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觉相对论,为什么而有。+ 查看更多
紫师:@某甲 一统论跟系统论,是什么。
某甲:应该说是一体论或本体论,就是本来存在的,最底层的无论怎样都不会变的法则,原理。系统论是对本体的所有部分的统一归纳。整体里的部分,细节。
紫师:那一统论呢。
某甲:一统论是相对论。
紫师:继续。
某甲:也是要看到整体和部分。一统论是本体论的衍生,一统论的基础架构。是一种需要建立的思维模式。
【紫觉相对论】
当我们取一个点,用这个点作为平衡点,衡量点。就像一个数轴上的原点,左右是正负轴,或上下是正负轴,或任意相对的两个方向为正负轴。正负,阴阳,好坏,是非,对错,善恶,高下,左右,前后等等等等,都是相对这个原点(零点)而有的。都是以这个原点为平衡点而有的参照衡量判断思辨。这就是二元相对。而换一个参照点,原来是0做零点,0前面是1,后面是-1。现在把-2做零点,-1就成了1,-3成了-1。从每一个位置角度,以每一个点作为参照点去看,去逻辑思辨考虑思维,把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看到,就有了重重无尽的二元相对,即二元相对衍伸的的多次元逻辑。不仅仅站在一个点上,而是包容所有的点,于是成了一条线。一个数轴上有无数个点,一个面上又有无数条线,立体空间里又有无数个面,三维空间里有无数个二维空间,四维空间里有无数个三维空间,n+1维的空间里有无数个n维空间,有无穷的维度。从我执到回归大道的路。
每个人,每个众生都是一个点,或是把这个点执为自己,于是就有了相对自己这个位置角度而言的二元对立的概念。执在这一小点上,自然会因矛盾对立而有冲突痛苦,而能看到每一个点线面上的无穷的二元对立的多次元逻辑,自然执于这个点的就开了,淡了,溶了。
看到一个数字3,我们先找原点,弄清原点是0还是45678,不能抛开原点谈数字。就是看到任何一个概念,好坏对错善恶是非高低贵贱,我们都找先到这是相对于什么来谈的。找到原点,就找到了目的,分析问题才会清晰。找到原点了还不能执于一个原点。而要从各个点,各个角度,各个位置,各个层面,去相对的思辨逻辑。而做到不偏不倚,不对立矛盾,不排斥障碍。
紫师:智慧,也可以称之为根本智与方便慧。
什么是根本智。什么又是方便慧。
这是问所有人的。
众弟子:底层的不变的本体的是根本智。方便慧是应对解决系统所有部分的。
实证空性是根本智。往空性靠的所有努力是方便慧。
根本智是了知一切本来真相后产生的智慧,方便智是在有限的了知下产生的相对有局限性的智慧。
本然的知,自性本有的,本体。此谓根本智。方便智,因缘和合而有之,取用了就是。不用也无。
紫师: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谛而不动。
什么意思。
众弟子:无住生心。
紫师:什么是第一义谛。
众弟子:究竟空性,或未生之性。
空,第一义谛。
至高无上圆满究竟的真理。
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无法相。不取法相。空无自性,无分别,一即一切。
紫师:真如实相,为第一义谛。
而什么是真如实相。
万法毕竟空,为真如实相。
那善能分别诸法相中的诸法相呢。
众弟子:因分别执着而有的虚妄相。
心相,心所缘。
一切因缘起。
因缘而显像的各种现象。
一切因缘所生法。属世俗谛。
紫师:那相对论,为什么而有。
众弟子:方便说。
二元两仪而有。
对于各种法相的解析运用而有。
紫师:为了善能分别诸法相。
那为什么相对论可以让人善能分别诸法相。
众弟子:因心而别。
不同的能,分别出不同的所。
相对论是语言呈现的基底。
相对的视角,就是脱离了单一也就是执着的视角。
相是局部,所以需要局限性解析。
有标杆。
紫师:什么是相对。
众弟子:针对,有选择性。
相反的概念。
紫师:你们想到的每一个概念,每一种说法,都是相对于什么而想到的。
什么是时间。
众弟子:自我的认知。空间的变迁。
白天黑夜的抽象概括。
对空间变化的感知单位。
紫师:1、2、3、4、5、6、7、8、9。
什么是相对。
众弟子:比较。
有认识对象的存在。
紫师:你每一刹那的念想,觉知。都是怎么来的。
众弟子:有一物作标准。
相对而来。
心念。
二取分别对立。
与上一刹那比较出来的。
紫师:万法因缘生。
什么是因缘。
众弟子:因为条件的聚集。
纠缠的关系感觉。
性生之后因果相续。
力的相续作用。
紫师:因缘是相续。
众弟子:有所缘,能缘。
天时地利人和。
相续是相对。相续是时间。
念念相续,永无止。
紫师:一念无明生三细,仗境为缘成六粗。
但生一念,便成无明。
三细,是最初无明的三个时间量发生的三种相。
业相,转相,现相。
这是阿赖耶识一心的最初起现。
无明一念,便是自空性而生一念。无色界的最初空相就出现了。此时,仅仅只是一种纯然的存在,并没有同异所觉。
同,也就是相对于异而有的同。同为空,异为界。当界还没有出现时,空亦不存。
业相,就是指的这里的纯然存在相。
转相,是刚由业相生出能见之觉,而所见所觉还未生时。
现相,就是所见呈现,能所相对,因异立同,相待即生。
六粗:智相、相续相、执取相、计名字相、起业相、业系苦相。
能所安立之后,有能觉与所觉了,便有了智相。这里的智是三界中的智能之智。可以认知为我执的出现。
能觉与所觉已成相待,因境生心,便成相续相。
取相叠加,取相叠加,取相叠加,就成了三界六道演化的过程,生死轮回的必然。
无尽的执取,因此而安立执取相。
计名字相,也就是对所执取种种境相进一步的执取行为,也便是为所执取的种种境相,安立名字相,而加深执取。
源于对名相种种的执取,继而因此造业种种,是为起业相。
因相造业,被业所缚,而生种种苦,是为业系苦相。
这算是对十二因缘流转的另一种解读方式。
这个三界,是心识相续叠加出来的。
万法因缘生,是万法因缘相续而生。
因为已生的,已然存在的境相,而执取当前的境相,叠加出现下一个当前的境相。
念念执取,念念迁流,念念叠加,念念呈现。
这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你会生老病死,是源于这一直在发生的相续叠加。源于你所叠加的境相,都是令你的身心阴质更多的境相。
实境的三界是如此的因缘相续而有。而虚境的名词概念,也是如此的相对叠加而建立。
人类文明的演化过程,也是一个因缘相续叠加的过程。所安立的一切名相,都是相对而有。
相对于实际所见的境相。
源于已然安立的名相。
比如,解释。
每一个当前存在的法,都有着它的因缘。而追溯因缘的方法,就是相对论。
你说的一句话,都是出于什么样的因缘,而说。你动的一个念头,都是出于什么样的因缘,而动。
它都有着前因。也就是叠加的过程。
就如虚境与实境而相对建立。
现实境相的实,是相对于文字名相概念的虚而被建立。如果,不建立这个虚,实就无须被称之为实。
上面提到了同异。同,就是相同的,没差别的,没界限的。异,就是有差别的,有界限的。
如果,没有六根的安立。一切境界都是同的,而不会有界限。
那异就不存在,同也便无须安立。
现象界的有别,是源于人身六根的分别界限。不然,便是纯然一如的存在。没有所觉,就不会有自觉。
世间说是说非,说对说错,都是相对而建立。源于人我之间种种不同的目的。
善能分别诸法相。需要于第一义而不动。不然,就很难善能分别诸法相。
因为,你还是一个自我,当你还沉浸在这个自我的六根分别境界之中的时候,你会有贪嗔,就会有对立的执取。你就会有倾向性。更愿意的往自己心相续里叠加相应的概念认知,来让自己造业种种。那就只能在其中混淆,糊弄。
而如果说要先证取那空性真如,再谈这善能分别诸法相。
关键是,这不可能。
证取,怎么证取。
真如空性是什么。
你又能舍得下那些世俗的情念,而不理会吗。
当计名字相达成后,源于这些名相概念,而进行着种种的三观取舍行为之后,你便已经被困在里面了。
你认为自己的所思所想,是你自己的。你认为自己想要的,不想要,也都是你自己的。
但,人类的存在,人类的传承,就仅仅只是一个受体构造,加上相应的概念与受体的感受建立链接而已。
比如,人产生了一种感受。你只需要用相应的概念与这个感受建立联系,完成自洽。你就会认为,这种感受,是源于什么什么。
其实,你换一种概念来与这种感受建立联系,也可以完成自洽。
但,这不同的概念,就可以决定你会因为这个感受,而去进行不同的行为,造不同的业相,而带来不同的业报。
那,你们自小已来,所建立起来的概念系统是如何的呢。
会让你面对人事物种种境相的时候,进行如何的行为,抉择取舍呢。
会让你去证取那真如实相吗。
每一个可以去证取那真如实相的证道者,都是源于正法。
而这里的正法,之所以用正法来命名。是相对的。相对于不能让人去证取那真如实相的法,而有的。
而你如何才能分别是不是呢。
觉悟,没那么简单。需要的资粮,太多太多。
你是一个受体。一个由因缘来决定,能怎么样存在的受体。你只能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的积累。
你能知道觉悟,你能知道真如实相,这样的概念。
仅仅只是这个时代,有这样的概念。却并不代表着,每一个时代都有。
你能有修行的想法。会有修行的相应行为出现。也仅仅只是,这个时代,有这样的因缘。让你呈现出来如此的状态。
这种难得,你都没有能力想象。
如果,这个时候,不多积累些资粮。你连后悔都不会。
因为,你的无明,不会给你后悔的机会。
一个什么都不知道的人,就是这样的。
相对论,是为了让你有能力理智,学习。希望能让你有机会,有能力,做到不混淆,不糊弄。才能建立起来相应的系统论。来对眼前的这一切,有一个更全面的认知。以此,来让你有机会,真的迈向修行。
但,到最后,还得看你们自己的资粮了。
因为,无知。所以,无悔。这便是没有资粮的体现。
世间有善恶是非。你也有人我对立。所以,你就会混淆,糊弄。
想要不混淆,不糊弄。就要有意识的去看到自己的那些混淆,糊弄。
少找理由,多看自己实际的贪嗔执取。实际的贪嗔执取,会证明你是不是在混淆,糊弄。
人只有真的看清了,理清了,真的明确了相应的目的性。才能走向一条恒常的修行路。
不然,就是无尽的犹豫徘徊,矛盾对立。
是修行重要,是法身慧命重要。还是什么重要。
自己想清楚。选了。就舍了。
有问题吗。
某乙:练功,持戒,十善业道,都算积累资粮吗?
紫师:福慧。
重点是闻法,明理。不断的熏学串习。重构业力惯性。
当哪天,你真的以法为重了,而非以自我为重了。才算有资粮了。
某乙:以自我为重的期间,闻法,明理,薰习,法能入心。是最重要的。而自我的比重时时刻刻都在告诉自己的资粮有多少。感恩师父开示。
紫师:没了。课毕。
2020/04/06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