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感受如何左右人心的+ 查看更多
紫师:论感受如何左右人心的。问:如果概念没有跟人的感受挂钩,概念真的还有用吗。
众弟子:没用。可能不会受概念左右,但还是会收到感受的左右。
紫师:所以,实际左右着人心的是,人的感受。而概念,只是成为了感受的启动开关。你们喜欢舒服,快乐的感受吗。
众弟子:喜欢。
紫师:排斥痛苦,难受的感受吗。
众弟子:嗯。是的。但在学习接受。排斥但也在忍受。正在纠结这些问题。排斥过后知道不该排斥。喜欢但也会有畏惧!排斥但也有一小丝坦然接受。
紫师:怕死吗。
众弟子:怕。没这么怕了。不怕。怕,也不怕。
紫师:怕的是什么。不怕的又是什么。
众弟子:怕愿望无法实现,不怕是因为死了就轻松了。更多还是怕所谓“死”来临时的种种未知和恐怖。没经历过,看见病人临终痛苦。怕死是因为没活够。怕疼。怕未知。怕不受控制。怕死的时候痛苦恐惧等都来了。没有不怕的。
紫师:都跟感受挂钩吧。
众弟子:怕的是感受。怕疼,不怕因知是幻。不怕的,是知道,其实只是感受那就是疼与未知。
紫师:那你们更愿意分享快乐,还是更愿意分享痛苦呢。
众弟子:分享快乐。
紫师:那你们将痛苦强加在他人身上的时候多吗。
众弟子:多。不自觉会。什么叫强加。不主动伤害别人,自以为不多,实际不少。
紫师:就像你们不想要痛苦一样,人家也不想要,却因你而不得不痛苦。
众弟子: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多,很多。
紫师:是你觉得被他人强加的时候多,还是自己强加他人的多。
众弟子:都多。会尽量避免,但也不敢说没有。毕竟每个人的感受敏锐度不同。不好统计。主观感受被强加的多。自己感受上,被强加多一点。
紫师:因为,自己的感受自己更能感受到。而他人的,你感受得到吗。
众弟子:被强加的多。也能感受一部分。大多不能。能感受到一部分。没法完全感受他人。
紫师:人只能让自己看起来很痛苦。别人才能借此感身同受一些。
众弟子:嗯对。谁知道会在哪个点就忽的把人刺痛了,连沉默都是冷暴力。别人之所以强加给你你不想要的。往往也是因为你没有给予他想要的。合不合理另论。
紫师:那,让人看起来痛苦,算是一种分享吗。
众弟子:语气、微表情,可以感受出一些。察言观色。算。也可以说是一种表达方式。另类分享。算。
紫师:那,当有人这样跟你分享痛苦的时候,你感觉怎么样。
众弟子:不舒服。不爽。不舒服。不过,愿意帮他分析。引导对方注意力,让对方正常化。
紫师:那当你分享痛苦给他人的时候呢。
某甲:较少分享。一般自我消化,只会分享给特定的人。或者允许我分享的人。
紫师:当负面情绪在那里的时候,即使人不主动表达,也在表达吧。
众弟子:是的。表现的低气压也是表达。整个人气场不好。
紫师:共业洪流,是不是也可以从这里得到解读呢。
某乙:是。
紫师:人无时无刻,都在被周围的环境人事物影响着。影响的是什么呢。不就是一种感受的渲染吗。
某丙:影响的是引起感受的各种客尘。
紫师:人会要求他人做自己做不到,不想做的事情。为什么。
众弟子:因为不顾及也不清楚他人的感受。总要有人做那些事吧。
紫师:就好像现在有很多的商人,为了得到他人手中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想方设法的把一堆他人其实并不是很需要的东西塞给他人一样。
众弟子:对别人未曾真实的了解,或者只想满足那事。贪心?
紫师:《修行的次第与实谛》一跟二里面,讲到了戒律,公约。为什么要有戒律跟公约呢。
某乙:互利共识需要。
紫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好像大多数人,都不懂得遵守。这个世界上的痛苦,之所以有这么多。可能都是源于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而将自己不想要的施加在他人身上。而且,更有意思的是。很多人为了责任,为了爱,为了情感。付出了很多以后,最后的结果却是都痛苦。其实,这都是【感受】的锅。而之所以,成了感受的锅,则是源于人根本就还没有认识到它的产生原理与运行机制。因为,彼此都太在意感受,而将彼此都置于了痛苦的位置。而这一切,你们每时每刻都在经历。你们发现了吗。
众弟子:有时发现。嗯。比如在工作上踢皮球是常见的事。大家都很讨厌踢皮球的人,可是球到了自己手里,自己也一样做出了那些自己所讨厌的人一样的举动,把球提回去。
紫师:不在意的人,大多数人都不会愿意去分担。那在意的人呢。不在意的人,给你带来的,除了事关你的生存,其实其它的可能仅仅只是一种扰乱。而非是痛苦。真正痛苦的部分,估计大多都是源于在意的人。分担了,承担了。不论是心甘情愿的,还是有些不情愿。结果,就一定会好吗。为什么呢。
众弟子:不一定。好不好在感受。不一定。因缘复杂。感知的不一样。
紫师:一个人,一个好人,一个极其负责任的人。他可以承担很多很多,很多很多。然后呢。
众弟子:这个人可能会觉得累。然后,他会承担的越来越多。直到有一天炸裂了。承担不了了。崩了。
紫师:哪怕,到了他死的那天,他都不曾主动表现过丝毫。然后呢。
众弟子:默默死去。死的时候应该会觉得轻松了。
紫师:可能,这个世界反而会因此变得越来越糟。
众弟子:大家会把不想承担的都丢给他承担。他的承担使其他人没有机会去面对那些他们不想面对的事情。然后,没人出来承担了?感觉像某个能人走了。团体就真空了。垮了。不会,人们会继续互相踢皮球。乐此不疲。即使彼此都很痛苦。单纯承担背后没有智慧。直到出现下一个好人。不管怎么踢,最后总要有个人站出来承担的。或者直接迎接崩溃。可能还会有人以此为乐,把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直到减劫到最后再拐回去。有点像食物链底层,只要底层庞大,总有好人接盘的。师父是在说自己吗。
紫师:那就有点太看不起这个紫了。生灵是五蕴的聚合体,是感受的聚合体。它的出现,是源于一种低熵的有序性。那什么是低熵的有序性呢。熵是什么。
众弟子:无序。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混乱程度。百度:1.热力体系中,不能利用来做功的热能可以用热能的变化量除以温度所得的商来表示,这个商叫做熵。2.科学技术上泛指某些物质系统状态的一种量度或者某些物质系统状态可能出现的程度。熵是混乱和无序的度量.熵值越大,混乱无序的程度越大。
紫师:为什么会出现低熵体。
某丙: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紫师:这个鸟怎么出现的。
众弟子:马后炮出来的。任何的存在,都能观察出一种有序。蠢蛋进化论来的。有序的自循环系统。
紫师:没有有序,会有生命吗。
众弟子:只要尺度足够小,任何无序都可以是有序。二者是鸡生蛋蛋生鸡的关系。法则指导的因缘和合所以出了这个鸟。额,总觉得是,任何有序,只要尺度够小,就是无序的。所谓有序,只是无序中的局部有序。
紫师:我们唯物一些。
某丙:唯物的说,先有了规律,才能出生生命。
紫师:地球上的生命怎么开始的。
某丁:微细粒子胡乱凑出来的。
紫师:怎么凑出来的。发生了什么。地球上。
众弟子:火山喷发、宇宙射线、陨石天降、地壳运动、水、大气层。。。一个个凑出来的。先凑出来可以酝酿生命的环境,再慢慢等所谓的生命形态凝聚。也就是一个相对稳定的波立场构筑成功了。再在这个波立场内,产生了适应这个环境的生命体形态(小型波立场)。无序中的局部有序环境。无机物,有机物。海洋的分子汤开始有序结合形成相对封闭的自循环体。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有机小分子形成有机大分子。有机大分子聚合成更大的蛋白质,遗传物质。DNA、RNA。蛋白质与遗传物质再偶然形成了封闭的病毒、细菌,细胞。
紫师:嗯,有空补一下生物课吧。生命源于有序性。即:一个有序的自循环系统。《紫觉》里讲,人仙源于什么成为了人仙呢。
众弟子:控制了紊乱的内分泌。可以实现循环。自循环。打成一片。打破细胞壁。低消耗。不需要依赖外界给予。
紫师:自成天地,对外天地的依赖越来越少。什么意思。
某甲:越来越独立。越来越独立封闭,自成体系。
某丁:观测到并掌握了,更精微的世界层面。
紫师:那人类是一种群体生物。随时随地都在跟身边的一切,进行着互动,影响。比如,言语地互动,情绪地互动,感受地互动。为什么呢。
众弟子:不能自主。失衡。需要跟外界交换。多了给出去,少了拿进来。
紫师:一种有序的生命体,源于想继续有序,而进行一种无序的行为散射。越有序,熵越低,波动性就越小。
某丙:这么说高有序度的人,排出去的无序能量,反而是低有序度的人争抢的有序能量。
紫师:而人类,虽然是一个相对有序的生命体,却又依赖着庞大的群体有序性。所以,人类的波动性较大,是为了什么呢。
众弟子:维持整体的有序性。为了达成群体的有序性,不得不牺牲个体的有序性。
紫师:因为,需要进行信息交换,来维持彼此的关系。这个关系,促进了群体的有序性。但,这也代表着人类自体的有序性还不够高。所以,才会因此而波动,需要去建立这样的联系。
某丁:群体的有序性优先度高于个体的有序性。个体有独立的有序性,但受到群体有序性影响,会产生巨大波动。
紫师:那感受,是什么呢。
众弟子:互动。个体有序性的结构。
紫师:感受是无序的波动散射。受体结构,如果足够有序,感受则会越来越少。
某丁:有序程度,也就是自我掌控度吧。
紫师:感受的多少,就是跟外界联系的多少。
众弟子:有序可以自我调节?不是越来越敏感?或者敏锐?完全把自我掌控了,也就不假外求,感受也是自己控制了。感知却不一定随之而动。
紫师:敏感敏锐,那是用的时候。
众弟子:普通人的有序程度,对感受的控制程度有限。被人打了,也不能让自己不疼。哦,那和感冒有点像,受体免疫系统越有序,越不容易感冒。人是通过感受而找存在感。以为感受就是自我,没了感受就没了自我。这有序,就是定力(心力)程度嘛。
紫师:打坐的时候,感觉身体越来越模糊,为什么呢。
众弟子:关闭了外在感知。对身体的感知弱了。无序的感受波动,在收归于有序化。也就是心识凝聚。是因为慢慢不把感受当真了。感受就是心识的散射。
紫师:身体是一个复杂的组织体。只要你去感觉它,你就能感觉到种种的身体感受。疼的时候,麻的时候,你就会排斥。然后,你越排斥,就会越疼,越麻。反而,你不感觉它了,你的心识就凝聚了,不受身体感受的影响,就会越来越有序了。那就是静定了。当然了,你也得过得了脑袋的散乱掉举昏沉,才可以。人仙之后,转色身成地仙。就需要用有序的心识,主动影响控制这个身体的结构,让它完全有序可控。而感受这个东西,就会被有序性给一体化。而一旦一体化了,身体的差别感受就统统都没了。练过粗住定的,把心力使劲充斥全身,就可以体会到一丝这种一体化的感觉。虽然很浅,但会跟平时的身体感官完全不同。日常粗注定,就是要把这个一体化日常化。当一体化了以后,人就不会再轻易产生情绪波动了。而且,反差会很大。稍微有点情绪,就会立马停下来。敏感,用在这里,就很到位了。这是可控的有序性。而你们无法自控的原因,可能更多的是跟外界的利害关系挂钩。心,还没办法完全回来。这就难了。因为,你把感受的开关,交给了外界。快乐,难受。只能听人家的了。
众弟子:得起紧把开关夺回来!想着开关在手的感觉真美好呀!如果意识只是因缘生,那谁在开关?
紫师:那,为什么喜欢快乐,不想要痛苦呢。谁在喜欢,又是谁在不想要。如果真的懂得是因缘生,更不可能会随生死流了。为什么呢。
众弟子:假我承载体。可能是看的不够清。认识不透彻。一般切身体会到就会毫不怀疑了。
紫师:万法因缘生,万法成因缘。不生,那便涅槃。那,真正明了了万法因缘生。就成了所谓的菩萨。而成了所谓的菩萨,会干嘛呢。又为什么呢。谁在做主呢。
某戊:发菩提心。
紫师:法是什么。法界有的,又有什么不是因缘。谁在做主呢。不让法来做主,修行,修什么呢。难道修行就是,有人告诉了你万法因缘生,所以,你现在执著生死,就是万法因缘的本然。然后,你不想生死,你不想痛苦,但又说这不都是因缘吗。然后继续生死轮回吗。
某甲:那是不是法则需要产生菩萨,度生也是种大因缘?
紫师:生死,涅槃。觉悟,无明。都是法。存在的,都是法。所以,叫法界。所以,会有众生,也会有菩萨。因为,无明生死的因缘法,被称之为众生。觉悟却不涅槃的因缘法,被称之为菩萨。涅槃过的,被称之为佛。然后呢。
众弟子:遇到佛法的众生多了一种选择的可能性。然后就是选择了。
紫师:众生界有无量的可能性。而且,别误解了佛法。佛法指的是明了这一切法都是佛法。或者,把佛这个字去掉。佛法指的是明了这一切法。而众生,之所以成为了所谓的众生法,便是源于无明。法身,以法为身。那,法仅仅只是说一切因缘所生法就完了吗。这仅仅只是一个法。一个说法。
某乙:那这个法身是万法,还是一法。
紫师:法身,指的是法性身。能出生万法的那个法。你说是一法那便是一法,你说那是万法,也是万法。关键是,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去成为法,而仅仅只是想将法变成我能用的法。比如,有些说法可以满足这个自我,这个自我就立马拉过来。而无法满足这个自我的法,这个自我会说,很对很对。然后,就没然后了。拿着一个又一个的说法,跟人斗智斗勇。却仅仅只是,为了让这个自己心里舒服一些。为什么呢。因为,那样的说法,证明我对了。其实,我需要的不多,就只是,你要承认我对了。多少的斗智斗勇,不都是如此吗。然后,有人会很夸张的承认自己错了,别人对了。反而那个别人,不肯了。为什么呢。因为,人想要的那个对,得是那样的一个对。不能是这样的一个对。为什么呢。因为,那样人才会舒服,才会满足。又为什么呢。因为,概念的游戏就是这样的。人被左右着,却无知无觉。更有意思的是,哪怕知道,也心甘情愿被左右。因为,这就是感受。人在活着的东西。人,能面对自我的时候。肯定是不再跟人斗智斗勇的时候。修行,就怕人需要向内看的时候,看到的却只是他人。四个愚痴汉。就连祖师菩萨,都要成为的愚痴汉。落草不易,换来的总是一身毒打。所以,有序性。到底什么是有序性呢。明了万法,明了一切的相对论,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相互兼有,却不矛盾。那就是有序性。那就是菩萨。那就是觉悟的开始。有时候,人想要的就是别人不舒服。这才是最可怕的。为的,就是自己会舒服。受体。不易啊。没了。
某戊:紫师,如何成为法?
紫师:其实,只要人能把自己沉下来,收回来。不再向外界攀援太多,不再想成为世人眼中的某种人。人,就可以修行了。就可以,一点点的成为法本身了。人我执,就会被法替代。成为万法本来的样子。
某戊:所以,若心存想要成为某种自认为的修行人,是否也会陷入[壮大自我]的陷阱。
紫师:有时候,人走到了人生的尽头,才是修行的开始。
某甲:那特立独行不惧外界眼光的人,算是修行的人吗?
紫师:那杀人犯从来不觉得自己杀人有什么,算修行人吗。
某戊:何谓“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请紫师详示。
紫师:可以让人沉下来,收回来,不再向外攀援的境遇,都算人生的尽头。就怕,人经历再多非难,却还是会不肯收心。
某甲:【明了万法,明了一切的相对论,各个层面,各个角度,相互兼有,却不矛盾。】。那明了了万法,还需要经历万法吗?还是明了也即等同于经历。
紫师:不经历,怎么明了。比如,有一种反遮戒法。
某甲:比如一些错误的道路。甚至外界反对极大的那种。世人眼里坏的、恶的低俗的。
紫师:所谓遮戒,就是为了让世人不对佛教佛法僧侣产生不好的印象,而制定的。而反遮戒法,就是做些世人很排斥的事情,来让自己能够安心于道。因为,对自己而言没了一切可攀援的希望。对世人而言,也没了可被攀援的希望。人在没定力的时候,真的很难不攀援。能自主了,再说利益众生。不然,只能是牵扯,是祸害。但大乘道,需要的是纯粹的菩提心,大悲心。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放下自我,而利益他人。不然,还不如自了。总好过,拿着大乘的教义做着不如小乘的行为。但,为什么就不能生起纯粹的菩提心,大悲心呢。为什么就一定要为了这个自我,而颠倒种种呢。所以,最难的是这样的自我。【经验,是为了让人看得更长远。】【而利益,却会让人只顾眼前。】看看西医,看看中医。看看商业,看看娱乐业。再看看人心。你们说修行,你们说相信轮回。那你们真的顾及过来生后世吗。可能,你们连此生的后十年都无法顾及。现代社会的种种人生模式,都是没有经历过时间的考验的。更多的都是一瞬的浮华。但,就这样的浮华,就是会障住人的眼,不是吗。
2020/03/02于紫觉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