
嗯。大心。
好的。
紫师:只为保护自己,而有的五戒十善,永远不会令你趋向于觉悟。
没有佛法,更不可能。
众弟子:善。
有时候守着一样东西久了容易迷失。不过不守也是迷失态的。
嗯,每天反复串习,培养念念相续。
紫师:五戒十善,是为了利益众生,是为了培养慈悲心。
但,佛法不只是五戒十善。
某丙:原来是这样啊。那大方向还是在线的。
紫师:五戒十善,只是最初的资粮。
乃至于三坛大戒,也是如此。
只有,当你拥有了定共戒,道共戒的时候,你才能开始明白,佛法是什么。
贪心已息,嗔心不起。你却还要以此为世用,不然,便说明你已忘初心。
所以,你们当前的问题,是如何令贪心息,嗔心灭。
在于小乘而言,如果是真修,其实很好解决。贪嗔之心的助缘,是生理的旺盛。你把生理的生机调低到一定的阈值,就可以了。
只要处于这个阈值,你连想都不会想。
槁木死灰。
但,很明显,这对你们不适用。而且,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只是你们经历过,就能增进一些你们的信心。至少,你做到过。
你们当前很大的一个槛,就是你们没做到过。
一个人,没有信心的时候。就会徘徊不定,纠结种种。
那,就试试四摄吧。
不用往佛法上引。你只需要做到心理导师的范畴,就可以了。
阴阳四象,实则就是生发与收敛的四种状态。
【操作手段,只有两种。】
就像我对你们做的一样。
【压,抬。】
众弟子:这样啊。
紫师:重点是,什么时候压,什么时候抬。怎么压,怎么抬。
哄过小孩吗。
哄过媳妇儿吗。
哄过老人吗。
什么是哄。
众弟子:目的是让其听你话。方法是软硬兼施。比如哄孩子睡觉。哄媳妇不生气。哄老人开心。
用对方喜欢的方式讨人开心。
说大话骗人开心。
紫师:要顺着节奏哄。
节奏是什么。
众弟子:看对方反应。及时调整方法。
高低起伏。波动节律。
紫师:对方不开心的症结在哪里。对症下药。
这是什么。
世嫌,是什么。
某丁:群体价值观,当前主流社会舆论,价值取向所不喜欢,不接受的行为事业。
紫师:在家庭内的体现是什么。
比如,父母儿女,丈夫妻子,兄弟婆媳等。
众弟子:没有各安其位的那一个。父母没有父母样,老人没有老人样,小孩子没有小孩样。
妻贤子孝。兄友弟恭。家庭合睦。
紫师:为什么大多数的家庭,并不和睦。
众弟子:没有能力,压会变成什么,不敢保证。观念冲突。责任分担与认知机制不平衡。
都认为其他家庭成员没有尽到世嫌的所谓的相应角色的本分。而起冲突。都认为是别人的问题。
价值观变化了。欲望改变了。
紫师:一是,源于各自的性格,生活状态舒适区的不同,起初一些事件之后,基于过往经验,养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的模式。二是,认知,格局有限,所以被困在了那里。
积累的越久,世嫌越重,障碍越重,越难调解。
但,这种状态,服软,真的很管用。
为什么呢。
某丙:因为家庭内部矛盾有人们互相之间的感情为基础。世嫌认为来硬的容易伤感情。
紫师:针锋相对。
会怎么样。
为什么。
人性,是怎么样的。
服软,对人性而言,意味着什么。
众弟子:意味着顺从了对方的我执。
世嫌越重,为刚,阴质,服软,以退为进,令阳气生发。针锋相对,同性相斥,硬容易挫折。人性,会保护自我,服软,意味着自我不会受到伤害,则不会再缩紧保护自我。
放弃我执。
紫师:对于稍微懂点事理的人而言,都不会再紧紧相逼。
哪怕是对于人的生理本能而言,遇到了软,自然就会松懈,变软。
压,只能是你站在高位的时候,很明显高于对方的时候。才有的压。
但,也得看你们彼此的关系。
有些关系,可以适当的压。有些关系,压了就会反抗。
有些关系,可以讲理。
有些关系,不能讲理。
有些关系,可以谈情。
有些关系,就不能谈。
这些,都得先明理,通人情世故。然后,就是实践。
在没能力的时候,千万不要牵扯到复杂的人际关系里。
越简单,越好。
不然,你会先把自己烦死,纠结死。
最大的前提,是永远心怀善意。
千万不要让自己掉进世嫌的自我纠缠里。
某丙:什么样的关系是复杂的人际关系。
紫师:人多。利害关系复杂。
有些人,吃亏是福。那你就可以让他/她吃点亏。
而有些人,吃亏就会造孽。那你就得迎合着点。
再具体,就需要具体的人,具体的事例了。
众弟子:吃亏是福的人是什么样的。吃亏就会造孽的人又是什么样的。
比如从来不愿吃亏的人就会是“吃亏是福了”?那这个也是基于自己的判断不定准确啊。汝意不可信。
紫师:吃的亏还不多,心中善意还多的人。吃的亏太多,心中善意已经被消磨殆尽的人。
吃了亏,心里却不怎么惦记。仍然笑容满面。这种人,我看到就想给与。
这不是福吗。
众弟子:是的。
那我们为什么要让这种人吃亏呢?
紫师:而吃不得亏的人,你就需要去一点点的帮他/她积累那善意。
也就是,你多吃点亏。
但,这只是你个人。
一旦涉及到他人,群体。就未必是这回事了。
某戊:那我确实搞反了。
某丙:曾经遇到过一个人,吃环境的亏不多,吃自己的亏比较多,平日里还是心怀善意的,但是把自身给打压的很紧,这种情况当时选择了帮助放松。这样的情况,该如何处理。
紫师:令其明事理。
某丙:当时帮助放松的过程没处理好,话没讲全,后期放松太过,差点走向另一个极端。
紫师:走不走得出来,是自己的,没办法强求。
某戊:因为要顾及到群体的感受吗?
紫师:你不顾及群体,群体就会顾及那个人,顾及你吗。
某丙:等其壮大以后已经错失了令其明深一层理的时机了。
紫师:当一个人还生活在群体之内,跟群体的互动很多时。就必须顾虑群体。
有时,你感觉是在帮一个人,却加深了群体对他/她的意见,而他/她还依仗着这些群体,那你就不是在帮了。
某戊:是的。群体不在的时候,做着以为帮对方的事。在此忏悔。
某丙:帮人的时候没考虑到背后的群体,在此做忏悔。
紫师:人世间的事,是没办法尽善尽美的。只能在一定的时空范畴之内,尽量好一些。
强求自己无法拥有的,这本就是罪。
只会给自己带来灾祸。
你们必须要清楚,我们现在在说的,是人世(事)。
众弟子:嗯。
明白。
紫师:从中,你们可以感受到人世的无奈与局限。慈悲可以从中得生,菩提心也可以从中得生。
爱语,实则是如何令对方明理,坚定,勇猛,无畏的方法。
那你们,首先得让自己明理,坚定,勇猛,无畏。
你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无助的。那你就要清楚,其他人也一样。
人的一生,就是如何从无助当中走出来的一生。
而大多数人,都没能从中走出来。
有问题吗。
某丙:四摄六度。除爱语外其他的都有什么样的体现呢。发心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四摄六度。
紫师:爱语懂了,你也就懂怎么布施了。
利行,同事。也都在里面。
某丙:目前只需要持守五戒十善吗。
紫师:五戒十善,可没那么简单。
尤其是发心于菩提的五戒十善。再加上四摄,其实等同于菩萨戒了。
某戊:师父能讲讲发心于菩提的五戒十善吗?就是即使戒了但还需用的时候仍要用对吗?因为五戒十善一般只能得人天福报。
紫师:当你自我的贪嗔业习还重时,五戒十善主要是用来调伏自身的。
也便是,需要去刻意克制的。
而当自身的善心善念足够了,贪嗔的业习也便没那么明显,便可以自然而然的体现五戒十善的业行。
而发心菩提,指的是自己的一切业行,都回向菩提,为自觉觉他而进行。
如果,发心够纯,自我的贪嗔会自然淡薄。因为,你的注意力全都在法上。而非自我的贪嗔上。
五戒十善,就是在你已明理的范畴内,去达成自觉觉他的目的。
具体如何做,是以你所明法理的程度,而论的。
某戊:好的。
某丙:为什么十方天仙会被五辛熏到。
紫师:比喻。
某丙:想表达的是什么。
紫师:五辛是欲。天仙离欲。
某丙:为什么不直接说离欲,还要借五种辛菜来比喻。
紫师:直接离六尘,你能离吗。
某丙:不能。
紫师:所以,从浓厚的开始。
五辛,指的就是可以让你产生浓厚欲望的代表。
某己:师父在事情的选择上有没有什么取舍。比如选择加班,或者延后加班先去照顾孩子。就是那种可选的时候。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加班,同事轻松。照顾孩子,家人轻松。
紫师:有两方,那就平衡。
还有问题吗。
某己:师父那五辛就不只是五辛了是不?比如游戏啊。咖啡啊。只要发现自己有依赖性就得戒断是这样吗?
紫师:受浓厚的,都算。
某丙:平日里对葱蒜韭菜一类本身就没有依赖性,这还算五辛吗。还是指这些物质性质本身就带有刺激欲望加重的功效。
紫师:重点是你自身的嗜欲。也就是沾染的程度。
如果,你可以做到不沾染,那就不算欲。
其中必然是相应的定慧在起作用。
某丙:联想到了就已经沾染了。
紫师:全然离欲,就不可能受生欲界了。
实际点,现实点。
某己:嗯。明白了。感恩师父。
某丙:明白了。
2020/06/12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