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是什么+ 查看更多
提问:紫师,还是想请问您一下,“混沌”这个词。您在不同文章中多次提到这个词,可是我没能贯穿起来,欲界就是指“混沌”吗?第八识涵盖了三界吗?与混沌又是怎样的关系?三界外是否是又一种层次意义上的混沌?小说中父神用功德破开混沌建立秩序,安利众生,人间视角与究竟意义所指向的是什么呢?另外,阎浮提、娑婆世界、南瞻部洲,这三个地区名称关系是怎样的呢?望您慈悲开示!满足好奇宝宝。
紫师:在的回答一下上面的问题。
众弟子:这个不太清楚。
混沌应该是三界出生前的境界吧。混沌肯定不是欲界吧。
理解不能。
书到用时方恨少。
紫师:《开天经》没看过吗。
众弟子:看过。
自动模糊了。
最初一念无明而有了混沌。第八识涵盖三界。无明或者混沌中,第八识就是阿赖耶识。成佛后第八识转为大圆镜智。出三界的人。实无界可出。不可能是另一层的混沌。开混沌建秩序,有三界。究竟意义上无差无别。阎,娑,南是同一地方。
混沌是三界之前,第八识应该是涵盖了三界,混沌开天就应该有了第八识。
混沌不是欲界。混沌是阴阳未判,阴阳混沌。混沌也非三界前。
娑婆世界是一个大千世界。阎浮提和南瞻部洲一个意思。是一个小千世界中心须弥山的南部。1000000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娑婆。
紫师:盖闻未有天地之间,太清之外,不可称计,虚无之里,寂寞无表,无天无地,无阴无阳,无日无月,无晶无光,无东无西,无青无黄,无南无北,无柔无刚,无覆无载,无坏无藏,无贤无圣,无忠无良,无去无来,无生无亡,无前无后,无圆无方,百亿变化,浩浩荡荡,无形无象,自然空玄,穷之难极,无量无边,无高无下,无等无徧,无左无右,高下自然。
唯吾老君犹处空玄寂寥之外,玄虚之中,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若言有,不见其形,若言无,万物从之而生,八表之外,渐渐始分,下成微妙,以为世界,而有洪元。
洪元之时,亦未有天地,虚空未分,清浊未判,玄虚寂寥之里。洪元一治,至于万劫,洪元即判,而有混元。
混元之时,混元一治万劫,至于百成,百成亦八十一万年,而有太初。
太初之时,老君从虚空而下,为太初之师。口吐《开天经》一部,四十八万卷。一卷有四十八万字,一字辟方一百里,以教太初。太初始分别天地,清浊剖判,溟涬鸿蒙,置立形象,安竖南北,制正东西,开暗显明,光格四维上下,内外表里,长短粗细,雌雄白黑,大小尊卑,常如夜行。太初得此老君开天之经,清浊已分,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沉为地,三纲即分,从此始有天地,犹未有日月,天欲化物,无方可变,便乃置生日月在其中,下照闇(闇,读an,汉字,多音字。有缄默不语,晦暗,了解,忽然等意义)冥。太初时虽有日月,未有人民,渐始初生,上取天精,下取地精,中间和合以成一神,名曰人也。天地即空,三分始有,生生之类,无形之象,各受一气而生。或有朴气而生者,山石是也,动气而生者,飞走是也,精气而生者,人是也,万物之中,人最为贵。太初一治至于万劫,人民之初,故曰太初,是时唯有天地日月人民,都未有识名。太初即殁(殁,mò形声。从歹从殳。“歹”表示“割肉裂骨”,“殳”意为“击打”(殳为古代的一种击打兵器)。“歹”与“殳”联合起来表示“击打以致死”。本义:死于非命(未及寿终而死)。)而有太始。
太始之时,老君下为师,口吐《太始经》一部,教其太始。置立天下九十一劫。九十一劫者至于百成。百成者亦八十一万年。太始者,万物之始也,故曰太始。流转成练素象于中而见气,实自变得成阴阳。太始既没而有太素。
太素之时,老君下降为师,教示太素,以法天下,八十一劫,至于百成,亦八十一万年。太素者,万物之素(①本色;白色:素服|素丝。②颜色单纯;不华丽:朴素|素净|素雅。③蔬菜、瓜果类食物,跟“荤”相对:素食|素菜|素油。④本来的;原有的:素质|素性。⑤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元素|因素|要素|维生素。⑥平时;向来:平素|素来|素不相识。),故曰太素。太初已下,太素已来,天生甘露,地生醴(甘,甜)泉,人民食之,乃得长生,死不知葬埋,弃尸于远野,名曰上古。太素即殁,而有混沌。
混沌之时,始有山川。老君下为师,教示混沌,以治天下七十二劫,混沌流行,成其山川,五岳四渎,高下尊卑,乃其始起也。混吨以来始有识名,混沌号生二子,大者胡臣,小者胡灵,胡臣死为山岳神,胡灵死为水神,因卽名为五岳四渎,山川高下。混沌即殁,而有九宫。
九宫之时,老君下为师,口吐《乾坤经》一部,结其九宫,识名天地,清气为天,浊气为地,从九宫以来,天是阳,地是阴,阳者刚强,远视难睹,在天成象,日月星辰是也,在地成形,五岳四渎是也,在人成生,心肝五臓是也,分别名之有异,緫而名之是一也。九宫殁后,而有元皇。
元皇之时,老君下为师,口吐《元皇经》一部,教元皇治于天下,始有皇化,通流后代,以渐成之。元皇之后,次有太上皇即天皇。
天皇之时,老君下为师,教示天皇以治天下,天皇之后,而有地皇,地皇之后,而有人皇,人皇之后,而有尊庐,尊庐之后,而有句娄,句娄之后,而有赫婿,赫婿之后,而有太连,太连以前,混沌以来,名曰中古。尔时天生五炁,地生五味,人民食之,乃得延年。太连之后,而有伏羲,生于一源之始,继天而生,调习阴阳,以定八卦,自伏羲以前,五经不载,书文不达,唯有老君,从天虚空无亿河沙,在太清之外,不可称计,大道即分,天地以来,开置皇化,转佐天帝,通流后世,以自记之。
伏羲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无化子,一名郁华子,教示伏羲,推旧法,演阴阳,正八方,定八卦,作《元阳经》以教伏羲。伏羲已前未有姓字,直有其名,尔时人民朴直,未有五谷,伏羲方教以张罗网捕禽兽而食之,皆衣毛茹血,腥臊臭秽,男女无别,不相嫉妬(古嫉妒),冬则穴处,夏则巢居。伏羲殁后,而有女娲,女娲殁后,而有神农。
神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大成子,作《太微经》,教神农尝百草,得五谷,与人民播植,遂食之,以代禽兽之命也。神农殁后,而有燧人。
燧人之时,老君下为师,教示燧人钻木出火,续日之光,变生为熟,以除腥臊。燧人殁后而有祝融。
祝融之时,老君下为师,号广寿子,教修三纲,齐七政,三皇修道,人皆不病,作《按摩通精经》。次有高原、高阳、高辛三世,次有仓颉、仲说,教书学文。三皇之后,而有轩辕黄帝。
黄帝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广成子,消息阴阳,作《道戒经》道经。黄帝以来,始有君臣父子,尊卑以别,贵贱有殊。黄帝之后,次有少昊。
少昊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随应子,作《玄藏经》。尔时升平,嘉禾生,醴泉出,麒麟至,凤凰来,景星照。少昊之后,次有帝瑞顼。
瑞顼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赤精子,作《微言经》。瑞顼殁后,而有帝喾。帝喾之后,而有帝尧。帝尧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务成子,作《政事经》。帝尧之后,而有帝舜。
帝舜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尹寿子,作《太清经》。帝舜之后,而有夏禹。
夏禹之时,老君下为师,号曰直行子,作《德诫经》。夏禹之后而有商周。
商周之时,商代殷汤,殷汤之后,而至周初。周初时,老君下为师,号曰燮邑子,作《赤精经》。
老君曰:秘化之初,吾体虚无,经历无穷,千变万化,先下为师,三皇以前,为神化之本,吾后化三皇五帝为师,并及三王,皆劝令修善。天一、地二、人三、时四、音五、律六、星七、风八、州九,合有四十五。子卯酉。中央各有九筭计算、算计,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中身五宫,体成八卦。水流归末,分八至丑;叶落归本,分六至亥,金义本强,分二至未,土王四季,分四至巳,坎怨独走,离明数四,根八高槮(1. 〔森椮〕(树木)高耸的样子,如“林箫蔓荆,椮椮柞朴。”),三从坤位,乾当城坤,与一相逐,巽吁天门,从乾贷一,震雷动泽,从兑所减,辰午酉亥,自形之卦,各内其八,卦以成,馀有九筭成易字。
老君即演行期术曰:行期之法自有术,先举坎一就坤二,西南王母东青龙,习气发裔地户间,巽上四期入中宫,筭出中宫升于乾,西之大泽华山颠,东北之上寅根间,南之炎火离霍山,番然变化北入玄。
洪元、混元、太初、太始、太素、混沌、九宫、元皇、天皇、地皇、人皇。
混沌在哪。
众弟子:当下。
在一切处。
色界。
三界未判时曰混沌。三界九地尽在八识。混沌是无明,有识时已是起心动念,心之涟漪层层扩散叠加出三界,八识是无明。破了无明,便已是跳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父神用功德破开混沌建立秩序,安利众生,人间视角与究竟意义所指向的是:父神为众生指明了三界内外之道,理清了轨则。阎浮提是南瞻部洲。娑婆世界为释迦牟尼佛教化的的世界。
紫师:《开天经》中有混元跟混沌。
还记得三细六粗吗。
某甲:业相,转相,现相。
紫师:再想想紫觉神系怎么讲的。
同一个东西,用不同的名词概念,不同的角度来诠释,就被迷惑了吗。
众弟子:扭曲力度未达到叠加,纠缠时的力。
本初神。
没有真实体验过,不容易理清,概念也容易混淆,似是而非。
混沌就是玄黄母气。
紫师:色受想行识五蕴。
色受,是十八界的建立而有。想,是意根动了而有。
色受的消融,意根就会呈现。
那你就观想身体消融了,六根都融合成了一个。
而六根融合成了一个,就代表着六根六识六尘的差别受就消失了。
成为了一个纯一的存在。
而这个纯一的存在,“光明炽盛”的时候,便没有“碍”。
一旦这个纯一的存在,开始“暗淡”了,就有了滞碍,这种滞碍,就会成为所谓的混沌,混沌分了阴阳,有了四象,五行,和合流转成为了八卦九宫的状态,就代表着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的建立,器世界的形成。
色界顶,就是纯一的存在“光明最炽盛”的时候。
这里的“光明炽盛”是一种形容。
因为,光明黑暗是差别相。而色界顶,还没有差别相。
色界顶的摩醯首罗天,之所以被视为三界之主。是因为,所谓真正的神灵是从色界才算开始有的。
因为,只有从色界顶开始,神识才算是真正开始凝聚。
而《开天经》里的表达方式,只能说是对世人的一种喻指,一般人是无法理解的。
无色界,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意思就是神识还没有凝聚,而是一种“涣散”遍及一切处的状态。
虽然,无色界四天的境界变化是有的,但对于那种甚深微妙的境界而言,变化是很难形容的。只能通过后天文字的组合,来勉强描述一丝风景。
虽然,无色界的神识相对而言,还是“涣散”的,没有凝然一体的,但并不意味着这时的心识状态,非有情众生。
所以,紫说心识这个词时,实际指的就是无色界的境界,说神识这个词,便是色界的境界,欲界则会用识神这个词。
想要入四禅八定,就必须放下十八界的执取,放下六根诸受。放下寻伺喜乐,放下一境性,放下空无边,放下识无边,放下无所有。
而混沌,就是放下十八界诸差别受的过程,会经历的。是脱离欲界,必然出现的。
散乱,掉举,粗昏沉,细昏沉,混沌。还有欲界粗色欲执,色界微细色执。
想蕴是从四禅天堕入三禅天开始的蕴集的。
四禅天是纯一的神识没有任何波动的状态。向三禅天下堕,就是波动的开始,也就是想蕴的开始。
而在无色界,用“沉淀、积聚”更贴切。色界顶,就是凝聚的最高纯度状态。
而开始下堕三禅、二禅、初禅、欲界的过程,就是纯度开始出现了滞碍,驳杂。
《开天经》中:流转成练素,就是一点点质变的状态描绘。
这样三界的演化过程能具像化了吗。
众弟子:能一点。
勉强能。
师父讲得太清楚明晰。师父的讲法太好啦。
紫师:混元跟混沌的区别,在于混元是三细相中的转相。是更甚深微细的“沉淀、叠加”相。而混沌,是流转成练素之后的色法浑浊态。一种是超然于色界之上的上清之境,一种是色界流转为欲界的浓稠之状。
等于混元这个词是指的无色界的“混沌”,混沌就是色界从四禅天流转到欲界过程中的“混沌”。而距离欲界众生最近的“混沌”,是初禅天下后的“混沌”。
名词概念是工具。重点是背后的喻指实际。
三界就在当下。关键是你得有佛眼,在这个当下观见三界一切。
你能脱离六根诸受,离生喜乐了吗。
好,不说脱离六根诸受离生喜乐。就说散乱掉举,你真正离过吗。
粗昏沉,细昏沉能成为你的对境了吗。
不把一切世事都丢掉。你连让自己长期处于粗昏沉,都做不到。
因为,散乱掉举,从来不断。日思夜梦,轮回颠倒。
某甲:是这样的。
紫师:那你闻再多法,给自己当前散乱掉举的种种行为找到多少理由,借口。也不过是积累了三大阿僧祇劫的点滴资粮业种。浅表不能再浅表。
禅宗修持讲偷心不死。就是散乱掉举之心不死。
脑海里:哦,我现在在干嘛。哦,我看到我在看我现在在干嘛。哦,我又看到...
概念之心不死。散乱掉举,不加摄持。
随之流转,念念相续,力无间歇,徒劳一生。
哪怕是空观般若。也在于念念相续于空。无所住于空。
以空,摄持心意。调伏此散乱掉举之偷心。
哪怕是参话头,也是参的意根未生处,一念无生处。
某乙:有些人,连什么是自己的主观想象,什么是客观的现实,都没有明确的认知。
紫师:哪一种功夫,用到深处,都会经历散乱掉举,粗昏沉,细昏沉,混沌,欲界粗色欲执,色界微细色执,最终离于一境性,进入无色界,历经五十阴魔,破五蕴取,最终面临根本无明。
法的概念是为了让人远离世俗的颠倒概念,随指望月,参究佛、菩萨所示的实际修持法要。不是为自己的贪嗔痴,散乱掉举,欲界诸般行业找概念理由安抚这个自己。
安抚,固然有用。但,这也代表着你器之低陋。离真正修持,遥遥无期。
紫,跟你们讲那么多的世法概念,为的是什么。
可能你们各有各的理解。
但,紫的目的从来只有一个。
告诉你们,你们做什么都没用。只要是世法,都是徒劳。因缘业果,自然平衡这一切。
只要你有世法所求,就代表着你已走向自己所求的另一端。苦。
修行,就是饿不死自己。把心全部放在法上。
哪怕,你们做不到。紫也会时不时的恶心恶心你们。
这可能是紫对你们唯一能做的了。
三界之外是什么。
如果,这三界是贪嗔痴三界,那三界之外,是戒定慧。
如果,三界是欲界、色界、无色界。那三界之外,就是大寂灭。
诸佛站在大寂灭的位置,显化法报化三身于众生界。虽临三界中,实住三界外。
生,不生。生,无生。
生本不生,生即无生。
空性生不生生生无生。
娑婆世界,三恶五趣杂居处,苦乐均,堪忍的世界。
南瞻部洲,南阎浮提,须弥山南,四天王下,四大部洲之一。
混沌是个词汇,这个词汇背后有相应的含义喻指。
这种含义喻指,本可以用在无色界,色界,欲界等诸多境界上。但为了利于区分,而将混沌用在了色界转欲界的中间过程。
因为,对于欲界众生,只有这个位置的混沌离得近些。跟物质色法相契合。离了物质色法,欲界众生就难思议了。
而在三界分化的过程中,人类眼中的所谓神灵是实实在在存在的。
欲界四生五趣六道,虽是自然因缘衍化而有。而,因缘代表的本就是组织体的实际体现。
所谓的组织体,实际上就是欲界差别相的必然性,代表着其中的上下左右,高低层级的必然性。
如此组织性的自成一体体制,预示着其组织间的各自相互作用,互相协调的必然性。
于器而言,物质色法而言,物质、质量、物理力的不同,其运转、流转的过程中,自然衍生出来的“差别相”组织性,在于生命体而言,就成为了一种社会体制存在。会自然协调彼此,或竞争,或和谐。自然生灭。
所谓的神系,自然达成。
先天神系,在于自然的法则所使然。
后天神系,则是后天诸相的经验叠加积累所建立。
而这一切的经验,其目的,便是生存,延续。
如何,才能真正的利益彼此,达成善性循环。
经历了无数次崩溃瓦解后,而有的经验。
但,最终积累出来的经验,就是:大道自然,生灭无常。
有生即有灭,生必然灭。天地万物,只是道中天地万物。
道,即至高,至上,究竟归处。
最终,普贤愿王,天尊普愿达成。
众生界生灭无常,我愿随之无常生灭。
此即永常,真常。
某丙:艾小凡与惜儿那段情节是在讲这个吗。
紫师:惜儿。心昔。
什么意思。
众弟子:心系过去。
过去了。
紫师:何谓过去。
众弟子:当下生起。
已生已灭。
紫师:心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我愿挂碍众生界一切有情生灭,终不取涅槃寂灭。
矛盾吗。
众弟子:挂碍于生灭,则无有挂碍。
有点。
角度不同。
还请师父详示。
不取于生死相,涅槃相,为究竟涅槃。
紫师:大心菩萨,可以为了挂碍众生界一切有情生灭,而取涅槃寂灭。
矛盾吗。
众弟子:有点。
不矛盾。证取空性之力,才能真正做到挂碍一切有情生灭。
紫师:于取涅槃寂灭的当下,顿呈法报化三身,遍满法界一切处。
就如,有些人修习禅定,想要入定的心意太足,以至于直接入定而灭此现世业身。
而有些人修习禅定,顾虑世法种种,困难重重,稍静不得。
还有一种人,明确禅定的目的,立马放舍尘世一切执念,入定之后,便可以随心意出定,入定出定无碍。
于世法中,不成障碍。反成慧观助益。
前者,小机根人。
中者,世间俗人。
后者,大机根人。
大心菩萨,于五十阴魔,不成障碍,快刀斩乱麻,取于涅槃,如取禅定。
只当涅槃为世法用。
虽取涅槃,实不取涅槃。为化众生,而取涅槃。
此为普贤愿王,天尊普愿。
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三心,皆可得。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色是色,空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诸法是生灭相,垢净增减,十八界实,无明老死,十二缘起,如实轮转。
此即众生界。
非菩萨界,是生死界。
不起幻观,悲从何来。
是十法界,成一真如。
万法真实,我亦真实。
法界幻游,不成为碍。
是空假中,一心三观。
为获究竟智,度一切众生。
为度一切众,而达究竟智。
华严胎藏,一真如如。
问问自己,你是哪一种人。闻思了法,你都干了啥。
众弟子:看起来是俗人。
不僧不俗。不是人。
紫师:世法不可弃,那是为了中道究竟。
没空过,假不是假,又怎么中道。
散乱掉举,是什么。
是概念假法。
粗昏沉,细昏沉是什么。
是色受的互溶,六根的浑然。
修,是明了理。果断斩却。
众弟子:这里的昏沉跟想睡觉不是一个概念?
天天想睡觉。打坐的时候昏沉了,初清醒时意识到了昏沉时有心念飘过,但是不清晰。
紫师:粗昏沉,就是想睡觉。细昏沉,可以理解为深度睡眠。
但这都发生在高度专注之下而有的。离了散乱掉举,而有的。
这里的粗昏沉,是不会有明显梦境的,而只会有微细的意识流。
这种微细的意识流,就是之前的六根执取业流相续。有影像的梦境出现,代表是散乱掉举。而微细的意识流,并不会呈现为影像。
而细昏沉,则是这种微细的意识流都不会有。如同深度睡眠。还有个名字叫“昏沉定”。一瞬间,几个小时就过去了。就好像“真的”入了定似的。
如果细昏沉深了,那就是一闭眼,一睁眼,几天,十几天了。
是蒙昧的。
而真正入定,是定于纯一的光明之中,喜乐之中。
不说四禅八定,哪怕你能入个昏沉定,也代表你真的有修行了,不是吗。
但,散乱掉举这关,过不去啊。世法名利欲望概念八风种种,还放不下啊。
暂时的安住,都难,不是吗。
众弟子:昏沉定是否参的对象卸丢了?
那粗昏沉时反而不应该作意打断?
紫师:如果,你心力足够,肯定是要冲破的。但你心力不够,打断,不就是散乱掉举吗。
不论你是观呼吸,还是人元丹法,还是参禅念佛。专注到了粗住的状态,自然就会出现身心蒙昧的状态。
因为,平时的差别相一点点的消失了。呼吸相越来越浓厚,阳气越来越氤氲,心识越来越蒙昧。
你们没有经历过吗。
这个时候,你有心力,自然是将心调微细,锐化所缘境,进入到细住。但,就怕你一动念调整,就立马回到了散乱掉举中了。
比如,哦,我昏沉了,我要调微细,锐化了。
行了。你起心动念了。粗住的状态,慢慢就会沦为光影种种,散乱掉举。
某丁:那我如果躺床上练功,很容易跳过散乱掉举,进入粗昏沉啊?
紫师:你还是没听懂。
这里的粗昏沉,细昏沉,是高度集中精神后的结果。不是心力松懈的结果。
但,就像锻炼身体一样。你眼前的心力是有限的。所以,心力集中到一定程度后,自然就会疲累。
这时的昏沉,才能被定义为具有修行意义的粗昏沉,细昏沉。
这个时候,不断的突破自己既有的极限。就是定力的提升,心力的积累。
修定,就是专注一纯粹所缘,不断的磨练积累自己的心力。
哪怕,在昏沉关还没过去前,会面对种种的昏沉状态。就如锻炼身体后的酸麻胀痛一般。
定力的程度,就是慧观的限度。定力不够,代表的是,你所观到的慧,都是暂时的,局限慧。再深一步,就会被推翻。
而且,牙慧不会真正的作用在你的身语意行业上。只有证慧,才可以。
大道理,谁都会说。但面对现实的种种世法抉择时,你实际选的,才是你实际的慧所给予的。
必然,是来源于“受”。真正经历过的“受”。也便是“证受”。
没有成佛前,所行皆是颠倒。只是,颠倒的程度,会有所不同。
凡夫之间,有不同。凡夫与圣者菩萨之间,有不同。圣者菩萨之间,也有不同。
其不同处,便是来源于其证受的程度。
凡夫,是世间经历的经验证受。
圣者菩萨,则是修持万法过程中的经验证受。
实际修持如何,看对境历事。贪嗔痴的浓厚程度。
有问题吗。
某丁:《虚非虚》小说里狼妖放不下嗔怨,尘虚帮他转化成阿修罗王印,是一种功法吗?放不下的也可以转化成修行吗?
紫师:尘虚的意思是:为了放不下的,而放下。因为放下,才有机会达成放不下的。
这叫:智破颠倒。
当他接受时,已然放下。
而修持怨盛阿修罗王密印,只是为了将往昔的业行加以转化。文中也说了,这是尘流所传的密宗法门,转嗔心为世法妙用。
而所谓的妙用,就是站在嗔心之外,视嗔为法。以法为用。
哪怕,最终他还是去报仇了。也已经不再是原先的报仇。
而是因果缘法。
某丁:还有初篇第八章,小凡问,要变强,算欲染吗?尘虚答:如果明白如何变强法理修习身心,便不算欲染。便不算。这是类似的意思吗?
紫师:嗯。
人,众生总想享受乐。却总是颠倒的制造苦因。那,不如为了享受乐,而放下享受乐,以此享受一切安乐妙受。
为了报仇,却报不了仇。这不是颠倒吗。
某丁:那这样的发心既不是出离心也不是菩提心?
紫师: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当众生执迷其中时,不谈出离,不谈菩提,最终却可以将众生导向出离,导向菩提。
为何不可。
这就是方便为究竟。
只要你能跟着我走,我就能随顺你的一切。
就是这个意思。
还有问题吗。
某丁:我各种心都有一些,但没有哪个特别强,这样力相互拉扯,什么都做不成好像。
紫师:说明,活得还挺好。
某戊:仇恨者脱离了“我”的位置而行仇恨,就已不是仇恨了,是吗?紫师。
紫师:是法。
是用。
是因缘。
某戊:此时的仇恨就只是一种法。嗯。
紫师:还有问题吗。
某丁:开始好像出离心强一些,但随着学了些佛法,慢慢原来看不惯的讨厌的就淡了,反而出离心不强了。
紫师:那只是你的出离心发心不对。
出离心,是厌三界生死变异。不是厌世俗中的那点人我对立,忧愁苦患。
某丁:哦,我是只厌离生活中的一些人事现象。当这个现象缓解了,这个出发点就不成立了?
紫师:嗯。
某丁:但普通人对三界生死变异好像很难有代入感。
紫师:所以,解脱乘离普通人,很遥远。
某戊:内心已经对世事厌离了,于自身的位置或者说是责任却无法脱离世俗的人与事,还有很多缘分纠缠,于当事者,应该如何做?
紫师:当你问的时候,答案已经在那里了。
某戊:就只有两种路了,安然承担位置所带来的一切,或者放下承担这个位置。
紫师:解脱乘,本就是为那些外道仙准备的。因为,外道仙,求的就是一个“一”。对于普通人,很难代入。
但对于已经历经生灭太久了的外道仙而言,那就太容易代入了。
某戊:“一”是什么?
紫师:永常,断灭。
所以,示之三法印,四圣谛,三十七道品。以解其缚。
为什么阿罗汉,为人天所应供。是人天众生之福田。
一,是其果位,对于世间生死众生而言,殊胜难得故。
二,是愿其结众生缘,令发大心故。
然后,八识的问题。
阿赖耶识,末那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此八识可以总名为心识,只是心识的不同层级功用,功能体性。
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心识。
阿赖耶识有很多名字,种子识,八识田,含藏识,如来藏,染识,染净识等。不同的名相,实际上是想描绘Ta的不同功能性。
在于根本而言,种子只有地水火风空识见七大种。
此七大种因缘和合出三界万法一切。
而这个过程中,心识的末那识功能就是执取,相续,叠加,呈现等功能。
也就是将阿赖耶识当中的七大种执取,相续,叠加,呈现出眼耳鼻舌身意所能感知的一切。
末那识的功能是从无色界开始下堕便有的,只是到了色界顶的时候,到达了极致。所以,色界顶又被称之为意根。
从色界顶不断下堕,转为欲界的过程,就是末那识执取,相续,叠加,呈现的过程。六根,六尘,根尘相对,六识十八界达成的过程。
所以,欲界又被称之为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
而这一切,都只是发生在心识之中,只是八识各自发挥着相应的功能性。
以地水火风空识见七大种来看待万法一切,就是站在阿赖耶识的位置来看,法的位置来看,万法平等,各有其用。
而站在末那识的位置看,也就是“我”的位置看,有一个能动的主观位置来看,那万法就有了区别。对“我”有利的,或有害的。
而前六识的位置,所看到的便是一切现象的差别相,十八界的分别对立相。
三界的显现都在心识之内,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课毕。
2020/05/23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