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越来越纯粹时,人会如何呢。+ 查看更多
紫师:关于元神跟识神,很久前就讲过。
当你元神越来越纯粹时,也就代表着识神越来越弱。
这一点,不论是修行,还是修炼。都是要清楚的。
而当元神越来越纯粹时,识神越来越弱时,人会如何呢。
在的回答。
众弟子:如痴如傻。
清明照见。
不容易起念头。
看似痴傻但对“”了了分明。
波澜不惊,看上去呆。
纯直心,不爱多想。知行合一。
无分别,需要主动用点力才能在识海里生起念头。
纯真、纯直。越来越没有人情世故。但什么都明明白白。
没有那么多分别心。
紫师:识神退,元神显。
识神也就是第六意识的思虑分别妄想。
识神是我思故我在的我。
人需要念想来证明自我的存在。一旦没了念想,就了然无凭。
而元神,又被称之为真我。就在于元神的状态脱离了我思故我在的我。
纯然独照。了了分明。却如同痴傻。
对过去,没有了记忆,没有了回忆。
对当下,没有了分别,没有了判别。
对未来,没有了想象,没有了憧憬。
只要如此功夫纯然深入,阳神真胎就可成熟,脱宅飞升,便是平常。
但这是在不起用的情况下。
元神起用,也就代表着心念波动,阴境现前。这里的阴境,指的是色受想三蕴的阴境。
不论是修行,还是修炼。都将此视为魔现。
在于小机乘人而言,是以不起用为指归。远离欲界生灭。
在于大机乘人,则以阴境磨砺为方便。为得大自在。
众弟子:所以在最初要保持元神的状态就得有个不去起用的环境吗?
那和石头有啥区别?
紫师:你觉得没区别,就没区别。你觉得有区别,便有区别。
梵行之人,不起凡心。
凡心不死,不修梵行。
这里的小机乘人,也便是外道仙之属。这里的大机乘人,也便是内道仙,二乘,菩萨之属。
而且,其中又有多种分别。
不起用者,也便不起用了。入于定境,受享天寿,天福,天乐。
而起用者,如无传承教化,全凭个人资粮因缘,就有迷于阴境而堕落者,退转者。也有,独觉者。
而若有传承教化,又分究竟传承,不究竟传承。
得不究竟法者,与无传承教化者,无太多区别。
而究竟传承,便以五十阴魔境,三界九地,一切境界为磨砺。
求得是,哪怕举心起念,元神亦不动如如。纵使入于阴境,元神纯粹亦不失。即相离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这就不是嘴上功夫,纸上谈兵了。而必须是深厚的底蕴,与无尽的历练所得。
某甲:哦,原来大乘小乘的根本区别在这儿呀!
紫师:且,元神纯粹之后,通神赫赫。即种种神通起现,便是平常。
而所谓的神通,也不过是阴境起现。
只是元神纯粹以后,举心稍动,便可以波动天地万物一切。阴境,所谓的现实境界,便都可以被随意幻化起现。
所以,哪怕再次启用,识神也已不再是凡夫的识神。而成了所谓的神通功用。
凡夫,第六识神是需要学习种种,经历种种,汇总种种,方能分别,判别种种。
而当元神越加纯粹之后,便可以直接通神,触及阿赖耶识种子库。
初时,灵感纷纷,不能自已。此时,所生慧,亦被称之为“狂慧”。
因,不能自控故。虽与牙慧有别,实又无别。
之后,便可预未来,通鬼神。
若为其所惑,便会堕落。
凡夫之人,心向神奇之事。若遇此间种种,自是不用多说。必会迷于其中。
而心向究竟的修行者,哪怕历经三界九地当中一切境界,都要以此视之为阴境,幻化。才有机会,真正出离三界。
众弟子:此狂慧也是襌宗所提狂慧?原来是这意思。。
暴发户~
紫师:这些对于你们而言,还都太远。知道个大体概念便好。
而元神纯粹,首先需要经过散乱掉举的消失。
这是神凝的开始。识神退位的开始。
但也是昏沉现前的开始。
凡夫之人的清醒,是需要念想的相续为所缘,来维持的。
一旦,念想的相续所缘不复存在。凡夫之人,心无所寄,便会慌乱。所谓,无聊,乏味,也是因此而有。需要不断的散乱境,新鲜感,来维持识神的活跃性。
不然,就会陷落,识神晦暗,入于昏沉。
所以,昏沉关,于此而言便是修行者需要度过的第二个关口。
必须,心态安适,熬得过无聊,乏味。令精力逐渐适应元神的运行状态。而非识神的大脑循环。
如此,精力便可以越加饱满而安适,不妄动。
神自明之。
昏沉关,便可以度过。
众弟子:及时雨。
师父,怎么判断是昏沉,还是元神?
度过昏沉关,就是粗住定吗?
紫师:精力弱,必然是昏沉。
昏沉,被分为粗昏沉与细昏沉。
度过粗昏沉,就是细住定。细昏沉度过,便是欲界定。
不论是坐中定,还是日常定。
坐中降服了粗昏沉,日常未必。
然后,还没说完。
昏沉关,必须依赖于静养安神。
如果,日常事务繁琐。这一关,是不可能过的。就连散乱掉举一关,都是不可能的。
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
《童蒙止观》的具缘第一,也是这个意思。
而如果,你当前还没有这个因缘条件。那就可以在当前的因缘下,多闻法,多明理,多在这个散乱掉举昏沉的阴境当中,好生历练。
等你真正厌离了,因缘具足了。也便可以进入下一个功夫了。
今天讲这堂课的初因,是想告诉一些人。如果,当你真正用功夫了,结果却发现自己越来越笨了,越来越不懂得人情世故了,对于世间之事越来越不敏锐了。
这代表的是,你修行进步了。
但,惑。这个东西。不只是这点进步,就可以断掉的。惑,需要的是慧,而非一点定力功夫。
之前讲现实,讲社会,讲人类的共存共生种种。这都可以说是一种慧,哪怕是牙慧。
但,只要你真正拿此牙慧去观修,将此深入到自己心相续,成为你身语意行为的底层。那就不是牙慧了。
而如果,你真的做到了。那对世间之事的淡然心态,就肯定有了。厌离之心,也必然就在了。散乱掉举,自然就少了。
这是明理的作用。
大概就是这样。
有问题吗。
众弟子:暂时没有。
紫师:这都是紫14/5岁的时候,所经历的境界。每天睡18个小时,20个小时,都是平常事。
如果,不是出于种种现实因素,家庭因素。一直睡下去,都是正常的。
某乙:师父,平时睡得多,是有助于减少昏沉么?
紫师:不是。功夫到了一定阶段,才会有这种需要。
需要看个人身心的具体状态,与日常事务的繁琐程度,精力耗损的情况。统一看待。
睡得多,也会越睡越累。越睡越昏沉。
但你没有能力,也没有条件,去度过这个过程。
身心不协调,身心与日常活动的不协调。就会出现种种状况,种种身心境界。
而当你没有足够的功夫时,就没办法应对这些状况。
首先,你得先明白身心的运行机制。身心在参与日常活动过程当中,所发生的变化,积累的东西。
而睡眠,是休整。你的心态,你的日常活动,都会决定这休整的质量。
修行,首先要明理,然后就是身心相合。至少要无有忤心。
忤心,也便是忤逆之心。你想让心如何做,而你的心却不听你的话。
因为,你在使用它的时候,就是跟随着外境流转的。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它积累了相应的力量,惯性的力量。
当你,想要主动的控制它如何时,它自然也就不听你的话了。
那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睡眠,你的休整,是一种质量。
而当身心相合之后,无有忤心之后。那,又是另外一种质量。
比如,越睡越累,越睡越昏沉,在这种情况下(指身心相合后),就可以被认定为,身体所积累的耗损,亏损,阴质,统统都爆发了。
只要稍加运化,让这些阴质统统爆发完,之后,自然便会精神饱满。
但,如果你没有这个身心相合的功夫。可能,就得进医院了。
还有问题吗。
某丙:现在我们先练少睡,是为了不昏沉吗?
紫师:那不如说是练习自律、自控。增加定心。
某丙:也就是调整内分泌功能吗。
紫师:养成一种习惯,就可以调整一种内分泌的状态。
所以,理解为自律,自控,增加定心就好了。
因为,你养成了一种习惯之后,产生作用的是相续力,是惯性力,而非你的定力。
定力,是在不断的打破,重组过程中培养出来的。而非仅仅只是稳定在某一状态。
比如,你修到了粗住定,如果你不继续打破掉当前的状态,更加进取。那就只会维持一段时间,慢慢退转回散乱掉举。
定力,也是因缘法。缘聚而定,缘散而乱。
对于觉悟而言,定力只是一个过程。
但没有这个过程,也没得觉悟。
某丁:师父,破初关明心和元神显现一样吗,都是找到心体主人?
紫师:同样的名词,不同的人说,可能有着不同的意指。
实际指代的境界,跟名词表达挂钩了,才能说一样不一样。
还有问题吗。
众弟子:暂无,感恩师父。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
紫师:课毕,晚安。
2020/04/25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