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根是什么+ 查看更多
紫师:什么是慧根。
就你们目前所学到的东西,说一说。
众弟子:向源头的积累回忆。
一种思维模式。智慧局限性的程度。
对法的理解、容纳和行持的程度。
令人趋向觉悟的智慧底蕴。简单的意译就是智慧的底蕴。累生累世的积累行持而来,不是单纯思辨层面的。
灵性。稳定性,柔软度比较好的性格特征。还有包容性。
领悟力很强,很多东西不需要入定放大,就能理解。
知道念是怎么形成,明白怎么走有怎样的结果,有大局观又能落在实处。不是傻傻的人云亦云,还不懂为啥拧巴该怎么做。
闻法即能受持奉行契入。
无始劫来积累的福德资粮才有的慧根。
知行合一。
法深入心相续的程度。
紫师:止观,定慧。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的。
众弟子:一体两面,一入两深。
止是戒,戒生定。观即慧。止观双运,定慧等待。两者相辅相成。
止观是定慧的基础。定慧能强化止观。
先由止观,才能定慧。
先后关系,又相辅相成。
有定无慧为痴,有慧无定为狂。
止、定是体,观、慧是用。
止下来才有定力,平等观见一切万法,才能出生智慧。
紫师:慧根,又是怎么被定义的。
根,是什么意思。
众弟子:心相续的发源地。
能生出智慧的源头。根是源头。
根源,能出生。
性所赋予万法认识真相的能力叫慧根。
有了根,还需要其他的缘让它发芽。
了悟空性的能力。
出生。
紫师:慧根是积累来的。
那怎么积累来的。
为什么有的人,一点就透。而有的人,怎么点都没用。
众弟子:闻思修。
实修。
累生累功的闻思修。多生累劫的渐修来的。
积累了累生累劫的修行经历。
这是他的最爱,一点就透!
因的积累已经足够,只差一些外缘,只要满足,就可以产生结果。
因缘果。点拨是其中一个缘,其他缘不具备,无法得到通的果。
紫师:道理,脉络。
这样的词汇,意味着什么呢。
众弟子:意味有序性。
心的纯度不一。道理,脉络。通不通明。
修行的道路。
应具足的因缘。
有序性已建立。
有深有浅,有根有表。表层。
如同登山,疏通道路在先,否则需自己开路。
紫师:一点就透,透的是什么。
一叶知秋,怎么知的。
众弟子:相上。
经验而来。
形而上。
透的是障碍。
道理脉络的清晰。
通透的是道理和脉络。
心中有图,并且站在金字塔高处。
从个体现象,总结出整体的规律。
这一切的升起层次和条件。
紫师:整体性,深入性。广深兼具,里表兼有。
人表层意识上的表现,离得开潜意识的组织系统吗。
众弟子:离不开。
紫师:所谓的形而上,到底是什么呢。
众弟子:势,趋向,走向。
表相之后的。
形而上者谓之道。
无形的不可言说不可思议的。
知其所以然。
紫师:为什么要悟得形而上,需要止观,定慧。
你们最近的止观,所观到的都是些什么呢。
众弟子:需要减弱贪嗔痴。
贪嗔痴让心识停留在物质界。所观到的都是物质界的东西。
定提供持续观察稳定性,慧提供观察的深度广度,止观提高定慧。
观到的只是非常粗质的感受。
昏沉掉举的产生及避免。这些就是形而上的。
紫师:拿现代科学的物理观而言,人所拥有的感受都是什么。
众弟子:念头的起落。
细胞的应激反应。由中枢神经系统传送至大脑。
都是形而上的信息传递。
电刺激信号。
离子碰撞。
对思维的反应。
生物电。
现象。
紫师:受体,这个名词,意味着的是一种世界观,生命观。
因为,对于受体而言,一切都只是受而已。
那,就你们现在所观察到的而言,受是什么。
众弟子:比较而有的结果。
六识分别呈现。
感觉。身体的反应。
生物体在18界活动主观反馈。
是一种聚集和叠加。关注后就较明显。
紫师:心理的变化,情绪的波动,意味着什么呢。
你看到,听到,嗅到,尝到,感受到,想到的当下。发生了什么呢。
众弟子:反差,变化。
六识的变迁。
内心的波动。
与上一瞬间的感觉比较。
紫师:人可以通过自主的作意,转移注意力,回忆,来达成相应的情绪调整作用。
这代表的是什么呢。
众弟子:主动性。
意志力。
转移比较的对象。
紫师:这意味的是一种生命观。
只要你遵循着相应的轨则,进行相应的心相续串习,就可以达成相应的生命状态。
而,大多数的人却基本都是在被动的串习,呈现出相应的状态。为什么呢。
众弟子:无明。
没有受到教化。
受体人生观局限
无明。
无缘受到教化,也不堪受教化。
习以为常,速度高了刹车不好刹。
紫师:形而上。
受,不是形而上吗。
或者说,形是什么呢。如果,没了人的眼睛之后,形又是什么。
众弟子:没有人的眼睛了,形就是受。
没眼睛还有触。
受。
紫师:而当你调节心的焦距时,那些受又发生了什么。
众弟子:变形了。
淡化漠糊。
有变化。位置变化。程度变化。
改变淡化。
紫师:那这代表的是什么。
五蕴,是什么。
四大,是什么。
精气神,是什么。
众弟子:从这个角度上说形就是形而上。
是心的用。
都是形而上。
心的不同面。不同层次。不同功能。
紫师:当你烦恼痛苦发生时,当你陷入混乱的难受状态时。
到底发生了什么。
众弟子:心识执着在痛苦的累积上。
心动了。
反应。
可能要打破受的常规平衡态。
紫师:而当你长舒一口气后,又发生了什么。
众弟子:恢复受的平衡。
心松了一下。
心识从执着的点转移。
紫师:那,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发生的。
是什么在催动着这一切。
众弟子:贪嗔痴欲望。
情绪。
受体都有自己的平衡底线。
内分泌紊乱。
紫师:观念认知,在这其中,产生了什么作用。
而观念认知,又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的作用。
众弟子:被动发生。随业随境转。没有相应的观念认知就只能是被动的。
观念认识是受体平衡的底层逻辑。
紫师:人除了所谓现实,形器层面而言的生存需求,物质需求,为什么又有了脸面的需求。
这一切,是否都跟“受”有着直接的联系。
众弟子:有了认知以后,还要反复练习串习如何主动才行。
自我崇拜欲。
紫师:当人用手触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位时,所产生的感觉一样吗。
众弟子:No
脸面上过不去。同样产生难受。
不一样。
作意变了,执取的心所也不一样。
紫师:而当人以不同的观念认知,去看待同一人事物时,又有什么不同。
这些,都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是以形而上的层面来看待这一切。会看到什么呢。
众弟子:邻家之子的故事。不同的作意引诱不同的趋向性。
观念认识左右受体平衡。什么也不见,后得智见梦,受乃梦境之一。
概念的灌输。跟受有关系。
一切都是心在作用。
三观不同。视角不同,观念不同看到的就不一样。
紫师:心识就如一根琴弦。紧弛度不同,你弹得位置不同,力度不同,所发的音调都会不同。
止观,定慧。所要看到的,便是如此的形而上。
这根琴弦与人道合,便呈现人道。与地狱道,鬼道,阿修罗道,天人道合,便呈现出一般的形器境界。
而这根琴弦的弹奏者,是万般的因缘。
因缘,汇聚了如何的“你”,你就会或主动,或被动的去弹奏它。
而,法的因缘,要聚合的“你”,是如何的呢。
所谓的阴境中历练。又到底是意味着什么。
慧根,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到底是什么。
你认为的你,跟法要汇聚的“你”,有何不同。
众弟子:能否觉悟也是因缘合和的。
历一切相如梦幻泡影。
在平缓中积聚阳。
了悟任何阴境都是因缘和合
聚合一个什么都能接受的存在。阴境中历练在于不断打破局限性。
杂质太多,不纯。
紫师:人的贪嗔痴,到底是什么。
戒定慧,又有何不同。
众弟子:我认为的我是主动,其实都是法所汇聚的我的被动展示。戒定慧,对境的淡然而入无分别。贪嗔痴,对境的执受分別取舍。
人的贪嗔痴就是想有好的感受,不要变。戒,让你不进入到更坏的感受。定就是止住,停下来。慧,就是明了最根本的一切。
踏不踏实而呈现的不同。
贪嗔痴会执取一定的境界不愿意改变,戒定慧恰好相反。
贪嗔痴是被动自缚的形而上,戒定慧是主动解脱的形而上。
都是观念的改变。
紫师:贪,是引力纠缠。
比如,人的受体呈现,已然是一个纠缠在一起的力学平衡结构。所以,在所谓本能的部分,就会本能的想要维持这份平衡。
在没有文字概念之前,是一种维持模式。而当有了文字概念后,又是另一种维持模式。
比如,你的概念认知系统建立之后,就需要完成相应的自洽。概念认知是如何的,自洽就需要按照着相应的轨则循环去完成。
比如,怎么样才是对的。
一旦,自己成了那概念层面不对的部分,就必须找寻相应的出路,来去完成自洽。
不然,人就接受不了。就会形成相应的人格障碍。
普通人,基本一辈子都是这么过来的。
混淆,就容易活。严格的标准化,就很难。
而修行,概念系统这一关,就需要法来进行相应的替换。乃至于摒弃。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回到实际的受体层面。
在进行相应止观的修持时,才不至于被其影响。
比如,人散乱掉举的部分,到底因何而有。
其实,都是日常的概念系统冗余溢出。你日常关注的,串习相续的概念认知部分。
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说法。
便是来源于,这里所说的原理。
因为,如果你的概念系统,还没有被替换成法的认知系统。你就会受世俗概念认知部分的影响。就会纠缠在那里。反复徘徊,不能回归真正的止观行持。
你所纠缠的,便是你贪染,舍不下的。
比如,在止观的过程中,你会有种种贪嗔的行为体现。
好的觉受,不好的觉受。
贪染,畏惧。
这个业身,积累了无穷无尽的业力。而你定心愈增,所代表的就是,更深层的业力涌现。
但,如果你连眼下的业力涌现,都面对不了。嗔心不绝。也代表着,你连增进定力的可能性都没有。
因为,这是一种受体的自保机制。
源于这种自保,你连自己无始劫来所身具的无穷业力,都无从得知。只有你临命终时,才能领略到那无穷中的丝毫。
你的贪嗔,代表的是你临境时的反应。
而你那临境时的反应,决定了你所进行的串习相续,对那琴弦的波动。决定了你去往六道中的哪一道,投生成如何的生命形态。拥有如何的正报,依报。
慧根,是什么。
慧根,就是每一个当下,临境能看到的一切。
上善利根,他能够在每一个当下,见到五蕴的全部,因缘的所有。不论,他的定心处于哪一个位置。
无师自悟,只是平常。
因为,这是无尽劫的资粮所成就。
而这样的慧根,怎么来的呢。
只是临境的贪嗔而已。我执,法执的浓厚程度。
所谓人我执,不过是浓厚的因缘法纠缠。贪嗔,更多的体现在一个非常局限的身心自我之上。也便是一个全然纠缠在一起的受体自我。
而法我执,是这个自纠缠的受体,已然解缚。以法解缚。
了然清楚这个自纠缠的受体,为什么如此的纠缠在一起。
原理是什么。贪嗔的执取取向,由哪些无明,对法的无知而有。
然后,在行持的过程中,在每一个纠缠的贪嗔点上,进行相应的解缚。
也就是临境时的应对转变。
即,修正。
我此时贪,为何而贪。我此时排斥,为何而排斥。
是源于如何的无明,对法理哪个部分的不加了知,所致。
如此的,将这个自我从纠缠的概念,情绪,感受当中解脱出来。全然,以法,以已然明了身心运行原理种种之后的状态,存在着,活着。
这便是法我。
不再被贪嗔痴所惑所迷,纠缠排斥在这一切法当中。颠倒生死。
法我执,源于根本无明。也就是一切法的根本来源。
这在于拥有正法传承的菩萨行者而言,也并非是无明之处。
因为,在法理上,诸佛已然宣示的极其清楚。只是,证不证而已。
只需要拥有着纯粹的信心,全然的以此法理进行修持便好。
哪怕,还未亲证,但在于因地已然全然的接受了这份实相。作为自己应对一切法的临境态度根本底层。
就如,那《金刚经》所宣示的一般。
能够全然的信,所代表的,实则就是那慧根的利。
相辅相成,互为依凭。
贪嗔痴慢疑。
疑是最深最微细的无明之惑。
而这最深最微细的无明之惑,对于法而言,对于全然的信心而言,是无足挂齿的。
慢,对于已然皈依者,也是无足挂齿的。不成阻碍。
信不足,是无始劫来的资粮不具备。不能虔诚忘我皈依,亦是无始劫来的资粮不具备。
那,一个摇摆不定的心识,所弹出来的曲子。是注定的。
愚痴,为何而论愚痴。
只是源于,你明明可以马上入道。获得无上成就。但,出于无信。而只能跟着无始劫来的贪嗔惯性,继续造作三界六道生死共业。
你无法在临境之时,以法为仗,以法为依,以法为指。
那,如此之人,福慧之薄弱,无法想象。
受体,只要你开始慢慢把心收回来,放到自己这个身心上。
你必然就会发现,这个受体,为什么被称之为受体。你也必然,能够看到自己的贪嗔执念,对这个身心所造成的影响。
但,就怕你的心还是那形器的表面上,世俗的概念闭环中。
控制你所思所想的,是那形器的现实,概念的自我立场,脸面的好不好看。
如此的你,又怎么可能去看到这个身心的运行原理,看到法的真实,看到自我的贪嗔如何捆缚着你,颠倒生死。
更无从谈什么慧根。
慧根,需要找到那个纯观的如如本体。不论,面对如何的阴境,都能够不起贪嗔,没有丝毫的迷惘疑惑。
而,只要你还在这个受体的贪嗔执取之中,还在纠缠着那些好与不好,是非对错种种。
你就必然不可能找到那个纯观的如如本体。
心识,是一根琴弦。
本来可以尽情的弹奏出无尽的乐章。
结果呢。
某甲:天天跑调。
紫师:而原因,就是你那临境时的贪嗔惯性,让你纠缠在了那里。
你没有去看清乐谱,也没有在心中反复的串习那曲子的全部。只顾着眼前的一时贪嗔喜恶爱憎。
因为,你受体的脆弱。
只想维持暂时的安稳。为了那一时的感受,而活。
看不破这一生的暂时因缘聚合。只有不断重复着的互相纠缠,直至缘散。
阴境。
好好想想。
什么是阴境。
就目前而言,你所身处的阴境,你所感受到的阴境,是什么。
而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你都经历了什么。做出了哪些反应。串习了如何的相续。
比如,对于受体而言。受,都包含了哪些受。
而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你都作何反应。
是贪嗔执取,还是如如纯观。
而贪嗔执取,为何而有。
如如纯观,又如何才能做到。
听不懂了吗。
众弟子:我在想我到底应该想,还是只是看着自己。
发心,三观,决定了贪嗔还是如如。
紫师:日常没有妄念是吗。
日常没有情绪波动是吗。
不会被外境所触动了是吗。
不会纠缠在贪嗔妄想里了是吗。
众弟子:都有,而且非常多。
会纠缠。
有贪嗔。气顶在心口的时候,烦躁,想要避开。因为感受的不舒服,不想要。做不到只是观。
贪嗔痴执取,因为感受而有。
紫师:那听不懂问题是吗。
众弟子:不知道答案。已经纠缠了。
起情绪时,会自己和自己对话。
紫师:明性是什么。
了了明知是什么。
受影响是如何的状态。
不为所动,又如何才能不为所动。
众弟子:盯着眼下的感受,贪嗔执取。观,要看到眼下的感受是由之前的感受而来,又将引发之后的感受。受影响的状态,世界都是割裂的点。不为所动的状态,世界是一条无始无终的线,乃至网。
把紧缩的一团心识放大放开。
病已成而后药之,难。预防,疏导,易。
受影响是心小而已。不为所动是知道一切皆是无常。
影响是因为接收到那个受,然后跟着那个受,被带走。如果能看到受刚起的时候,知道受的前因后果,就不会跟着跑偏。
叠加的过程产生不同和相互的作用。
怎么才能不为所动?
不跟随。
紫师:整体性,深入性。
到底意味着什么。
众弟子:二六时中用功。明辨之,慎思之,笃行之。谨小慎微,如履薄冰。
了解了原理,不断的去修证。
融入日常生活其中。
很惭愧,比如刚才听课听一半口渴了,我就想到底要不要去喝水,去喝吧,感觉对听课不尊重,不喝吧好像又渴,后来给自己找了一个理由,我观察一下自己去喝水的过程吧。就去喝了。如果说动于不动,应该有个立足点,这个所谓立足点应该非概念上,也非受上的。
贪嗔执取和如如纯观都有。看波动的大小选择不一样。贪嗔执取就是跟着原来的惯性力跑了。在那里反复纠缠。如如纯观就是不陷进去,有一个整体性,在看着。进而能明辨解析贪嗔之因果来由。
意味着无自性。
紫师:黏着,纠缠。是什么。
观,又是什么。
众弟子:脱离出来?
整体性深入性意味着心识的广阔性。
贪。出离。
黏着,纠缠。是受
黏着,心与境贴在一起。观,心与境分开来。
紫师: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其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是什么。
水上打球子,是什么。
众弟子:不停留。
即相离相。
紫师:你黏着,沾染,纠缠。会发生什么。
而如果,你不黏着,沾染,纠缠,又会如何。
众弟子:黏着,则看不到整体,被局部影响。不黏着,不会被影响。反而可以去释放影响。一切行为是主动的。
就是不相续。
超脱。
纠缠是成为了一个点,观是整体看点,打球子因为一直在整体里,不落于点.
黏着,失去整体观感,在点上纠结相续不断。
纠缠其中,不断的联系相续下去。一环一环没有尽头。
后念不断代替前念。一直前进。
不沾染,看的到主线,不会被卷着跑偏。
黏着,沾染,纠缠,会不断的在片面的点上执取和堆积。而后产生相应的感受更加强烈的黏着和逃避。
感觉现在就是被粘住了,就是理不清,不粘住应该就是看的清,不纠结。
不纠缠其中,就独立出来。虽然相续的惯性还在,但不在代入,惯性的力随着时间会逐渐消减。
紫师:阴境,到底是什么。
阴境,对于修行的意义又是什么。
该如何看待阴境,才如理如法。
众弟子:不明的状态。
一个个令心识黏着其中的小漩涡。或者阴境本身就是了了明知的扭曲。把阴境当镜子。
受体贪着留碍的境界。
作为一个世间凡夫,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阴境。作为一个凡夫而言,阴境可以与了了明知形成反差。
阴境,是指受体很容易被黏着的境界。
人道以外的一切境界。
阴境也是立体的呈现的一部分。
阴境,或者是受体极难面对,一定要逃避的另一面。
阴境是定心的降低分裂。对于修行的意义在于让明觉更明,起到提炼提纯的作用。
对于修行的意义就是看你着不着相。
五蕴皆是阴镜,五蕴皆空。借假修真。
紫师:那,你们对五蕴的认知,如理如法吗。
足够深入透彻吗。
比如,当你止观这个身心时。
你看到五蕴了吗。又看到了多少呢。
而将五蕴又称之为五阴,是为什么呢。
阴,在哪里。
众弟子:解析度不够。一直没有这个功夫。
看不到整体,只能看到当下最粗大的一部分。
阴是聚集?
有形。
紫师:阴,是遮蔽之意。
遮蔽了什么呢。
众弟子:意识。
光。
觉性。
遮蔽了明性。
心体。
空性。
阴在立体物体的一面。
如同阳光撒下大地。人看不到光,却能看到阴影。
紫师:明性,是源于识蕴行蕴而有。
强调了了明知的明性,只是为了破除色受想三阴的遮蔽。
也就是安住在了了明知的明性之上,而不受色受想三阴的影响左右。不被六根六识六尘十八界所惑。脱离欲界的结缚,迷惑。
五蕴,五阴。是站在那究竟本体如如自性的位置而言的五蕴,五阴。
五阴,遮蔽了那究竟本体的如如自性。而在实相的位置而言,就连五阴,也不过是这究竟本体的如如自性所幻化。
但,众生无明。而只能活在五阴之内,乃至于连六根六识都不知,而只为了六尘境相而活。
修行,觉悟,为的是什么呢。
众弟子:看破,放下。
在明明德。
明了一切不被幻化相迷惑。
见证真实。
紫师:慧根,是什么呢。
慧根,只是看你站在哪个位置去看待这一切法而已。
如果,站在十八界之内。不论,你通达了现象界多么甚深的道理。那必然也只是迷于现象界而已。
而如果,站在明性之上,来看待十八界诸法,便可以不被这十八界诸法所迷。
看清这个范围内的本末始终。
这已是入圣流。
而如果,能够以那究竟本体,如如自性的位置来看待五蕴一切。
那便是如来。
对于人类而言,前生后世,都是无从知晓的。就连所谓的记忆,都是混淆的。
那便只能为了这一生的眼前而活。
入定,为什么要入定。
就在于入定能通神。
神通,就可以打破相应的阴境阻碍,而看到更广阔深邃的世界。
而慧根,就是看过太多太多而有的积累。
心相续已然串习成流。
哪怕,身处凡人的定心位置,也可以一叶知秋,看到一般凡人所看不到的世界。
不被现象的表面所惑。而了知万法因缘,以法身而存。
为什么而迷惑,为什么而被影响,为什么混乱不知所措。
是定心的问题,也是智慧的不足。真的有慧,哪怕定心不高,也不会被影响。
定,是定住。慧,是看着。
一个是退了定力,就会继续迷惑,混乱,不知所措。
一个是哪怕入了地狱,也只会旁观的看着。
世间万象,都有其因缘。因缘幻化,就只是五阴的现象。
当你还在为了色声香味触法,种种概念认知而心识摇晃,颠倒种种时。那,这一切的修行,就都是与你无关的。
八风吹不动,为什么那么重要。
因为,这只不过是个修行人需要具备的基础。
因为,基础。所以,重要。
世间是非种种,对错如何。跟修行,一点关系都没有。
真正修行,是为了脱离三界六道,视五蕴阴境如无物。
以无尽的轮回而言,你于世间人我的位置上,对了,错了,是了,非了。
没有丝毫意义。
因为,那只是无明的颠倒错乱。无中生有。
八风,是什么。
就是那对了,错了,是了,非了。你身在共业之中,就需要在意的一切种种。
这一切,对于实相而言。没有丝毫意义。
就仅仅只是无明的人我执取,对立,颠倒。
众弟子:需要好好思考,消化。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就是这个意思咯。
紫师:一个因缘聚合的主观意识自我,在这其中。又有什么意义。
哪怕,你真的有那么一丝的慧根。都不会这般。
这一切跟那五十阴魔境相比,又算得了什么。
众弟子:求虐不可得。
见识太少,格局小,还在五阴里搞取舍,惭愧。
紫师:好好想想,色受想行识,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你还没有意识到生命是什么。还仅仅只是瞅着物质层面的生活。
那,紫所言的修行,就完全跟你没有关系。
好好在受体上用用功夫吧。
色受想,都在这里。
了了明知,明性。因此而有区别。
先不用想着那五蕴皆空。你只需要好好的建立法我,摒弃掉那纠缠的人我局限。
众弟子:五蕴是衣服,可穿也可脱;穿得习惯了,睡觉也不脱。
止观,就是修这个了了明知,明性吗?
紫师:不然,明性若不在,你又止什么,观什么。
就连大多数圣者菩萨,能够进行慧观的都只是四禅天下而已。也便是色受想三蕴。
一旦到了四禅天之上,行识二蕴的位置。就需要更甚深的定力,智慧,才能观见。
那代表的是无尽劫的积累。
你们目前只需要去修证那念头上的空性,色法层面的空性,便好。
这都是站在那明性之上,而有的。
世俗凡情,你需要看破。生命的本质,你需要去看清。
众弟子:色法层面的空性?
是相与相之间的空吗?
紫师:虹蕴身。
至少,要去为了那临终阴境好好想想。
你当前的贪嗔执取,是非善恶执取,妄念种种。这都代表着,你临终所会面临的阴境。
你又将被引向哪里。投生何所。
你只需证取念头的空性。临终,就可以有太多种选择性。
不要被紫一再强调的那究竟果位所迷惑。
因为,那都是为了你们未来能够不入歧途而强调。却并非是让你们看低其它果位。
对于这些圣果而言,你们当前、现在又算什么。
概念上的认知,不能混淆实际的果证。拾人牙慧,不能管你生死轮回。
此生的临终自在,才是你当前需要去努力的第一个小目标。
某乙:念头的空性是想蕴的空性吗?
紫师:想蕴,包含了潜意识与表意识。四禅天下,都属于想蕴的范畴。
色蕴的蕴集,受蕴的蕴集,都可以说是来源于想蕴。
而这里念头的空性,还仅仅只是欲界内概念、念想层面的。
你必须要知道,这欲界当中的一切,都不过是大梵天的一场梦。
这样的一个比喻,就是指的想蕴的具现化,构建了欲界中的一切色法存在。
你当前所看到的世界,宇宙是。你当前所拥有的这个色身,六根也是。
都不过是想蕴的纠缠叠加,所幻化构建。
而表层意识的种种念想,都不过是最表层的一层假法。是记忆,是信息的冗余溢出。
你当前所认为的我思故我在的我,主观意识。就仅仅只是这样一个东西而已。
暂时的假法因缘聚合。
如果,你有过全然无念清净的时候。你就能清楚这所谓的假法暂时因缘聚合,是什么意思。
当你,没了这一切五官五感了之后,当你不再有任何的记忆信息留存之后。
你才能明白,生命。
到底是什么。
而欲界之六道,就不过是一场梦,一个幻影。
而这,还只不过是修行的刚刚开始。
可是。
你们看看自己。
到底在为什么而活着。
距离这修行的刚刚开始,又有多远。
有问题吗。
某乙:证到念头的空性指能做到一念不生,还是念起不随呢?还是对念头的生灭一定程度的了知?
紫师:你能够念起而不随,很快就可以一念不生。如果,念头还是在不断的出现。那代表的是你随了。
想要一念不生,很简单。想要身心的五感平复无感,也很简单。
你只需要用心力用力撑一撑,就可以。
只是,你们的心力并不足以维持多久。
这就好像是一根琴弦。或者是一根绳子。
你用力撑起两头,它就不会上下起伏晃动。但,你一松劲。它就会跟随着之前的惯性,开始纠缠,念念相续不断。
某乙:嗯嗯。
紫师:对于一个普通人的定力而言,撑那一下,就很累了。
而日常粗住定,又到底意味着什么。
众弟子:一直撑着。
就是练习撑那一下的力。
紫师:日常粗住定,还可以保持相应的松弛度,自主的起心动念。
而日常细住定,却是连起心动念都不允许。
二六时中,都可以保持住。
这意味着什么。
而之上还有那欲界定,未到地定,四禅八定。
好好想想吧。
哪怕你闻思了多少道理,多么高深的概念。跟一个可以维持日常粗注定的修行人比。
你算什么。
某乙:嗯,看了地图,还要一步一步走。何况地图所示还有很多不解。
紫师:而哪怕拥有了四禅八定的定力,跟那拥有慧根者一比。就与你跟这拥有四禅八定者的区别一般,有过之而无不及。
你说,你要修行。
那面对如此的现实。为何不见丝毫精进。
日常粗住定,已经提出来多久了。
你们可曾真正的用心练习过。
结果,现在又为你们把门槛降低,教给你们三步止观。
你们,又可曾真正用心修持。
心思,到底用在了哪里。
你自己在看,天在看,鬼神在看,圣人在看。
这都代表着你未来的资粮,是积累,还是在损耗。
这个世界是公平的。
因果如是。
还有问题吗。
某乙:刚说证念头的空性,说到一念不生,之后呢?还是先做长时间维持再说?
紫师:念头的空性,在于你看清了念头的来处,相续的原理。
如果你真的做到了一念不生,那你自然就可以看到念头整个生起的过程,相续的过程。
只要你看到了,就成为了你的慧。
你就能够以你所看到的原理,来随意生起,与止息,不令相续下去。
这代表着,念头的自在。
而所谓的念头的空性。就只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所看到的原理,慧。
这代表着的是,日常的念想,你得到了全然的自主自在。
夜晚的梦境,你也可以自主选择,做与不做,做什么。你造梦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细节,如何造的,都全然了知无疑。
只要如此将功夫做下去。临终的中阴境界,就可以做得了主。
哪怕临终触及到了更深层的业流,也能够应对自如。
止观。
是止而观之。
一念不生,不能只是一念不生。
那没有意义。
只有,以此定心产生观慧,止,才有意义。
还有问题吗。
众弟子:暂时没有了,感恩师父。
暂时没有,感恩紫师。
紫师:觉悟,不是外道。空性,也是活性。一潭死水,与外道无别,与觉悟相背离。切忌。
所谓慧根,其重要性,便在于此。
死定必然无慧。狂慧只是牙慧。
止观双运,定慧等持。实修亲证,方能觉悟。
课毕,晚安。
2020/04/19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