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查看更多
紫师:先问一下,《紫觉》大家都看过了吧。
某甲:看过。
紫师:看了多少了。
某甲:看过一遍了。
紫师:大概了解紫的教法是什么了吗。
众弟子:不知道有没有理解偏差。
没看,但是喜马拉雅紫觉已经全部听完。
弥勒菩萨的教法,唯识法门。砍砍砍,破我执。
紫师:其他人呢。
众弟子:放下思虑。
引导大家渐渐走上觉悟之道?
紫师:或者说,佛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呢。
众弟子:告诉我们本没有我们,也没有这个世界。
一层一层看破假象。
紫师:然后呢。
众弟子:脱离无常之苦,回归真正的自在。
觉悟世出世间真相,自在运用,幻化游戏。
找到真正的自我,回归大海去。
紫师:怎么做。
众弟子:把假我砍掉。定住。
打破概念,修根,戒定慧,八正道。
行无常,破概念,空性智慧,常乐寂静。
紫师:怎么做到。
众弟子:杀死假我,得真我自在。
要么顿悟了放下了。顿悟不了的就踏踏实实在修。
紫师:在做吗。
众弟子:时时觉知观照。
没以前那么勤了,但是都在坚持,常常提醒自己时时勤拂拭。
有时候有力量,有时候力量抵不过情绪,胳膊拧不过大腿,或者说还没疼够。
紫师:修行的次第是什么。
众弟子:信解行证。
戒定慧。
紫师:还有吗。
某甲:明自本心,见自本性。
紫师:信什么,解什么,行什么,证什么。
某乙:既皈依三宝,自然信佛法僧。信佛解佛所说,行佛所说,证佛所证?
紫师:大家回答的快一点,紫就可以讲的快一点。
某乙:但是其实还是不怎么明白。
紫师:再详细点。
众弟子:为了更好的活着而修行。放下了好与不好的修行。
信老师讲的法,解析法,根据法修行,依法证道。通过修行而证道。
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
紫师:佛说了什么。
众弟子:佛说了好多,最后又说他什么也没说。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诸漏皆苦,常乐我净。
离苦解脱。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紫师:最初佛说的法是什么。
某乙:苦集灭道。
紫师:不是。
某乙:十二因缘?所以其实佛已经给每个人授记?
某丙:中道。
紫师:佛最初讲的是哪部经。
某丙:华严经。
紫师:华严经讲了什么。
某乙:一真法界。
紫师:讲了世出世间一切的真相。包罗万有。
当初龙树菩萨把华严经取出来的时候,取的是最为简略的部分版本。因为多的,现在的人类理解不了。
某乙:我读了一遍,晕头转向,不知道说什么。
紫师:那华严经,到底讲的是什么。
某乙:请紫师开示。
紫师:讲了佛的境界。
那佛的境界,到底又是什么。
某丁: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紫师:都说看了华严经,才知道佛门的富贵。
为什么。
众弟子:太广大。
了然一切真相。
一沙一世界。
紫师:为什么一沙一世界。
华严胎藏世界又到底是如何的。
什么又是重重无尽,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华严境界。
紫觉的第一篇,就在讲佛门之富贵。就在讲一沙一世界。就在讲华严胎藏世界。就在讲什么是重重无尽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华严境界。
某丙:因为时空叠加。
紫师:你来说说什么是时空叠加。
某乙:一沙一世界都是一念而现。
紫师:是这样,但直接以一念来概括,就太笼统模糊了。
某丁:一沙是相,是浪花,实相是真如大海,所以从一沙可以观出整体。
紫师:这样讲,也太宗教化。跟现代科学接轨点。
想想紫觉第一篇都是怎么讲的。不要用第二篇跟第三篇的内容来解。
为什么佛说这个世界是假的。
众弟子:时空因观察而有。因众生从各自层面观察,而有层层时空叠加。
不同生灵观测角度不同,观测到的维度时空就不同。
因为是一心幻化出来。
紫师:怎么幻化。
没有原理,就会很“唯心”。
某乙:一念无明,念念相续。
紫师:只有我们回到了三界未生前,才能知道如何的幻化法。
紫觉一直都在讲,世界是一心所变现。
但当大家没有真正体证过怎么一心所变现时,就还是不能明了到底如何的一心所变现。
修行,有资粮位,加行位,见道位,修道位,证道位,五个位次。
资粮位,讲亲近善知识,闻思善法,修习戒定,了知空性见。
这里的善知识,善法中的善。却不是单单的善恶之善。而是能够让我们了解实相而有的善。
那什么是实相。
也就是真实相,真相。
佛说,实相是空性。
那空性到底是什么。
空的性质。
那为什么修习戒定。
某乙:空的性质是?
紫师:空的性质,就是能生万有。
此处的空,不是无,也不是常言的空。对于这“空”而言,人所见所想的空,无,也是一种有。
也就是说连空与无,都属于这个“空”所生的一切有。就是三界中的一切有无,都是由空性所出生。
所以,佛言中道,不偏有无。
因为一切有无,都是三界法,都是偏见。
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最后的涅盘寂静,指的就是三界中的一切皆止息,不生的境界。
也就是空性中的“空境”。非空非有的境界。也非非空非有的境界。
某乙:所以中道也只是为破除人们有无对立的知见而设立的?
紫师:可以这样说。
某乙:这是阿罗汉的境界?为什么还要从空出假?
紫师:大乘阿罗汉,都可以入于无余涅盘。
假,是对于众生无明生死轮回而有的。
既然明白了一切是如何来的,那又为什么不能继续出生一切呢。
这叫另一个层次的不废空有。
不废有,不立空。才是最后中道。
处于众生无明时的“三界”,而实无三界。因为,已经回到过本源的空性。而不会再执取一切有无为真实。也就不会再有一切所谓的痛苦与烦恼。
这叫觉悟。
如果只是回归本源空性的空,而不起用,就不能叫觉悟。
因为,这种“空境”不需要觉悟,也没有所谓的觉悟可言。只有空性出生了一切后,了然明白了这一切后,才能说所谓的觉悟。
今天的课,就是要说这个问题。
佛到底说了什么。怎么做。
某乙:所以觉也是相对于迷而有的?
紫师:必然。证到觉悟后,无明就没有了。
无明没了,还有觉悟吗。
对于觉悟的人,是没有一个所谓觉悟的。所谓觉悟,是相对于无明的众生而言的。
佛最初觉悟后,就开讲了《华严经》。
但这个时候讲的华严经,只有十地菩萨以上的法身大士可以听到,且听懂。而且,《华严经》一直都在讲,从未停过。
因为,华严的境界,超越了时空。也只有超越了时空,才能听到这部《华严经》。而非现在大家能看到的《华严经》。
某乙:那要怎么超越时空?还是戒定慧?
紫师:觉悟。
因为这部《华严经》讲的就是佛陀当时所证取的究竟实相。所以,一般的众生都听不懂,也无从听到。
之后,佛陀说了句,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着妄想不能证得。
佛陀当时所证取的境界是本就没有众生的境界。所谓的众生,都是无明而有。
作为觉悟的位置,连度都无须度。因为,本就没有众生可言。然后,就要直接入无余涅盘。
某乙:那为何又说那句话?既然没有众生?
紫师:是大梵天前来请法。
对于佛陀的大觉位置而言,没有众生,没有无明,也没有觉悟可求。但对于三界中的众生,是有的。
其实佛陀自己也很清楚。要入涅盘,也只是示现表法。大梵天的请法,也是属于示现表法。
意思就是,如果众生不需要,不求法,法就不会出现在人世间。佛陀也不会出世。
为什么那么复杂。
因为在于那样的境界,是这样的。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这是表空法。之后,大梵天请法,佛陀住世讲法,是表性法。
空法,就是本就没有这一切。也就无须所谓的度化。性法,就是因为性就是产生了作用,而作用就是有了一切所谓有无,所谓四相。
某乙:大梵天是为谁请的法啊?
紫师:一切具相有缘众生。有缘愿意离苦的众生,有缘愿意觉悟的众生。
之后,为了顺应当时当地众生根基的因缘,而开讲了三法印,四圣谛,十二因缘,三十七道品诸法。
三法印,就是告诉大家,只要是你还在三界,一切就都是无常的。三界中唯一不变的,就是无常。
这里可不只是一句诸行无常的诸行无常。
某乙:不是很明白,我们是众生,在佛眼中没有。那我们到底有没有?又为什么说人人可以成佛?具如来德相?
紫师:你最好把《紫觉》先看一下。
佛陀在讲诸行无常的过程中,就讲了三界诸法了。在讲了三界诸法后,为大家总结了一句,诸行无常。
什么意思。
就是讲了三界诸法那么多的法以后,发现,没有什么不是无常的。
行,就是动的意思。
一切都是在流变的。没有什么是常住不变的。来破除当时的人们对于三界诸法的执着。
为什么。
因为一切都是在变的,那我们执着了,就会烦恼痛苦。因为,很多修行人还寻求万物的本源,而万物的本源,就是永恒不变的。
而佛陀告诉大家,只要你还在三界,就是会变异的。如果你想追求永恒的真相,就要出三界。这是诸行无常法的含义。劝君出离。
然后讲了,诸法无我。
这是从诸行无常法延伸来的。因为一切都是在变异的,其中包含了色法,心法。而心法,色法构成了“我”。
这个“我”也是一直在流变的。且是源于种种因缘和合,而有,而流变的。穷究到最后,发现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我”常在。
由此,来破除人们对于“自我”的执取。
最后,指出了涅盘寂静。
那就是在这三界之外,有个东西,叫涅盘。到了这个位置,就是永恒不变的,超脱一切的。
意思就是,大家快点放下这三界中的无常一切吧,放下这个所谓“自我”吧,快点去达到涅盘永恒吧。
然后,是四圣谛。
所谓苦集灭道。
苦谛,就是关于苦的真谛教言。
讲了三苦,八苦,一切苦。苦苦,坏苦,行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讲了身处于三界中,就要面对这些苦。不可能脱离。必然会苦。
然后,是集谛。集谛,讲的是关于为什么苦的真谛教言。
为什么苦。
因为聚集。五阴聚集。
人身体会疼,会生病,源于色受二蕴,二阴的聚集。因为色蕴,人有肉身感受受蕴的聚集。
如果色法没有那么的聚集,人的感受就不会那么疼。
那为什么色法聚集了,人的感受就会那么疼呢。
因为这个位置的色法变迁感太强。
人之所以会疼,是因为肉体组织是密集的,有个地方的色法受到压力,产生了变迁后,跟之前的感受对比,跟周围肉体组织的感受对比,就会又不一样的感受。
也就是差别感。
而就是这个差别感,让人产生了疼的感受。
人的病,疼痛,全都源于此。
而如果要讲的更深点。那就是色蕴受蕴把人的心识困缚在这个色蕴身体内。
心识感受到身体色法的变迁,就会执取而痛苦烦恼,这个执取又会拉住心识停留在这个身体色法之中,产生了一个恶性循环。
这里也可以用诸行无常,与诸法无我来阐述。
因为诸行无常,所以心识与色身感受都会发生变迁。所以五蕴的蕴集就会造成痛苦。
某戊:这个被困住的心识是第七识?
紫师:第七识,可以说就是我执,执取了第八识的一点点为自我。就成了第七识。
所有众生可以说都用一个八识田。只是每个众生用的都是其中的一点点。这个一点点,就是第七识所执取的一点点。
然后继续。
刚才讲了集谛。是佛陀告诉大家,三界火宅的苦,源于五蕴聚集。
接着是灭谛。
讲的就是涅盘寂静的寂灭境界。
是告诉众生,有一种境界,叫涅盘寂灭。能灭一切苦。
最后讲道谛,讲的就是如何到达这个涅盘寂静的灭苦境界。也就是如何空掉五蕴。
因为,这个时候弟子的根器还没办法理解大乘空性。所以,就在印度诸派修禅定的基础上。宣说了小乘戒定慧诸法。
最初的戒就是诸善奉行,诸恶莫作,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也就是除了修持定慧之外,不要乱造作。
只要是真正想出离生死,修学佛法的人,都会做到这点的。而不再需要其它所谓戒律的约束。
而所谓的修学佛法,就是修习三十七道品诸法。
勤修定力,定力提高了,就用佛陀交给的观修法,来起慧观。
最初的慧观,就是析法真空。也就是用定力的觉照心体,来解析三界一切法。
最初只有欲界定的时候,只能解析相应层次深度的法。
比如说概念诸法,粗的感受,粗的情绪心念。而一旦到了初禅定,就可以深入解析粗物质的本质,自己微细的心念迁流原理。
从而就发现了物质色法的真相。发现了物质身心世界的由来缘起。
发现原来这个世界的组成是这样的。由此也有了相应的神通应用体现。也就是对物质色法,对于空间等的运用。
也解析到,概念妄我执取的真相。发现了这个所谓“自我”的假象。而逐步的证入小乘四果。
这就是最初的小乘法 轮。能理解吗。
众弟子:恩,努力跟着。
能。感恩紫师。
紫师:之后,才开始转大乘法 轮。
大乘法 轮,其实是因为出现了大乘根器,所以才讲的。
而大乘根器,怎么出现的呢。
被佛陀培养出来的,当然还有因缘感召来的。
那大乘法到底跟之前的小乘法有什么区别呢。
比如缘起性空。
因为小乘法,最多能让证果的阿罗汉证到出离欲界,居住在色界五不还天,不再入轮回六道。所以又叫,离欲阿罗汉。
而大乘法,就开讲了,如何出离色界与无色界,而真正的出离三界。
那小乘阿罗汉没有出离三界吗。
事实是,没有。
所以,小乘四果,又被称之为化城。佛陀在三界苦海中幻化的小岛。可以让这部分小乘圣者暂时脱离三界六道轮回,获得暂时安稳。
那缘起性空如何让他们出离三界。
小乘阿罗汉虽然人我执断尽。但却还有法我执在。比如虽然不再执取身心概念为我。但却仍然除不去法性自我的执取。
而缘起性空,就是在破除这个法性自我的执取。
在于五蕴而言。人我执,只是色蕴,受蕴,想蕴的蕴集。
而小乘果位就是借助行蕴与识蕴来解析其它三蕴。最后,识蕴与行蕴脱离了色受想三蕴的束缚后,就成为了这个法性自我。
行蕴,与识蕴。无法被解析。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本身就是能解析的观照者。
解析者的观照本身又如何解析自己。所以,析法真空,于此失效。
而大乘空性,缘起性空的教法,教的就是进一步打破这个观照者本身的方法。
某甲:这个理解不了。
紫师:因为大家都在色受想三蕴的束缚中。脱离不了想蕴。也就是概念联想。无法在法性的位置看待色受想三蕴,更不能在空性的位置看待行识二蕴。
某丁:断轮回,了生死,需要出三界吗?小乘阿罗汉还在三界内,也可以出轮回?
紫师:没有了人我执,就等于没有了轮回。
别忘了六道,基本都在欲界。
色界天,无色界天的众生轮转,是以大劫来计算的。最经常轮回的,就是欲界众生。
而色界无色界众生,之所以轮回,来源于他们只是以定力来到达。定力一失,就掉落了。
五不还天的小乘圣者,是不同的。因为没有了人我执。因为法性的觉照心体起作用。就不会再掉落下来。
除非,色界坏。
而色界基本可以说,是不坏的。色界要坏,需要更大的劫。
某甲:那些圣者会一直停留这个层次嘛?
紫师:所以就有了回小向大的说法。也就是由小心,发大心。由小乘转大乘。
这基本是必然的。也就是在化城的小岛上,歇够了,继续扬帆起航。
某甲:那所谓的劫是什么含义呢。
紫师:去力。
构建三界的力,到了一定程度,就会消失或改变。构建欲界的力消失时,欲界的劫也就到了。
某甲:这个时间是固定的嘛?
紫师:固定的。
某甲:多久啊。
紫师:一劫。人的时间定义,无法换算。只能以一劫来说明。
某甲:记得有个文章说,人的寿命,从八万四到十岁,再反复,就是一小劫嘛。
紫师:八万四千,是数喻。数字的比喻,意思就是极多。
如果人们非要一个准确的数字,就用这个数字换算吧。肯定是不对的就对了。就跟中国的三,意指多一样。
佛教最初,就是释迦摩尼佛的学堂,学校。后来逐步成为了类似宗教的宗教。
佛教承认神的存在,却不信仰神。因为神也只是众生。
佛教创立出来佛,菩萨,阿罗汉等的影像。本不是让大家信仰的。也不是让大家求保佑等等的。而只是树立榜样的,让人们尊师重道的。
只是世上迷人太多,所以最后总是要顺应迷人的。也就成了世界各地人们眼里表面上的佛教。
某丁:涅盘,出三界,成道,是说的一个意思一个境界吗?
紫师:是一个层面上的境界。
但佛教这个宗教的宗教的宗旨,是空性。是觉悟。
教,是对空性,觉悟的延伸教学。
所谓的佛菩萨保佑,护佑,加持。只是佛教所教授学问中的一种原理所导致的。
佛教教学的本身是让大家都觉悟明白这些原理,以及运用这些原理。
让大家都能觉悟,成为觉悟的有情。
也就是所谓的菩提萨埵,菩萨。而佛,就是十二地菩萨。
某甲:必须要析法真空后才能对治行蕴嘛。
紫师:不是。
后面佛陀又就不同的根器因缘,说了不同的法。大乘的法。
但不论是哪种,都是要破除掉人我执,才能面对法我执,破除法我执的。
比如,到了后面,佛陀就实相,真相的阐述越来越多。有些根器利的,就可以直接去契入其中,而证取。
这是一个教法不断发展的过程。
某甲:但达不到解析行蕴吧?
紫师:行识二蕴的解析,需要极高的定力,与慧根。
而有些法门,不是解析,而是直接摒弃。不需要解析物质色法,心识心法,他可以直接摒弃掉。
这源于他有着极高的慧根。
某丁:不需解析,直接摒弃?是否意味着曾经解析过?
紫师:可以这样说。
能直接摒弃掉,说明发自心底的看破。而发自心底的看破,自然已经识破。识破,不便是解析。
然后,我们继续。
佛陀耗费了四十九年的时间,往来人天。
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
道理,是简单的道理。但因为众生的因缘,变得无尽复杂。
在印度,经历了种种变迁。到了东南亚,经历了种种变迁。到了中国,经历了种种变迁。到了西藏,经历了种种变迁。到了西方国家,也经历了种种变迁。
从道理,学问,修证。到神化,信仰,迷信。
大家跟随着,要的到底又是什么。
众弟子:先明理,然后去修证。
究竟成就。
目前仅仅是心安。
了生死,自觉觉他。虽然非常遥远。
紫师:佛的教法已经经历了二千五百年的时间变迁。
文字承载的本身是实质。那个实质,被称之为正法。而文字,叫像法。文字开始错乱了,叫末法。
正法,就是对于实质的修证。而像法,就是通过文字,修习,逐步证取实质。
而当文字错乱掉之后,想去修习,逐步的证取实质,就难上加难了。
那什么叫文字错乱呢。
没有修证,却胡乱在文字上做功夫,指鹿为马。
这个说,是这个意思。那个说,是那个意思。每个人都在说着自己所理解的意思。也执着着自己所理解的意思。整日忙碌于,文字言语思虑的争斗中。
这个就是文字的错乱。末法。
《紫觉》书皮背面下面有段话,大家有看到吗。
末法时期,我执坚固。法轮遍布,解者无数。人人皆执,自心所悟。法愈解,执愈深。能从解中,而证入者,少之又少,乏之又乏。只看是内心寻求,还是向外追逐。法只内证,不外争端。争,则众皆轮转。不争,则众自解脱。我此生来,只为说来,断诸疑网,灭诸所执。若你只见,我在我执。不见法中意,修法何益。
希望大家,能够体证本质。如理思维,如理观修。
道理是道理,明白容易,做到难。这个问题,已经讲过太多遍。
做不做得到,是需要因缘环境的促使的。
为什么有的人非得受够苦了,才可以。在的回答。
众弟子:出离心。
因缘未到。
紫师:受够苦才能对世俗的追求死了心。
有些人尝尝味道,就放下。有些人,非得吃腻。这又好像是真正的富贵人家,与暴发户的区别。
某丁:我很容易吃腻,但却也很容易忘记吃腻的感受。
紫师:所以,很多人最初有决心,很快又退心。
某丁:只记得吃腻的时候告诉自己要放下的结论。
紫师:因为,感受会随着自己的状态改变。所以,最好是吃腻后,时常想着吃腻时的感受。来提醒自己,不要再上当。
某丁:这不算执取吗?
紫师:这就是对治法。属于小乘法。执取法,对治非法。
比如,清净道论中有一个厌食想。对治贪吃。找腐烂的尸体,不论是什么动物的,还是人的。看了,记住。记住样子,味道。想吃东西的时候,就观想出来。只要观想真切,必然不会再想吃。
某丁:忘性大怎么办?
紫师:这可以是劣势,也可以是优势。你想它成为哪个。
某丁:后者。
紫师:那就发挥它。你可以吃腻一次,继续再吃腻一次。但也别再记得之前吃腻。这次吃腻,也别在意。
这次疼了,就忘。后边,伤不伤,疼不疼,忘不忘,都没概念。
活着。品味每个当下。然后。忘掉。
真能做到,自然回归法性。
结果到最后,真正想讲的还是没讲。就没有一个比较合作点回答问题的。一路拉偏。
某丁:紫师可以一路讲,不回答。
紫师:只是单讲,意义不太大。现在也算是应机。
来,再次问一句。紫觉的教法,到底是什么。
众弟子:觉悟。
紫觉里讲过,是理性的教法。
紫师:怎样的觉悟,怎样的理性。
某丁:不再用概念来迷惑自我。明白原理。
紫师:算了。永远都得不到想要的答案。
紫觉一起初,是不是就在讲,一切都是假的,一切都是幻化的。
你们确定当假了吗。用当假的方式来应对一切了吗。
如果不能,为什么。
众弟子:因为放不下。
没有离相。
因为法没入心。
没有真正把理法解析通透。
紫师:因为心力不够。只能随大环境而走。
原来的课程中,一直都在讲,要刷新三观。
为什么。
还要扩宽自己的格局。
为什么。
某甲:打开心量,放下原来的执念。
紫师:这里需要一个东西,叫自大。需要你培养一下。培养出来了,再去除掉。
某甲:修行人的骄傲与谦卑。
紫师:可以这样说。
其实,你们都怕改变。不论是坏的,还是好的。
对吗。
某丁:对。
紫师:为什么呢。
某甲:心力不足。
紫师:不敢。改变总是那么难。
某丁:改变需要重新适应习惯,习惯被打破会有不舒服的觉受。不喜欢不舒服的觉受,甚至是害怕。
紫师:更多的是生活的应对方式。生活的局限。
再举个例子。有人说,我一直都想放下,但是我就是放不下。我打坐的时候,一直想静下心来,但就是静不下来。
为什么。
某甲:因为在想。
紫师:不想呢。
某甲:直心。
紫师:直接不想呢。
某甲:直心行去。
紫师:那你们呢。为什么一直都在想。
某丁:舍不得改变。
紫师:因为外境的需要。你们感觉外境的需要。不想,感觉不对。所以,做不到。
为什么,首先要破除我所。
因为要破除外境的影响。
自净其意,可真难。
好了,大家还有问题吗。
某丁:有没有适合我(我能做到的)去破除我所的方法呢?
紫师:把心收回来。
大家可以多练练,眼睛不聚焦。要训练看一切人事物都没有感觉的感觉。看真切了,就容易执着。培养模糊,可能心更清晰。
性格强烈的人,容易发现,不容易改。性格平和的人,难发现,容易改。容易,难发现的是性格的执念,习气。
某丙:近视眼自带这种感觉。
紫师:那耳朵呢。鼻子呢。舌头呢。身体呢。
某甲:紫师,小乘阿罗汉之前都是妄我妄心,谈不上直心,阿罗汉之后,才算直心?
紫师:初果就开始直心了。
还有其它问题吗。
某丙:鼻子和身体的执着比较深。
紫师:调焦距,不只是眼睛的。是心的。
2017/08/30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