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儒释道三家止观。+ 查看更多
紫师:今天说说止观。
什么是止观。
众弟子:令心稳定后研究。
止是静定,观是觉察。
戒定慧。
止-专注-定力,观-观察-智慧。
如如不动,止。不取于相,观。
紫师:《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是怎么说的。
众弟子:停下来,静下心来。
明明德。
紫师:明德,亲民,至善,止,定,静,安,虑,得。
众弟子:这个更细分。
知晓相应的现象原理,确定一个目的,以此行成一个明显的对立面,以这种方式形成的结构来与之外的一切进行交互作用。
紫师:这里的明德,指的什么。
众弟子:了了明知。
现象的显现原理。
紫师:我们按照儒家的说法来论。
众弟子:美好的品德。
光明之德。
紫师:明,光明、照耀。德,德性、德行。
众弟子:存天理灭人欲,中的天理。
明了本有的德行。
存在的德性。
紫师:为什么明明德被放在了首位。
《大学》的核心宗旨,实际轨则是为的什么。
众弟子:这是现实。
以顺应天道的运行为首要。正心诚意。
德近道,后面才开始讲方法。
明明德。止至善。
紫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为的什么。
众弟子:扩充德行。
维持共生。
发挥彰显前面的德。
紫师:明德与此的关系是什么。
众弟子:明德是基础。
体和用的关系。
搞清目标,端正态度。
现实和理想。
紫师:明德与亲民,与至善的关系是什么。
如果,不明明德,会如何。
众弟子:层层扩充。
就做不到亲民,至善。
空中造阁楼。方向没定好,后续的道路都会偏差。
可能源于利,发心不对,无法达成至善。
体用关系。
会有不德之善,可能出现为了自利之善。
紫师:就如最近课程中所讲到的现实,是什么。
某甲:正在发生的一切。
紫师:有明德,是不是就会有暗“德”。
明德,是什么。
暗“德”,又会是什么。
众弟子:暗德算德吗。
逆于生乐为暗。
紫师:那就想想这里的“德”,应该用什么字眼比较好。
众弟子:黑白颠倒。
利益为主的部分。
暗德是伪善吗?
观察到的正在发生的的现实,和更深层的本质。
德可以说是行为。
紫师:所以,修身是修的什么。
众弟子:明理。
这里德-可能可以用道理,或正法。
紫师:齐家,又靠什么齐家。
治国平天下,又如何治国平天下。
众弟子:修德。
身指明德。
去一分人欲。以己明德之力感召影响他人、乃至更大范围的有序。
紫师:如果,每个人都用一个私心来修身,会如何。
众弟子:会修成自私自利的个体。
修私心罢了。
那明德也可以指公德。
人人心心为己,必然导致对立冲突引发混乱导致无序。
那就完蛋了。
紫师:所以,明德是什么。
众弟子:明德之厚自然齐家治国。
先天整体。
公德。
恢复原有的光明的自性。
天道。
明天理。
万法。
去私欲。
紫师:明,光明,照耀。
心应该是如何的心,行应该是如何的行。
众弟子:利益众生的德行。
光明正大,无私心。
无私的心,利他的行。
亲民之心,至善之行。
明理的心,知其本末。
心应是菩提心、行应是自利利他之行。
紫师:看清现实,与混淆现实。
哪个是明,哪个是暗。
又是为什么。
众弟子:看清是明,混淆为暗。
公是明,私是暗。
大我,小我(受体),一明一暗。
天理是明,私心是暗。
觉知是明,无明是暗。
悟是明,迷是暗。
天心明德,私欲暗德。
人性趋向私欲。
无我利他是明,自私自我为暗。
自私是因为看不清造成的问题,看清后就明了就不自私了,混淆的目的就是为了自私。只会越混淆越自私。
因为要做成之后的事,所以要知道万事万物的原理。
紫师:明德,暗欲。
我们现在说上大学,是高等教育。也就代表着这样的教育,还不算是普及教育。
那在古代呢。
教育,是如何的教育。民智,是如何的民智。
那时的亲民,是如何的亲民。
众弟子:那时这个是启蒙教育。
古代,教育普及率就更低了。往往都是家庭教育,经验教育。
教育在科举时代是选拔官员的政治行为。民智是愚民政策为上层阶级服务。亲民应该就是体己民生的政策。
亲民,我不太理解这个名词的意思。
为大众服务。
亲民,便是同体大悲,心里装着大家。
以修仁义礼智信为主。
古代的教育是正心诚意。
以存活为首要目的,提高存活的容错率的手段。
站更高处,更大舞台,为更多的大众考虑,有能力付出。
那时候小学学句读训诂,大学学六艺一类。
紫师:以人工劳动力为主的社会,代表着是什么样的社会。
如果,活都活不下去,社会会稳定吗。生存都难,还会有读书识字这回事吗。
教育,需要师资。
众弟子:不会。
对。
原始和奴隶社会。
生产力较为低下,物资比较紧缺。
原始封建社会。
“人”的重要性更大,人是主要的资源与生产工具。所以工具要保养好,维护好。否则容易乱,战争生产都靠“人”。
紫师:一个家庭维持好,容易吗。
那治理一个国家,容易吗。
众弟子:不容易。
都不易。
紫师:现代社会,有科技辅助,还这么不易。
那古代呢。
众弟子:不易,七爷子八条心。
更不容易。
紫师:民智未开,到底是来源于什么呢。
愚民政策,又到底是为什么呢。
众弟子:执着少。
减少变量,好操作。
紫师:古代,有能力开民智吗。
众弟子:生产力低下。资源也较少。
要先解决生存问题,百姓和统治阶层都面临此问题。
没有。
老百姓知道的太多会颠覆政基。
愚民是伪概念。
教育资源不足。
底层的人不会理解上层所面临的一切。
愚民是为了让大家知足。
民智未开主要源于生存比较难,大部分时间要从事生产劳动。愚民政策,应该是怕打开欲望的潘多拉,人人都想成为劳心者,就没有人干活了。
前提也需要民众是“堪受教化”的。
紫师:信息发达,概念混淆。人的意识很难统一。
那古时信息匮塞呢。
众弟子:一样。
信息匮塞可能会导致长期思维固化,或者说固执。
有限资源的背景下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实施的自我保护政策。
跟信息本身关系不大,跟受体关系比较大,有没有打开门。
信息匮乏时,知识就是钥匙,能打开不同的资源。公平,同样的词,里面包的料不同。这是文字混淆现实的开始。
紫师:文人,知识,意味着什么呢。
众弟子:学而优则仕。
文人,知识意味执着机心增多。
紫师:仕是什么。
众弟子:统治阶级。
学而优者,明德止至善者,仕!
变量增多,控制变量的手段。
文人知识意味有更多选择。
紫师:所以,很多事,不能想当然。需要设身处地。
管理者,为什么可以成为管理者。
众弟子:整体,整合能力强。
形式上是学而优,通过选拔,暗里其实有个指标,就是德行够不够,德与位配不配。
紫师:源于拥有知识,经验。在于所看的是局面。
权衡种种,是管理者在做的。
那,民需要的公平,跟商需要的公平,一样吗。
不同阶级的人,拥有着不同认知的人,需求不同的人,所需要的公平,一样吗。
众弟子:每个阶层所代表的利益诉求不同,所以不同。
不一样。
紫师:那很多时候,人不知道的时候。得到了自己认为的多的部分的时候,是不是就知足了。
而一旦享受过更多的了,知道了更多的了,是不是就不知足了。
众弟子:是的。
不患寡而患不均。
紫师:那,自古圣人对读书人的教育是怎么样的。
又是为什么呢。
众弟子:仁义礼智信。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让大家尽量站得高一点,别局限于当前眼前。
紫师:人,一旦知道了太多,就会怎么样呢。
众弟子:不安于现状。
欲望就会膨胀。
有了比较就有了伤害。
忽略没知识的人的感受。
无所适从。
利用信息差获利。
用更大的信息差,给他们挖坑。
紫师:如果,没有圣人们的规矩,又会如何呢。
众弟子:争夺有限的资源,从而破坏社会稳定。
混乱。难以管理。
没有了圣人的规矩就乱套了,乱象从生。
投机倒把、利己主义。
混乱分裂。
科举只让读书人念八股文。其它一律不准。教你学完安分得为政府服务别想着造反。
群氓。混乱。僭越。自私。
紫师:没有知识的人,只会根据自己眼前看到的经验行事。
因为,眼前的经验,就是他拥有的知识。
而圣人给与的知识,是什么样的呢。又为什么而给与的呢。
众弟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的。经典历万代而不衰,因人心不古。
教化人心和行为。
圣人给的是出世的一套。
而圣人给与的知识是整体运行轨则。是为了整体运行有序而而得出的。非为了个体。
圣人教导人们不要舍本逐末。
适用范围更大的知识。增加变量,在已经变化的情况下,促进新的可能性诞生。
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知识。
紫师:明德,为什么被称之为明德。
明明德,为什么成了大学之道的根本,起点。
众弟子:教化大家共同走向光明。
能光明正大的为大部分人接受容忍。不被排斥。
紫师:因为,这代表着人心的真正所求。
每一个内心阴暗的人,为什么会内心阴暗。那真的是他的本性吗。
众弟子:后天之私。
不是。
想得利,不是本性。
紫师:那只是他受过了丛林法则的教育。
最原始的教育,人心阴暗的教育,利益至上的教育。
源于承受过,有了经验。
那,这就是他的所求吗。
他真的不想要光明照耀,不想要温暖吗。
众弟子:不是。
没办法。
不一定,只是生存所迫。譬如生于乱世的人,能顽强活下来的人,却期望和平。
紫师:有些恶人,最终不是不想获得他人的谅解。而是,已然无法宽恕自己所做的一切。
这就是明德为什么成为了大学之道根本,起点的原因。
因为,这是人心所向。
但,普通人,没有受过教化的人。都没有知识,没有经验,没有那样的高度,与长远目光。而只能随着环境流变。
众弟子:是的。
师父,这里的明德和前几天课程讲的德是一样的?
紫师:自己分辨。
环境,如何给与,人就会如何呈现。
而圣人,为什么成为了圣人。
就在于他的智慧,他的高度,他的长远。他能看到根本,他能看到始末。
所以,他清楚众生的本心所求。而给与相应的教化。
某丙:跳出了当前的时空。
紫师:而在那古时的大因缘下。
圣人们,就已经做了如此多。让人们有机会走到了今天。
但,很明显。人知道的多了,却又知道的不够多。
反而是越来越糟杂,越来越混淆,失去了那本真,那纯粹。
却自以为自己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应得的。
明德,浮在了明面。欲望,潜在了现实。
这算是民智开了呢。还是越来越愚痴了呢。
某甲:过渡阶段。
紫师:然后,我们再来看亲民,至善。
不论是明明德,还是亲民,至善。都是为了大局,都是为了整体。人心所向。
这都是智慧、知识、经验的高度总集。
只有,明确了这三点。你才能真正获得那圣人的智慧。
因为,那圣人之所以被我们称之为圣人。就在于,他通达这根本,这始末的人心所向。
那止,定,静,安,虑,得呢。
就是真正践行的过程。而非只是知识概念的纸上谈兵。
明明德就需要知道那人心暗欲。
一旦,人被那私心暗欲所使,那所学习到的知识,就会如何呢。
众弟子:被暗欲所用。有偏颇。
紫师:就会成为拿来掩藏自己欲望,满足自己私心的工具。
人是一个动物,拥有着五官感受,就拥有着情绪,欲望。如果,不主动训练自己知行止。就会被那情绪、感受、欲望所带跑。
知行止,就像人训练那狗,那猫一样。让自己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可以,什么不可以。
某丙:戒。
紫师:而明理,就是为了告诉自己,到底为什么该,不该,可,不可。不然,心力便不会大,行就没那么坚决。
初学的蒙童,肯定是没办法深入明理的。所以,就只能以规矩来约束。以事例来点拨。等着学习慢慢深入,人事经验逐渐丰富,才可以逐渐体悟那圣人的教理。
虽不明规矩为何,而先守规矩。
这都是为了止。
知道止了,不断的训练,人就有了定力。就跟那1+1=2一样。人再怎么跟你说1+1=3,你都不会信的。
但这还只能算是一个初学者。
因为,人必须要真正清楚,到底为什么1+1=2。而不能盲从。
因为,这样的人,可以利益到人,但也很容易害人。
学,还要参。有了定,还得想。
学而时习之,静而常思之,安而自虑之。
人事道理,就在人事当中。
圣人,有着圣人的见识,眼光。可学者,需要在这人事当中,看到圣人的见识,与眼光。
某丙: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紫师:习而稳固,思而明晰,虑方得之。
但,这都在圣人的教理之下,方能进行。除非,你自认比那圣人还有智。
在这里,紫就不提那正心诚意了。
非那蒙童。已然知道的太多。
能诚意正心者,乏矣。
那,格物致知,便是更难。
非明德当道,实暗欲横行。
就是这般的难。
儒家的止观,便是这样的。为的是人世,止观的也是这人事。
但若,不明明德,一切无益。
儒。德之厚也。绵之,润之,佑苍生也。
众弟子:嗯嗯。
如果按儒家这种止观,能得什么果位呢?
紫师:人天,善神,得道。得看学的人是什么根器。
有问题吗。
众弟子:我没有。
暂无。
暂时没有。
浩瀚汪洋。
紫师:然后,是道家的止观。
道,讲阴阳,说四象,论五行。悟的是天道自然。虽说这人事,也在其中。但却是后天之事。非道之所究。
脱后天,返先天。于人世,探天地。
讲究的是悟那形而上。
而要悟这形而上,就需要人脱离于人世间的现象,而用心神去体悟。
所以,必然需要这静定功夫。离了人世间的七情六欲种种。
因为,一旦沾染。则失道矣。
所以,道家对人的要求就高了。
根器不够,哪怕参究一辈子,也只能是在前人的纸上用工夫了。
哪怕得了师承,师父也不会讲太多。更多的是让你自己体悟。
因为,为你讲再多,如果你没有那根器,用不上那形而上的功夫。就非道家子弟。而只可能是那世间的凡人。
所以,在道家。慧根利的,可能会一朝顿悟。但慧根钝的,就只能慢慢磨。
而磨的方法,就是静定。
虽然,也会有人世的历练。但,人世的历练,为的就是要人放下那凡心俗念。彻底断了那念想。
也只有这样,静定功夫才能真正增上,对那形而上产生体悟。
如果,过不了这一关,自然也就到此为止了。
所以,道家没有那么多的道理,细枝末叶。因为,没用。
如果,是为了人世间的用,也就出现了术。
但要么是在人世历练,自然结缘所致。要么是已然得道,济世度生。要么是与道无缘,回归人世而有。
而古时,道家所遇到的情况,也跟儒家是一样的。在那样的民智之下,能讲说的道,都是跟人事相关的。都是跟人的切身利益挂钩的。
不然,开口就要人离开那情欲,体悟那天道,恐怕是要挨打的。
所以,道家的止观与佛门的止观类似。
但,道家会更讲究天道自然,不刻意强求。因为,这是传承使然。所遵循的轨则,使然。
清静至上。自然至上。无为至上。天道至上。
对众生的看法,会更理智些。绝不轻易沾染世间业缘。
而在这点上,释家的教法,实际上在最初,也是如此。所教习的弟子,基本都是根器较好的学者,修行人,高等阶级的人群。
后来,是因为教统越来越大。与世人结缘的部分越来越多。才有了后来的佛教。
跟后来的道教是一样的。
世缘一旦沾染的过多,就会成为一个大乱炖。
教法,只能靠圣人的智慧,来看到未来会发生的一切,制定相应的规矩,轨则,来维序。
也便是正法、像法、末法的来源。
大乘教法,是来源于大乘的因缘,已然达成。
如果,没有起初小乘教法的积淀,没有后来教统的越来越大,结缘越来越广。大乘,也是不会有的。
而很明显,从道家到后来的道教。也是如此的过程。
有为法越来越重,为的是所谓的结缘。为的是人世间的教统。
反正有总比没有好,哪怕被世人混淆再多,也总比没有好。自然,会有相应的人,有求于道。
撒大网,网大鱼。
这也都是人世间的因缘。也可以说是那天道自然。
能不能悟道,生智,发慧,在于你能否放下那欲念,俗心。也就是在于你的心神是否足够纯粹。而参悟那形而上的大道一切。
不然,便是与道无缘。
而世间教法,就是一层又一层的筛网。有着无数的求道者,前人去参究留下的相应教理。有可以令人趋向于道的,自然也就有让人更加世俗的。
而,人会受哪一种教理的影响,自然就是此人的因缘业果所致。
圣人尽皆无为。而世人,却会有为施求。
这也就是因缘之所在。
处于每一个阶段的人,都有。放在一起,才有了这无尽因缘一切。
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圣人,会就相应因缘,而进行示现传教点化。但,更多的因缘,是世人自己的因缘。
而大乘,就需要世人自己的因缘足够,才能出现的大乘。
就好比那古时的教化。是源于古时的因缘环境,民智的情况而有。
而到了今天这个时代,又会有什么样的教化。
那是未知的。
就如这止观。在古时,学习,修行。全靠的是一股子信心。
因为,教的人不会跟学的人讲太多大道理。因为,可能讲了,人也听不懂。
止,就是止。放下,就放下。
你止不了,放不下。就是无缘。
这与世间跟师傅学技艺是一样的。你有那块料,就能学。没有,就再去谋个其它的活路。
观,不是教的人,告诉你能观出来什么,而只是让你去观。
你能观出来,你就继续学。你观不出来。也没办法。
这是源于传承者的经验。
因为,一代代的传承,都是这么传承下来的。
多余的事情,都做过。都没用。
那这样的经验在那里,为什么还要再做多余的事情。
某甲:为什么啊?
紫师:因为,没有那么多的时间,跟你耗。
每个人,都需要给自己谋个活路。你学不了,耽误了你生存,也耽误了教的人。
而现在呢。
物资丰富了,人不用再那么困难的生存了。才有了你现在所看到的一切社会现象。
不要拿着眼前的,去认为那过去的。这只能是你的无智所致。
某甲:嗯嗯。
紫师:所以,有时候说道家,要跟道教分开。因为,有着本质的区别。
求道者,为的是道。教下者,为的是教。
有了道,教能利益群生。失了道,教就只是个世俗组织。
佛教,也是如此。
跟儒家的明明德与亲民是一样的。
不明明德,何以亲民。
然后,继续这止观。
止,是为了一个稳定纯粹的心识状态。观,是以此稳定纯粹的心识来去观待这一切所谓的内外,明其本末终始,也就有了慧。
有先止后观的说法。也有先观后止的说法。还有止观双运的说法。
先止后观,说的是你不用知道具体为什么止,你只需要把心停下来,一心静定就好。等你心安定了,我们再说道理,再说观。
一般,这是对于愚钝的人而有的说法。因为,你不用跟他讲说太多,反而讲说太多,他听不懂,还会越来越糊涂,矛盾纠结。
反而是,你让他老老实实的放下一切的念想,停下来。等静定的功夫出来了,心神较为清明了。才有的说后边的。比较容易。
而先观后止,是用在非得要弄清楚,你为什么要我止,要我停下来的人。
这类人,就是源于自己知道的太多,不弄清楚,就无法停下来的人。说聪明,但又很明显是不聪明。
对于这类人,你需要跟他讲很多现实,让他去看,让他琢磨琢磨。他琢磨出来点,就愿意做一点。
因为,他的信心,来源于自己看到的。
但,欲染如果太重,他就永远都无法琢磨出来了。因为,根本就不想琢磨出来。
这类人,自然也就会被大网给筛掉了。
反正,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很难不被筛掉。
愚钝的人,很难开慧。有时静定功夫有了,但却只会越来越愚钝。
这也是宿业,没办法。只能等业消了,被点化的因缘到了,才成。
某丙:我好像是后者。
紫师:其实,最怕的就是愚钝,又知道点什么,欲望又放不下的人。
铁定是要被筛掉的。
信心足,不明理,无用。明点理,却没信心,也无用。
所以,修行真不易。
谁让自己是如此的自己,拥有着如此的业呢。
没办法。
然后,就是止观双运了。
其实,止观从来都是双运的。只是,人自己不清楚而已。
人有意识,人有觉知,就是在止观双运。
但,这止观双运不如法,不如理。
而所谓如理如法的止观双运,就在于你需要先明理,知道止观是什么,又为什么止观双运是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然后,有意识的去进行止观双运。
比如,当人处于静定当中的时候,观照也是在的,只是所观照的是定境的无念,清静,无起伏,无变迁而已。
而当人处于观照,觉知的时候,定心同样在起着作用。在那里维持着相应的心力输出,焦距调节。
这就是止观的同时进行。
但,如果,不受教化,没有师承的教法,又没有相应的慧根资粮。再怎么止观,都是没用的。
因为,所谓的教化,法理。就在于告诉你你现在所看到的,观到的,是什么,源于什么,有什么用。
你在此教理之下,如此的对号入座。才能逐渐生慧。
就好像,你现在所认知的一切一样。如果,没有文字,没有人传授讲说,你又能知道什么。
佛门有这么多的教理,如果没有人告诉你如何去对号入座,你能知道那些教理的背后实际是什么吗。
某甲:不能。
某丙:不知道,而且还容易弄混。
紫师:而佛教还有如此多的教理在那里。
如果,仅仅只是告诉你,一元,阴阳,三才,四象,五行,六合,七星,八卦,九宫。这样的名词,让你自己去在天地自然当中去悟,你能悟出来什么呢。
某甲:啥都没有。
紫师:有慧根的,就能从中悟出来天道至理。
而,没有慧根的,知道了那么多的教理,还是悟不出来。
但,只要经过教理的不断熏习,总能积累些慧根。
某甲:这是为啥?
紫师:因为,这就是教化。
你是个人,你可以觉知。你就一直处于止观的状态当中。
只看,你在拿着什么样的认知,去进行。
能否知止,能否依法观修,理出来相应的道理。
那就是慧。
但,止观双运,代表的是定慧等持。
也就是定,要与慧相等。
不能把前人的慧,误当成自己的慧。思辨出来的道理,那还仅仅只是拾人牙慧。
修证的智慧,在于深入禅定后的甚深智慧。
拾人牙慧,六识所染。是带不走的。只有,真正深入到你心相续的道理,才是你可以带走的。
而要深入到你的心相续,那需要你的实际行为。至少身口意都能与之相应。然后,有没有五十阴魔的证相。
这都代表着,你有没有真正的定慧。
有定,就会有五十阴魔的证相出现。有慧,你就能通过五十阴魔的考验。
而谈五十阴魔,对于大多数的众生,自然是太过于遥远。
但,至少身口意的行为,要与法理相符。才能保证,你未来还能在修行这条路上,相续的走下去。
有定无慧,是死定。有慧无定,是狂慧。
定慧等持,才是正道。
就目前而言,至少要让自己的身语意行为,与教理相符。不然,怎么说修行。
差不多了。有问题吗。
某丁:嗯。
如何确定以自己的身语意是与教理相符的?
紫师:三皈五戒,三法印,四圣谛,三十七道品。
这些都是教理。
学了,知道了,做了吗。
学了多少,就看多少。
某戊:迦叶尊者在大乘法会也有出现,为何南传结集时漏了大乘?
紫师:等你是菩萨了,就知道了。
现代人,比那古代人,知道的多了。可又有什么太大的区别。
说理智,说理性,说文明。又有哪个真的做到了。
不如,心态放宽。爱咋咋地。大道自然,苦乐也是自然,做了就受着。
哪怕你受不了,扛不住,大喊大叫,也是自然。
反正,不论怎么样,你都顺应了大道。
可好。
某甲:挺好。能这样也很厉害。那不是块泥巴么,要智能都是多余的。
紫师:那,出门也不用小心被砍了。被砍了也就被砍了。死了算完。
那,还维持所谓的稳定做什么。
所以无序,反而恢复了那大道本然。功德一件。
混淆是什么。
不就是这样吗。
是不是心动了。
众弟子:是的。
不好,这样子走完这辈子流程,不好。
相当不好。
这样被砍的时候一定不会安心。所以是个伪命题。
紫师:年轻人就是好。敢想敢干。
没了规矩。
某戊:那仅是一种状态,非全部。
紫师:年轻人说了算。
众弟子:不甘心啊。
这么说只是为了满足当下的欲望,其实内心并未做好被砍的准备。
紫师:所以,好好想想,稳定,维序,到底是为了什么。
你想要享受生活,想要稳定,所以坚持着,努力着,维序着。
但,这个世上,却不止你一个人。
没有教化,敢想敢干的年轻人太多了。初生牛犊不怕虎,死了也就死了。
不曾希望过稳定,也不会为了死亡而绝望。这样的人,其实很多。
心存希望,是这个世界给了希望,才有的希望。
所以,得有希望,才能有维序,稳定。
糊弄,最终就会有大量的人希望破碎。
那,无序,崩溃,就成了必然。
稳定的系统,来源于现实。崩溃的系统,是因为虚妄。
2020/04/03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