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为一名合格的人仙,所需遵循的轨则。+ 查看更多
紫师:今天继续讲讲关于人仙的专业性。
或者说是要成为一名合格的人仙,需要遵循的轨则。
什么是轨则。
众弟子:行为规范,行为守则。
戒律的简化版。
仪轨守则。
践行的轨道规则。
紫师:为什么要遵循这相应的轨则。
众弟子:自性决定。
相应才能到达目的地。
顺着到过山顶的人留下的足迹登山。保护自己,修正自己,免走弯路。
不容易迷失方向。
遵循相应的轨则就好比去一个地方需要行动才能到达。
有迹可循。
紫师:什么是线性时空。
而线性时空,所代表的又是什么。
你可以同时选择不同的人生吗。
众弟子:生老病死,由因到果。
不行,我们只有一条时间线
线性时空不能。
紫师:那轨则的意义就在于这里。
你所遵循的轨则,决定了你这一生的所有。去往哪里,达成什么样的结果。
而教育是什么。对你的人生,有着如何的影响。
众弟子:教授轨则。
传授各种各样的轨则,如果按照相应的去做,人生就会走向那个方向。
紫师:同一个人,同一件事,不同的人对其会有着不同的看法,进行不同的应对,抉择,取舍。
为什么。
众弟子:内心所认可的轨则不同。
认知不同。
紫师:哪个对,哪个错。
众弟子:都对。
无有对错,选择了就承担相应的果。
紫师:那为什么会有对错这种概念定义的存在。
对错,以什么而被建立。
众弟子:因各自认可的轨则不同,产生了不同的群体,不同的群体又有不同的利益诉求。
“对错”是相对而言的。
受体分别而来。
紫师:相对于什么。
众弟子:相对于不同主体。不同目的。
达成的目的。
紫师:相对于目的。
可以令之达成相应目的的,对。
阻碍令之达成相应目的的,错。
你选择普通人的生活,就有着种种普通人需要遵循的行为轨则。而你如果选择了有别于普通人的目的,就有着相应需要遵循的行为轨则。
就如,普通人的生活,便有着种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存在方式。
每个人的喜好,都不尽相同。
是是非非,对对错错。皆是人我之间的喜好不同,目的不同,所产生的人我对立。
你选择了一种是非对错概念取向后,就代表着你选择了一种人生轨迹。
众弟子:有时是“被选择”“被规划”,毕其一生,营营役役。
想起有部电影《蝴蝶效应》就是讲的不同的选择带来的不同结局,当时就想起,众生畏果,菩萨畏因。这句。
紫师:主动性,来源于知、明。
如果,不知,无明。又如何主动选择,规划。
而且,哪怕知了,明了。你就能够有力量,去“选”了吗。
众弟子:没有。
不一定能。
不一定,就好像知道了一个配方,但是不一定有条件去准备相应的材料。
会有业习拉扯。
紫师:然后,我们继续回到人仙的轨则上。
人仙的轨则,是怎么来的呢。
众弟子:过来人的传授。
接引。或者相应的传承。
紫师:传承。
就如人类文明的传承一般。
一个刚出生的孩子,如果扔在荒野,从来不接触人类社会群体。会如何。
众弟子:不会语言。
不像人类的行为举止。
好像有报道说有婴儿被狼或猿猴收养,行为习惯都和狼猿猴差不多。
在哪个群体受熏染教育,就受哪个影响。
可能还不会直立行走。
没有人类社会的概念,只有些许本能。
可能活不下来。
不会太娇气。
会死掉。
首先没有人给他指出他是个“人类”。
紫师:所以,传承代表的是什么呢。
众弟子:
生命的延续。文明的延续。
代表未来的可能性。
言传身教。
完整的文明体系
命运。
紫师:轨则,生命的道路、方向。
传承不同,所遵循的轨则不同。代表的是,全然不同的生命存在形式。
就如同那被驯化的猫狗。如果,没有人类对其行为进行了相应的引导。会如何呢。
众弟子:不懂人类的规则。
像野生动物一样生活。
会很粗暴。
太多可能性了。就是不能和人类愉快的玩耍了。
紫师:人类的演化过程。就是相应轨则被建立的过程。
文明因此而有。
没有谷物时,茹毛饮血时。有了谷物后,饮食改变后,群体规则发生变化后。以物易物,货币商行。
都发生了什么。
众弟子:仓廪实而知礼节。
轨则越来越多。
各种规则被建立。
紫师:普通人的生活建立在如何的轨则基础下呢。
不同阶层的人群,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轨则呢。
而所谓的修行,修炼。又是处于社会的哪个阶层。为何而有呢。
众弟子:不同阶层所要去的目的不同,轨则就不同。好像各阶层都有修行修炼吧?或者单独一个阶层叫出世阶层?哦,印度的话,传统好像叫婆罗门,属于最上阶层。
没统计过。
紫师:什么是婆罗门,什么是巫。
为什么而存在。
三皇五帝都是如何的存在。
那许由巢父又是什么人。
众弟子:对生产生活起指导作用。掌握了最尖端的知识和智慧。
婆罗门是能与梵沟通的人。
巫,阴阳平衡,沟通天地。婆罗门,祭司。
建立轨则的存在。
通晓天地阴阳。
君,亲,师。
许由巢父属于隐士。
上古有位贤人叫许由,他品格端方,淡泊名利,赢得了帝尧的尊重,不仅多次向他请教处世为君之道,甚至想要把首领之位禅让给他。许由不但不接受,而且逃到颍水之滨的箕山脚下隐居。后来,尧又想委任他做九州长,结果不等传达的人说完,许由就忙不迭地跑到颍水边去洗耳朵,表示不愿意让这种世俗的声音玷污了自己的清听。此时,他的隐士朋友巢父正好牵牛经过,闻听此事后,语带讥诮地说:“你如果一直居于深山,不与世人交往,又有谁会来打扰你呢?现在你这样做,只是故作清高,沽名钓誉罢了,我还怕这水被你污染,牛喝了会害病呢!”说完便牵着牛到上游饮水去了。
紫师:仙,是什么样的存在。又为什么而有。
众弟子:超脱于世俗,按相应轨则修行而成。
更高级,高阶的人,类人存在。
区别于人的存在。修行,修炼而有。
仙脱离了五行法则的束缚。
脱离人类社会轨则的存在。
紫师:人类的生存方式有很多种。不同地域,不同文化。都有着不同的行为轨则。
也正是这些行为轨则,令之成为相应的“人”。有着相应的饮食起居种种,喜恶爱憎,是非对错。
即,不同的因缘下,演化出的文明,传承。
但,总有一些人成为了那所谓的修行人,通灵者,婆罗门,巫祝之流。
那,他们与常人有何不同呢。
众弟子:传承不同。
职业不同。
他们会用神。
所思所想不同,行为方式不同。
所行轨则不同。
紫师:什么样的轨则。
为什么而有。
众弟子:师父一代一代传下的轨则。更高级的生命往下传的。
戒定慧。
为了和天地人神沟通。
为了达到相应的状态而有。
有人需要而有。
为了教育需求。
紫师:不同的轨则,会带来不同的心相续,不同的行为体现,不同的人生结果。
戒律,是什么。规矩,是什么。
圣人,对人的定义是什么。
如何方为人。
这都是什么。
众弟子:约束在这条轨则上,不走岔路。
都是轨则的一种方式。
轨则。
紫师:那,人仙需要遵循什么样的轨则呢。
才能成为那所谓的人仙呢。
就如同,怎么样的人,是君子,怎么样的人,是小人。
身语意。
什么样的行为,什么样的言语,什么样的思想、心念。
源于人所遵循的相应轨则,决定了是小人,是君子,是凡人,还是仙。
你们可以辨别君子,与小人吗。以什么来辨别。
众弟子:言行举止。
人仙是什么样的行为?
紫师:为什么会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众弟子:靠近相应的人就会受相应轨则影响。
难以辨别,只能靠外在眼见耳听的行为辨别。因为人会受外界环境,人际的影响。
眼耳鼻舌身意源源不断输入成为心相续的一部分。
共业。
加入缘了。业果成熟了。
喜好趋向。
紫师:原来讲过人仙都有哪些特征。
而这些特征是怎么来的。
众弟子:避因果,了旧缘。精气神不断的返回追寻源头。
不吃不喝不睡,口鼻呼吸停止,行动速度非常快。
最少可以活120以上,百病不生。身体因相应的轨则修炼而改变,显现出这些有别于普通人的现象。
修行人通过静定功夫把自己的时间感知状态细微化,看到一个更精微的空间物质状态,从而提升了自己的生命形态,进阶成为“人仙”,人仙不需要口鼻呼吸,不需要吃粗重的食物,也不需要睡眠。最少可以活两个甲子,且百病不生生机旺盛,可日行千里而不觉乏累。
通过提升定力进行止观,不受七情六欲影响,自主控制内分泌,身体内部粗重起伏归于平缓渐至于无。
人仙把心神长期放在身上。人仙不出世的。
身口意相续的结果而来。
紫师: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外事都绝,无与忤心。
为什么。
众弟子:断别共业吧?
心,处于一种稳定状态。不起伏不定。
符合这个轨则才能达到目的。静定训练的准备工作。
可以开展新的身心模式,而不受外力的过多影响。
不被外界所影响,而建立自体独立性。不舍事,身心就会随着大环境而起起伏伏,不能自主;舍事是掌握主动权的第一步。
舍事。外事绝,无忤心。就是舍了对立分别。减少消耗。
不参与别人的因果,不会因为任何的人事物,产生多余的情绪,波动。
需要专一。
紫师:把结果跟轨则联系起来,就知道为什么了。
怎么才能有一身腱子肉。
怎么才能写一手的好字,画一手的好画。
怎么才能演奏出美妙悦耳的曲子。
众弟子:长时间的练习。
训练。
持续不断的训练。
紫师:是时间,是相续的串习。
那人仙的结果,是什么。需要遵循如何的轨则,才能达成。
这不是同样的因果关系吗。
众弟子:是。
紫师:只是,已然习惯了所谓“正常”的生活轨则之后。深陷在相应的共业引力之下后。
就如那疾驰的火车,需要立马换轨一般。
如果,不停下来之前的业,给自己一个缓冲。
会如何呢。
众弟子:脱轨。
受体容易崩溃。
紫师:科学原理系统论之下,产生了科技,方法论。
那在于如此的道理之下,你又能学会什么呢。
人之身心是一个无比缜密精微的仪器。而人类现前拥有的操作系统,却极其简陋。
为什么呢。
众弟子:机械人。
没人教。
教育。
欲望。
观念局限。
所以要止观、然后换轨道。
除了肉身的轨道,还有其他的轨道。
紫师:人仙,会生孩子吗。
众弟子:和尚无儿孝子多。
不会。
人仙初期可以,但是找不到这么做的意义。
紫师:为什么呢。
众弟子:跟轨则不符。
熊鱼不兼得。
紫师:人,为什么会生孩子。
众弟子:想要延续生命。
欲心驱动,寿命不长,能力不强。
有个人欲望也有社会家庭影响。
进化的本能使然,生存和繁衍是物种进化的首要任务,想要传递自己的基因。
人是运行的后天系统,为了延续生命,所以会生孩子。
欲望,另类长生。
紫师:人的寿命,决定了人能有的行为。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组织架构,传承模式。
只要人的壮年时期增加十年,二十年。整个的人类文明都会因此改变。
众弟子:为什么。
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紫师:看看最近火起来的钟南山院士。
人的阅历,人的经验,人的精力,决定了人的行为。
有阅历,有经验,却没了精力。代表的是什么。
而如果,有阅历,有经验,还拥有充沛的精力。会如何。
众弟子:拿着已有的阅历跟经验,还是该干嘛干嘛。
爱因斯坦多十年青春,全世界科技再上一个台阶。
科研机构比较明显,容易有新的突破。
紫师:未来,是年轻人的。但,真正在缔造未来的是老一辈人。
人类社会的组织架构,是源于哪些因素被建立的呢。
阅历,经验,精力。也便是传承。
还是孩子的孩子,却有了自己的孩子。
这代表的是什么。
而到了四五十岁才开始生孩子,养孩子,需要担心的是什么。
如果,人的壮年可以延长十年二十年。
又意为着什么。人类的传承,又会如何。
众弟子:前者阅历经验不够,后者精力不够。意味着会获得更多经验阅历的传承。
意味着上学,结婚,工作,退休的时间都会改变。
可能会因为意外中断。受教育者的素质也有影响。投入的时间和精力。
紫师:教育的质量,怎么来的。
众弟子:师资。
施教者素质的高低。还是孩子就有了孩子,代表着以盲引盲。
紫师:如果五十岁,才是真正的壮年,体力并未减弱,反而超过三十岁、四十岁。
会如何。
年轻人的敬畏之心,决定了传承的质量。
众弟子:可以给与小孩更好的教育。阅历及经验的丰富,更加权威,更加的被尊重。
教育质量提高。
紫师:然后,继续回到上面的话题。
人类的认知,决定了人类的行为模式。而人类的行为模式,决定了人类的寿命种种。
然后,人类的寿命会让人类限制在当前的模式之下。
比如,什么时候生孩子。如何达成文明的传承有序,不断代。
而修仙呢。
修仙,不会顾及人类文明的传承。
因为,只为自身的生命得以升华。
人类文明,是社会性的。
升华生命,是独立性的。
互相拉扯,正负能量,循环交互,达成共业。这是轮回。
物理学,力学。讲得很清楚,不是吗。
众弟子:是。
紫师:而修炼,是独立于外天地而身存的小天地自循环建立。
这一切,决定了相应的轨则建立。
静定为什么而修持,为了自体的稳定独立性。
饮食呼吸为什么会断绝,源于自体的循环系统已然稳定建立。
睡眠为什么不再需要,源于自体循环系统的运行机制足够精微。
不会有自体控制之外的耗损存在,所以无需主观意识断开连接,进行潜意识的休整。
某甲:以前身体很弱体力很差,做点什么都很容易累,觉得要睡很多才能补回来,怎么睡也都觉得很累;最近持续练功可以感觉到精神体力好了很多,对睡眠的需求就没有那么多了。
紫师:而这一切,代表的是什么呢。
是你跟外天地环境的断联。
是你五官五感的切断,对一切外界信息流的隔离。不再具有相应的相互作用。
这代表的是七情六欲的消失。
这意味着,你将活的没有滋味。
只有平淡,清静,无为,自在。
源于系统的高度有序稳定,而长存于这个世间。
如果,你有能力选,你会选哪个呢。
众弟子:选没有滋味。今天一边工作一边观察自己,发现任何一点影响,对心都有激荡。
看目的,看需求。
平淡清净无为自在。
紫师:人仙的轨则,是为了那地仙,为了那天仙。是远离无常的生灭,远离世间三灾八难。
众弟子:天仙之上轨则不同吧?
积累资粮,四禅八定必然会出现仙的现象吗?
紫师:天仙之上,是悟道金仙。
而要悟道,却不似人间所言的明了所谓空性的口舌言语思议之事。是真正用那天仙通明的神识本体,去体证那道之穷极无际。
而仙又由相应因缘,分为外道仙,内道仙。代表的是两种根器,两种传承。
外道仙,大多源于不悟本源,而行持相应轨则,所达成。
某乙:即是,平常说的不开悟吗?悟道了,是內。
紫师:最终,如果仍是未受点化,仍是不悟。就必然会入于定境,待寿尽继续堕入轮回之内。
所谓,于因地而发大心。就是为了这里而已。
所谓大心,就是虽得圣果,而能重入轮回,心识活络,不至于死。
道,是中道。不生而不灭。
所谓菩萨,所谓金仙。因此而有,因此而得。
不历阴境,不得金身。
三界本是法性体,不悟始成贪嗔痴。
欣乐厌苦,欣定厌乱。便是贪嗔法,不得定慧路。
所谓止观,就是要让你自己悟了苦乐定乱背后的底层。
不论是苦是乐,是定是乱。那背后的底层,从来不曾苦,不曾乐。不曾定,亦不曾乱。如如而已。
那就是金身,法性。
但,身聚五蕴,以为生灭。成了众生。
如果,不主动经历五蕴生灭的阴境反复洗炼。就无从证得。
哪怕成了天仙,也不过是一时之“孤阳”,终落阴境。
众弟子:至阴生至阳。
从反差中修行?
紫师:五阴虚出没,你却以为真。
三界本是真如,六道本无生灭。
但这是圣人言语,金仙所证。
而你身在五蕴阴境之中,就连世俗之七情六欲,凡情俗见一关都过不去。
苦时苦,乐时乐。为了乐,而避苦。执迷如常。临终阴境,只能随之流转。
有教化存世,你听个概念,拾个牙慧。
那,无教法存世时呢。
身虽在无常中,却无明以为常。
福蕴在身,却不知终有散灭时。
想要平淡,清静,无为,自在的。
你此时作何想。
众弟子:只会想着避世隐居。
先一步一步走,不能顾忌太多,否则一步都迈不出去。
紫师:大心,小心。到底有什么区别,又意为着什么。
众弟子:大心为终点、大愿;小心为驿站、次第的落脚点。登珠峰也是需要不同高度的大本营去休息、整装、补给,否则是登不了顶的。
大心的地图完备,小心的地图狭窄。意味着距离顶峰的高低。基础小了,楼盖不高。
意味着轨则不同,未来的去向不同。
大心不会常住一点。小心会。意为着能否到达终点。
大心为向,小心为基。
紫师:心大,代表的是什么。
心小,代表的是什么。
众弟子:包容性大小。
心大证空性。
发愿的程度。
紫师:就如,遇人遇事时。止观练功时。
会有什么实际的区别。
某乙:会有不同的心理活动。
紫师:大心,会如何。
小心,又会如何。
众弟子:心小了排斥的多,心大了包容引导的多,一切尽量掌控。
心大,把方法掌握了,啥状态都想用止观方法去尝试。
大心不容易因为受到冲击而起大的波动。心小容易起伏。
包容和排斥。
心小容易动摇,心大坚定不移。
小心,在师父教导的范围内去体会。
心小容易排斥,心大安然接受。
紫师:能容性差,对立性就强。
主动以阴境洗炼神识。代表的是什么。
代表的是,得容得下阴境。而非排斥。
同样的因缘下,不同的心量,所得到的果证,便是不同的。
为什么。
众弟子:着相的程度不同。
目标不一样。
心量也是一种因。
自体力量循环的范围不同。
紫师:心量不同,应对的方式便不同。结果,必然不同。
而且,修行修炼,注重的是形而上。
形之下器,代表的是分裂。
而形而上氣,寓意着统一。
万般形之禀赋,不过阴阳而已。
心量大,就更容易悟那形而上氣。
心量小,就只能沦至形之下器而不悟。
这就是区别。
悟与不悟,代表的是全然不同的行为轨则。而相应的行为轨则,又会将人继续拘于其中循环往复。
世俗,是什么。
人我,是什么。
利害,从哪来。
对立,如何有。
这都是道理。却非你个人之因缘全部。
最终,你所遵循的轨则是什么。还得看你自己。
说这些,只因你们说要修行。
源于相应的目的,设立相应的轨则。
不然,便不需要。
教化在,你也得堪受教化。
法理在,你也得堪能行持。
不然,有何意义。
大心,小心。还有很多的细则需要辨明。
就如,要论私心,菩萨都有着最大的私心。这私心,来源于道,来源于万类有情一切。
只是站在了所谓的大悲,大义之上。而不被称之为私心。
但,紫。喜欢站在每一个世间补特伽罗的位置上来论这菩萨。
那在这个位置上,便可以论之为私心。
不是吗。
就如,出离三界六道轮回,就是所谓的“对”与“是”吗。
只是源于众生畏苦,于轮回生死之间有大患。而论对、论是而已。
某丙: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体物不遗。独立不改。这算极端私心的个性。
紫师:而如果,众生不觉苦,不畏苦,不厌苦。那生死轮回,又有何患。
但,很明显。众生,必然是畏苦的,以此为患的。不然,为何会有为了乐,而做着种种颠倒行业,以至于苦,而皆怨之于外呢。
私心,如果伤害了他/她。就成了可厌的私心。
私心,如果利益到了他/她。就成了可爱的私心,不名私心,是为悲心、慈心。
世间人我对立,是是非非,善善恶恶,不过如此而已。
大心,小心。连这私心,都有了区别。
不是吗。
概念。不只是概念。因为,每一个概念背后,都有着相应的实际指代。
同一种概念,站在不同的实际指代之上,就有着不同的实际含义。
人,学会了文字,学会了种种的认知概念。但,好像都没怎么学会如何去看到那实际的指代。
某丙:只知言传,不知意会了。
紫师:理是越辩越明,还是越辩越混淆。
还得看是什么人,在辩。
大心,小心。所思所想,所为的目的,都会不同。
公不公,因此而有。
就如这人仙之道,同样的轨则,不同的心量,去行持,就会有不同的果证。
独善其身,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
一样吗。
而怎么看出来,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众生呢。
为什么会有为了自己,跟为了众生呢。
为什么大心容易悟道,而小心却不易呢。
众弟子:为了众生的一般不说是为了众生,为了自己的一般喜欢说为了众生。
那么,夫欲修道,先能舍事。在大心来看,就是没什么事会放在心上,而不是要避事了?
粗,细的分别?
紫师:比如,人为什么修仙。
人成了人仙,为什么还要成地仙,天仙。
众弟子:自在。更自在。
为了了知实证掌控未知未有。
紫师:是长远性。
那心大,小心。跟长远性有什么关系。
众弟子:小心局小知,大心有大知,道在大知。心小容易得小知足,止步不前
相续。线性。
紫师:悟道,其中一项就是了悟万法因缘。
那万法因缘,代表的是什么。
众弟子:嗯。在于平等遍知。万法因缘,意味着周遍法界
事物的来龙去脉。
整体性
大。
代表规则。或法则。
紫师:人仙为什么要避世。
众弟子:轨则不兼容。
怕污染拉扯了自己。
厌离波动,想静定下来。
共业。
在世俗免不了世俗凡情共业洪流的拉扯,如果不避世,就容易局在世俗。
紫师:为了长久。
因为只有有序稳定的建立,才能达成长久的存在。
而悟道,又为什么要悟道。
众弟子:嗯,在世俗消耗太大,消亡得快。
这个理由有点理解困难。
为了究竟。
成为道,不生不灭,更长久。
因为仅是长久的存在终究不究竟。
紫师:那,不生不灭是什么。
菩萨、金仙,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又是为了什么。
众弟子:空性,自性。
感受生灭的受体的消亡?
为了,……有人需要。
合道。回归本源。
为了究竟。
紫师:入了涅槃,就算究竟了吗。
众弟子:不是。还要生心。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成为一切的可能性。
出了涅盘的才是。
紫师:生,是生吗。灭,是灭吗。
不生不灭,到底是什么。
生不曾生,灭何有灭。谓之不生不灭。
大心,不是人仙,不是地仙,不是天仙,只是一介凡人,也可能悟道。
悟道,跟三界万法一切的现象呈现都没有关系。
一时的凡人呈现,并不代表着所具的资粮。
一时的人仙,地仙,天仙呈现。也并不代表着所具的资粮。
因为,这只是一时的现象呈现。只是因缘法而已。
那,当你没有那样的资粮,慧根时。
你能做的是什么。
众弟子:看来是我们又一次颠倒了。
积累。
踏实下来。踏实,实修。
好好补课。
紫师:止观,定慧。
就是在三界六道中的万法因缘下,历经一切因缘,经受五蕴阴境的反复洗炼,而不失本心。
那,首先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去找到那本心。
若生灭法,非汝本心。
不生不灭,方汝本心。
就这样一个本心,就是修行的所有。
止观,你拿什么来止观。
是概念吗。
概念只是一个方便指引。
而在进行止观的,才是那所指之月。
只是,这样的一颗本心,必须要经过无尽的阴境洗炼,才能被你所得。
哪怕,TA一直都在那里,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但,TA现在不属于“你”。
所谓修证,意思是要让TA属于“你”。谓之合道。
而如果,你只拥有一介凡夫的经历,却不曾遍历五十阴魔诸境。那你,需要积累的资粮,就还需要太多太多。
某丁:凡夫的经历,意味着连得到阴境洗炼的机会都没有。
紫师:修行,悟道,证道。代表的是贪嗔痴的泯灭。
大心,小心。就代表着你的贪嗔浓厚程度。
贪嗔,代表的是什么呢。
是你面临一切境界时的执迷对立取舍。
所谓被阴魔所惑,是什么。
是你的贪嗔未泯而已。
而,如果你连人世间的这一切七情六欲,凡情俗见都看不破,放不下。那,你连五十阴魔都见不到。
又谈什么修证。
行持人仙的轨则,却不能落了小心的窟臼。
众弟子:嗯。先有看破放下,而后才有的修。
如何才能不落小心?守住本心?
紫师:而是不是心小,看看自己的贪嗔。
守住的是执念,还是本心。同样是看看自己的贪嗔。
行持相应的轨则,并非是贪嗔的喜恶爱憎。
自身的轨则是自身的,而非他人的。万法因缘,皆有其果。
众弟子:因为害怕生灭而避世修仙,得了诸仙果位,还不能把生灭当真,不然还是会落了贪生怕死的小心,不把生灭当真,而能在生灭中历经阴境的洗礼,体会如如不动的本心,这是不落小心之道吗?
贪心,私心。会混肴一下大心。本心。就是那个最大的私心。
紫师:要得道究竟,就需要容得下万法因缘的一切,而非纵自我之贪嗔,行自我之喜恶爱憎。
某丁:小心的轨则,等于自我的喜恶爱憎。有自我,有贪嗔,必落小心。
紫师:喜爱清静,当人来扰乱时,你起嗔心吗。
某丁:如果不起嗔心呢?只是继续陶醉享受没人打扰的清净。
紫师:你在打坐,别人却在旁边大声喧哗,你起嗔心吗。
某丁:人来则应,人去则静。不会对喧哗的人起嗔心,但是坐不下去,会放弃,会自己在那懊恼,这算嗔心吗?
紫师:你欲出家修道,结果一群亲人来阻拦,将你捆缚家中,你起嗔心吗。
众弟子:这段时间,小Q(狗狗)带来的都是这种境。现在好像也不会对家人起什么嗔心,但是会深深地觉得遗憾。会想办法在那样的因缘下,做好我能做的。
今天训练,被打断,我就起嗔心。反省。
紫师:想要有一个好的功境,结果妄想纷飞,你起嗔心吗。
众弟子:被打扰会起嗔心。
会烦躁。
紫师:躁动不安,不是嗔心吗。
某丁:是。
紫师:那直接回复会起嗔心就好了。
某丁:起嗔心,得有个对象,躁动不安时,所嗔的对象是什么?妄想杂念?
紫师:什么是嗔。
众弟子:排斥的心行。
排斥。
嗔来自于执取而不得。
那是贪。
其实也是贪,贪而不得。
紫师:没有贪,哪有嗔。
众弟子:所以,喜欢清净,这本身就是小心的体现了。
没有要的那一头,就没有想离的那一边。
紫师:什么是慧。
慧,就是知道万法因缘生。
而所谓的轨则,就是因缘。
想要什么样的果,就积聚如何的因缘。非贪嗔之所为,实是万法之用。
比如,想要下地狱。只需要将心相续调至地狱道的状态。
这是慧用。而非痴行。
所谓悟道,便是明了万法因缘,空性妙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
大心,更易悟道。就是源于此。
行持人仙的轨则,只是为了人仙的心相续,人仙的呈现,历经人仙的阴境。
这是修道。
而如果是为了贪染其境,起诸嗔心。那就是小心外道。
某丁:那同样是想要清净,而去积聚清净的因缘,是否意味着把心调到清净的状态,而非摒弃那外在的干扰,而能在即便喧闹中体验着内心的清净?
紫师:这样的问题,需要问吗。
或者说,反复的问,反复的确认,是源于什么呢。
某丁:感恩师父!对自己没信心。
紫师:你不如说,对法没信心。
某丁:嗯。弟子惭愧。
紫师:修行,明理。为的是传承,为的是明其轨则。
因为,这就是万法因缘。这就是道之理。
明之,行之。便可悟道。
某丁:感恩师父!感觉打了强心针。
紫师:而你们需要面对的问题,却还是那人之七情六欲,世俗凡情。
不明理而已。
理说得很清楚。
都是源于共业深重。
但,最终抉择取舍如何,那都是你们自己的。
某丁:需要积累的资粮还有很多很多。
紫师:日常止观,你们如果有心去做,去行持。就还有因。
不然,缘终散失。
万法因缘,皆有其轨则。合则行之,不合则分之。
本是常理。
有问题吗。
众弟子:反思中,暂时没有问题。感恩师父。
暂时没有。
紫师:课毕,晚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