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作者:紫府道人
大学之道+ 查看更多
大学之道
+ 查看更多
紫师:今天,讲讲这大学之道。我们现在上小学,初等中学,高等中学,大学。我们为什么要上学呢。
众弟子:不做无知之人。
因为找工作需要文凭,这个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紫师:是你们自己想学的吗。
众弟子:不是。
是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父母的意愿。
紫师:所以,你们需要明白大学之道。也是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而又何谓大学之道。为什么学。因为,这是你们达成目标必然要经历的道路。
明了这一切的本质,明了自己的本心,不至于迷惑,盲目的活着。
虽然,你们感觉自己现在在学的无关于此。而不肯学,不想学。被迫而学。
某甲:紫师说的大学是指学校还是书?
紫师:真正的大学之道,无关于学校或是书。但,若没有一开始小学的文字基础,数学基础,种种的基础,又怎么能继而学习更多呢。又或者是我现在要讲的大学之道。
所以,现在在学的,是很必要的。而非为了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不负家人的期望。反而,也是为了自己现在的目标而学。
大学,说明了此学高于其它一切学。
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又和你们的目标有何联系呢。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有吗。
众弟子:最大学问,在于明白本心,在于亲民,在于安止于自性中。
大学之道,大:广博;学,明理,明理而知根本。在明明德,在于明白。明德,明:真实,本质;德,道的体现。
紫师:恩。最大的学问,在于明白“明德”。这个明德,就是明了本心的德能。也便是我们的本心。
在于亲民,是不止明了自心,还要帮助自己身边的一切人明白。
在止于至善。而至善是什么。是最高的善,叫至善。那最高的善,又是什么善。
心中一丝恶心都没有,的至善。比如,我们一般说善,是指的恶的对立面。其实,在我们说善这个字的时候,心中是有恶的一面的。这便不能被称之为至善。
说明,你的心还在被所谓的“恶”所影响着。你的心中还有“恶”在。那便永远都做不到真正的至善。你们能体会到吗。
众弟子:善恶相随。没有恶自然没有善。便是至善。
嗯。因为畏惧恶,所以才向善,不是本心。
还有二元对立存在。
紫师:心中有恶,虽然你此刻排斥恶。但你的心中仍有恶,便有做恶的一天。就算不作恶,你也不会是一位至善之人。心中就会有垢染,就会不清净,就会有种种的烦恼。这就是仍有恶,的善,的过失。
而这个至善之心,便就是我们的本心。为什么呢。
众弟子:无分别。
本心无好与坏。
紫师:因为,我们心中的所谓善恶、所谓是非,所谓对立。皆是后天识念所强加,而非本心所有。而这个后天,便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时空因缘。
在告诉着我们种种所谓善恶,所谓是非,所谓对立,让我们去强加分别,耽搁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掺和其中,执着其中,烦恼其中。所以,本心,不再是本心。而只是后天之识念。让我们烦恼不堪,痛苦不堪,无法自拔。
而,你们能发现自己心中的善恶念吗。是非念吗。烦恼念吗。然后,想远离吗。
众弟子:所思所想都是的。
想。
紫师:这便是大学之道的总纲。
为了明了本心,超然解脱,且不舍周围的一切人,见到他们烦恼痛苦,也如自己烦恼痛苦一般。想让他们也要明了本心,超然解脱。安止于至善的本心之中,这便是大学之道。
这是你们的道吗。你们的目标吗。
众弟子:是。
某甲:我觉得人心不古,不是谁都能帮,可以帮的,佛还只渡有缘人呢。
紫师: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佛的有缘人。就如同我们听到佛的名字一样,便已说明我们与佛有缘。只是每个人心中的障碍都不尽相同,所产生的障缘不尽相同罢了。
但只要我们真正的明了了本心,证到了,自己也便有种种方便去接引他们了。
紫这里讲的便是最初的发心。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要如此发心,不论心中种种是非,种种净染。只需如此发心便好。以后的困难,我们以后来解决。你们能如此发心吗。
众弟子:能。
不能,我有私心杂念。
紫师:想到了,便是私心杂念。而之所以想到了,也是自心实实在在的问题。
为此目标,我愿舍身命,而去达到。
现在在说的是目标,自己是否能为此目标,而誓愿达到。不论远近,只论自己是否有心。这便是发心。
若发心难,之后便更难。发心,代表了你心中的障碍有多深。
承认,承担,现在自己不足的,而去向往那个真正的对的。这便是发心。修行所要踏出的第一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总纲,是起点,也是目标。接着便是如何去达到的总纲。
第一步:知止而后有定。我们要去达到目标,首先从自己的日常行为开始。知行止。那什么叫知行止呢?
某甲:知道将散乱的心收回来。
紫师:就是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与什么是不该做的。儒家讲种种三纲五常,种种非礼勿做。佛道二门也皆有种种戒条。便是此:行止。
知止而后有定。而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呢。儒佛道都说的很清楚。遵循世间法,遵循因果。
某甲:各家有各家规定,听哪家的?
某乙:紫师能讲讲因果吗?弟子想更清楚的认知。
紫师:紫给你们讲个公案吧。听完之后,你们会发现你们的种种顾虑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个公案揭示了真正的因果,真正的戒。但因为,是门内秘传,紫想请你们,尽量不要向外流传。其中有细微因果。
众弟子:嗯嗯。
紫师:这个公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两句话。佛杀佛,没因果。佛杀众生,有因果。那为什么呢。
某甲:佛超越三界。
紫师:怎么超越三界法呢。那为什么杀众生,就有因果呢。不是超越三界了吗。
某甲:众生有因果
紫师:佛呢。
某甲:众生在三界内,到了三界,必须遵守三界的规则。
紫师:佛超脱了三界之后,还会回到三界吗。
某甲:要度众生。
紫师:那你能说佛回到了三界,回到了生死烦恼的状态吗。
某甲:不能。
紫师:紫就不再问你们了。省的你们失言,造了业。佛若见一众生而不救。此佛非佛,是魔。
为什么说这个公案揭示了真正的因果呢。佛杀佛,没有因果。
因为,佛没有“我”。不会因被“杀”(所示现的四大假合之身)而生嗔恨心,嗔恨对方,而要再去杀他。所以,佛与佛之间,没有因果。佛也没有被偷,被骂等等的心。
而佛杀众生呢。众生有我,众生会因被杀而生嗔恨心。要去杀佛。那佛会被杀吗。你们不要回答。
会。但不会是以佛身而被杀。不然,此众生将种下无边罪业。
某甲:那佛为什么还要被杀呢?佛不是超脱于三界之外吗?
紫师:因为,缘。只要与佛有缘,不论善缘或是恶缘,皆可被度化。而若无缘,又如何被度。
是佛自己愿意被杀。而佛,真的被杀了吗。在佛眼中,不过是一堆四大假合之身,分解了罢了。
佛在往昔行诸菩萨道时,那时佛还未成佛,仍然会死,但他仍然会那么做。而非,知道自己会不会死而去做。
不在于死不死,生不生,而是发心。是私心,还是慈悲心。当你能看到自己的苦时,看到周围一切众生的苦时,你便会知道为什么了。
好了。然后,我们来揭示一下因果的真相吧。佛杀佛,没有因果。佛杀众生,有因果。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因果来源于众生的迷执颠倒。认为被杀者是我,被偷之物是我的,被骂之人是我,被打之人是我。而生种种嗔恨心,烦恼心。誓愿报复。因果,如此而有。
在远古时期,人们还在为肚子奔走于兽口刀尖时。那时,有现在的种种善恶吗。
众弟子:没有。
紫师:那时的人,心智未开。只有深深的执着。没有种种的概念。没有我们现在人心中的种种善恶是非。是弱肉强食。
唯有到了,聚集于部落之时,个体分化开始后,才有了很清明的我的父母,我的儿女,我的财物,谁跟我好,谁跟我不好,种种的概念。
然后,种种是非善恶才得已出现。有人拿了另外人家的东西,这户人家不高兴,然后产生矛盾。然后,部落首领,定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规定。种种善恶概念方才从此而生。
所以,每个时代的因果是不同的。那因果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执念。而非真的有个恒定的善恶是非。
就好像,原来的人们,在大街上扶起个大爷大娘,会有现在的顾虑吗。就好像,现在的明星们福报那么大呢。因为,他们让大多数人们欣喜。这也是因果。
因果法,是组成三界的主要动力,道理。
然后我们继续说戒的真实。之前你们有人说,三家都有戒条,那听哪家的呢。在哪家,你就听哪家的。
在佛门,你留长发,你会被驱逐。这是因果。在道门,你剃光头,你会被驱逐。这也是因果。
因果是什么。弃恶从善。不论哪家,所有的戒条都是如此。只是弃恶从善。
因为你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善恶的时空因缘下,你们心中已经深植这善恶的种子。只要你们做了这个时空因缘下恶的事,你们自己的心就会做出反应。
什么反应。不好的反应。至于如何弃恶从善,去看一下五戒十善。在你去如此做的时候,你觉得很安然,很舒适。那你做的很好。
而若不是,也不是因为戒条不对,而是你的心受到了外界不好的影响太多,也便是业障太深。而只要努力的继续行持,便会业消道长。
如此的知道行止,你的心便会有力量。控制的力量。这时,至少你不会做一根墙头草了。总是在善恶之间,摇摇晃晃。或者在是非之间,摇摇晃晃。或者是其它之间。这便是,在知止而后有定。
比如你在被蚊子咬时,你放了它。周围的人问你为什么。你说不要杀生,有些人他就会笑话你。然后,你自己的心动摇了。
或者是,你在行持任何一条戒条时,会有很多人不认同你,动摇你。这便是业障。
如此,能一步一步的不做墙头草。便可以有定力。这是知行止,持戒,而能逐步的控制自己的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至于被种种欲望杂染侵染摇摆不定。
然后,便是:定而后能静。如此知行止,能逐步的控制自己的心,便可以让心歇息下来。因为,不再那么摇摆不定了,总算是歇下来了。在遇到很多事时,不用想那么多是是非非了。
而是在心中有个什么是该的,什么是不该的主心骨了。心静下来了,便能真正安定下来了。也就是:静而后能安。较于静,更是静了。属于安住于那里了。定力更是深厚了。已经能做到真正的深入禅定了。
知行止,是戒。静,安,是定。而之后便是慧了。如此安住自心,才可以不受诸般外界影响而去窥测大道的真实了。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得什么呢。“虑”在这里并不是思考。而是在定中观察实相,也便是大道的真实相。这不是大脑的思考,而是真正的见到,看到,触摸到,道。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能真正的见到,事物的本末始终,看到其中的整个过程,大道衍化的过程,明了这一切。则近道矣。
所以,虑而后能得。得到的便是道。
这便是发心之后,要走的过程。这又是一个总纲。而之后,还有更细节的过程。
所以,儒释道三家实是一家。这里的一家,不是各家的法门。而是大道。
某甲:吃苹果的方法不同。
紫师:或者说,苹果、梨、橘子都是水果。但苹果又与梨跟橘子有所差别。需要分别。但它们都是水果。
道法术。道只有一个。而法则有万般。
佛、道都是道。而佛道所说的种种法,便是法。而种种运用,则是术的范畴。
某甲:根,体,用。
紫师:恩。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修上中下丹田,斩贪嗔痴三尸。法虽不一,道实是一。然后,我们往更细微里去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而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致知在格物。这是在叙述其根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便是,先从格物致知开始。
那格物致知指的是什么呢。格物,就是分析学习事物种种的道理。从而得到知识。如此,得到了正确的知识,知见明了,方能心诚而意实。
而这个格物致知,是通过老师在身旁的教授而得到的。一位,真正通达真实的师父的教授而得到的。
也就是穷理的过程,理论通达无碍了,对于一切无所疑惑,心对一切事物自然都很诚恳。意自然纯直实在。
也就不会因为不懂,不确定而思虑来思虑去了。如此,心自然正。自然安稳。如此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得道。
某甲: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尽,格物致知到什么地步才算呢?
紫师:知无尽,指的是三界内。会有个量。而只要突破了那个量的点。便可真正通达大道,而遍知一切之真实。
那你们现在知道修行开始的第一步是什么了吗。大家总结一下。
众弟子:发心。明了修行的目标目的。再按照戒定慧一步一步去做到。
先明根本。再格物穷理。
紫师:那这一切你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众弟子:从紫师那里听到的概念理法。
紫师:所以儒家最敬的是师。师代表的是传承。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篇首讲亲师。不然你上哪里知道,明白正确的见解,知识呢。
某甲:修行需要资粮。
紫师:对,资粮。而资粮也是师父给予的。一开始,没资粮的时候,无法拜真正的通达的师父。首先要拜凡夫师。因为,凡夫师,知道系统的教理,而给予你教授。
之后,一步一步的培养自身资粮,自己成长,那适应的师父也会跟随到来。唯有尊师重道的人,才能真正的踏上修行之路。这方才是根本。
因为,不尊师重道的人,必将走入“我执”的歧途。从师父那里知行止,方才能真正起步而修。不然,谁来告诉你行止。看书,自己修吗。你修不成的。
因为,你不知道这个自己与师父的差别,就算是凡夫师,也是一样。
大家听了这堂课之后,要做的其实,去看一看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亲师一篇。里面讲了,为什么要亲师,而具德的师父又是怎样的,如何去择师。然后便是怎样的弟子是具足资粮的,可以招感来具德的师父的。然后,告诉你怎样去做到。里面都有很详细的说明。而这部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宗喀巴大师所造。里面讲的是毋庸置疑的。
佛门书籍,分为“经律论”三藏。经讲的是定,律讲的是戒,论讲的是智慧。
但不要乱看。尤其是戒。唯有师父传给的戒,方才能看,这点要记牢了。不然,过失会很大。今天讲的,很重要。可以反复的看。记牢了。
某甲:是基础也是核心。
紫师:这是主干。而真正的修行,则是更加系统的。分化更加的微细。而更加系统微细的,也都是要师父来教授的。
不然,走的每一步,一个细节没弄准确,没弄精确,就会走错,或者,无法踏向下一步。也便是积累资粮。
正见是修行的眼目,正确的向导。 而正见由师父给予。没有时,看书。正确的书。
环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不要老是想着自己是被影响的。而要想想自己为什么就被影响到了呢。不要老是为这个自己找理由。
不要给其下定义,尤其是恶的定义,不好的定义。因为,这些定义不是去伤害他们的,而是伤害我们自己的。
其实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下的定义。即使是被动的下定义。记住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本来便没有种种的意义,意义都是你自己赋予的。而每一个人赋予的意义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凡人看到的世界,是有种种杂染的。而天人看到的世界,是空灵洁净的。而在于成道的圣人眼中,则是没有一切意义的。却是可以赋予一切意义的。
记住了,自己给予这个世界的一切定义,不是给这个世界的,而是给自己的世界的。都是自己受用的。
下面给你们讲讲真实解脱的原理。如何超脱于三界之外。刚才紫说了主干的流程。但没有说详细,所以,你们可能还没有真正的明白这个流程的本质。
现在要讲的就是这个流程的深入原理。这个流程是什么呢。戒、定、慧。
戒,我们说了,是一步一步的控制我们这个噪杂而不受控制的身心的过程。如此,才有了一丝又一丝的掌控能力。才有了一丝又一丝的定力。如此,再通过修持一些法门,是专注一心的修持,而入于定中。
而入定,其实就是定力的质化。一开始知行止,而一丝一丝的培养。这是量上的增强定力。而通过专一的修持法门,而入定,则是由量而产生质化的开始。
而一般说入定,说的是入初禅定。
而初禅定,之前我们有讲过。是三界中,色界天的范畴。而我给定力的定义是什么呢。是显微镜。
我们用显微镜可以看到物质的更深层,更微细处。而定力,就是我们自心所拥有的显微镜。当我们定力足够时,便可以看到自己身心的真实,细微处。比如,这个身体的真实构成。我们心灵的真实构成。都可以以此来见到。从而产生智慧。
就如同现在科学所能证明的,不能证明的,都可以自己去看到。我们现在学到的最小的粒子是什么。
某甲:上帝粒子。
紫师:而修行所看到的最小的粒子,是八不离色。而一切物质都由此八不离色所构成。已经无法再分割了。
而这八不离色,却是以最短的时间单位,而有生灭的。就是说,刚出现,便立马消失了。等同于这个身体其实是空的。只是人们的定力不足,见不到而已。
是无数粒子的急剧性生灭的不断相续,而有的假象。就好像电影,不是连接在一起的,而是一帧一帧的图片。快速相续而有的假象。而物质便是如此有的。是人的心太粗,所以,认为物质是实在的。这是身。
接下来是心。当我们定力足够的时候,所看到的心是怎样的呢。也是没有的。生生灭灭所组成。
就如同,人的欲望是什么。是无数的念头所构成的浓厚心识。因为,人的心太粗,只能感受到这浓厚的心识,所以,被这股浓厚的力量所牵引,做着种种的作为。
而当你心足够微细了,突然这浓厚的东西,变成了空旷的东西。这股力量也不再有了。因为,力量就是因为浓厚,方才有力量。
欲望来时,你感觉你受不了。老是被它所驱使。其实就是因为如此而已。而情感也是如此。种种的所谓的烦恼也都是如此。而身体上的疼痛也是如此。
而当你拥有足够的定力时,你见到如此的真实时,你还会有现在的这一切烦恼痛苦吗。而这便是解脱。
你原来认为的一个实在的“我”,不再是我。因为我,是四大假和,五蕴积聚而有。急剧的相续积聚而有。而这相续,不再急剧了,不再积聚了,便不再是“我”了。我执,由此而破。
这是小乘的析法真空,由此可证大阿罗汉,超脱于三界之外。
戒定慧。当你有定力了,自然就知道怎么经历。就好像,你在打坐时,腿会疼吗。
众弟子:会。
紫师:这都是四大的变迁而有的触觉。当你定力有了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这疼,这麻,不再是疼与麻。
疼,是两样很硬的东西的碰撞而有的是吧。而之所以硬,是因为,你的定力不够,无法将其分化成细微的粒子而有的。而细微的粒子之间有空隙吧。那它们还会碰撞吗。还会那么疼吗。
这都是靠定力而有的。困是什么。就是心念的积聚浑浊而有的。定力提高了,心念就空阔了。困也便不再会出现了。
专一的修持法门,昏沉,困都是会过去的。这是小乘的修持方法,对于你们来说,更实用,更容易升起信心。
通过析法真空,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是错觉。自己身体的坚实,周围事物的坚实,自己的烦恼,自己的痛苦。其实都是急剧相聚的粒子,念头积聚而有的错觉。
而它们之所以如此急剧的相续,就是因为,人们的心太粗,不够微细,没有定力,而有的。
这是人。而地狱的众生,就是更加粗的了。所以,才会有大痛苦。
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人。却都因为,有一定的定力,所以享受诸般乐受。所以,三界六道的众生,之所以有差别,差别在这定力上。
而之所以,有定力,或没定力。是因为,不知道行止。所以,破戒严重了会下地狱。
这样讲。是不是就知道修行的整个过程了呢。而在知道之后,怎样去做,却还是你们自己的。
课后答疑
某甲:行止和定力有什么关系?
紫师:不知道行止,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很混乱,很散乱。这样的人会有定力吗。
这些法都是最浅薄的一层。属于你所看到的大海的海平面,虽然广阔无边,却见不到其中的真实,也便是深度。
而这个深度其实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的微细地方。这些,都是需要明师给予的。
某甲:这些行止从何而来。
紫师:往昔诸佛诸大成就者,观察善恶因果,观察整个过程而来的。会增加修行人的助缘,而减少修行人的逆缘。
某甲:为什么要弃恶从善?
紫师:你想下地狱受大苦痛吗。你想天天倒霉不断,病苦不断吗。那你就去弃善修恶吧。
在三界中,就要遵循三界内的因果。作恶,就会受苦。行善,就会享福。而你想受苦,就作恶。想享福,就行善。而如果你,超脱于三界之外,自然心中没有善恶。但你仍然还是会去弃恶行善。
某甲:这是三界的定律?
紫师:不然呢。你想打破它。你想打破它,就去问问这芸芸众生答应不答应。你骂他,看他骂不骂你,甚至还打你。
某甲:轮回的目的是什么?
紫师:轮回没有目的。只是因为,众生无明颠倒而轮回。而非有人要让众生无明颠倒而轮回。
你见到的世界,就是你的心所显现的境界。科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而是通过眼睛显现在我们大脑里而已。
地球或者说是娑婆世界其实是释迦摩尼佛的净土。就如同阿弥陀佛的净土(国土)是极乐世界一样。娑婆世界,就是释迦摩尼佛的净土。
境界,都是心的显现。就如同上面说的定力。两个人站在同一个地方,但他们的世界却是全然不同的。一个是天堂净土,一个是地狱轮回。
某甲:没有善恶的概念就没有善恶了吗?
紫师:善恶是什么。是实有的吗。不是,是你心中的概念。所以,没有善恶,指的是你自己心中的概念没有了。但对于其它人还是有的啊。
就好像之前说的,佛杀佛,没有善恶因果。但佛杀众生,就有善恶因果啊。
这是三界里的定律。佛虽然超脱于三界之外,但要度化众生,还是要示现其中。还是要遵循众生的规定。
儒家还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这也是比喻的修行的过程。
修行到最后,可以从心所欲,却不逾矩。什么意思。
说的,就是他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却不会违越世间的规矩。
某甲:释迦摩尼佛示现八相成道,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之前是谁的净土?
紫师:是迦叶佛的。
某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佛来接引。
紫师:是众生的因缘在不断变迁。佛之所以来教化,不是佛要来,而是众生因缘所积聚。招感来的佛。而在每一个时空因缘下的众生的因缘都是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佛陀前来教化。也是因为,这一部分的众生,与当时的佛陀有缘。所以,说:佛只渡有缘。
某甲:紫师。那这个“缘”又是从何而来,是因果的关系吗?怎么样才算是有缘?
紫师:缘,就像化学里的催化剂。而每一个众生都是另外一个众生的缘。而每一个众生,都是牵扯在一起的。不然,便不会有这个世界。
因为,这个实在的世界,就是这所有的众生的因缘所积聚而有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必然要发生的。都是所有众生所感召,而非某一个人的。
若没种子,便无缘。就好像,没有种种子,浇水施肥,会发芽开花结果吗。而这个种子,就是心。你若生一念心,而向佛,这成佛的种子便种下了。就好像,在你不知道佛的时候,你会听法吗。这个法,就是种子的助缘,催化它的。
而我们心中所种的种子,很多。几乎所有的种子,我们都有了。所以,我们的心又叫做八识田。是种子的聚集地。而我们每天在做的,其实就是在给这无数的种子浇水施肥。有善的,有恶的。
八识田,就是第八识。我们做的善的多,善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我们做的恶的多,恶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而我们修行用的功夫多,那解脱成佛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
而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也便是这些种子的缘。每一个心念,每一句话,每一个作为。
某甲:紫师,众生平等,那为什么又有不平等的地方呢?比如仙佛之间也存在大小尊卑等级的差异。
紫师:众生平等,平等是性。性是什么。我们人人皆有的自性。它可以出生一切,它是一切的源泉。我们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性。道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性。
有些人,做好事,有些人,做坏事。而所谓好坏,也是由我们自己造出来的。所谓大小比较,不也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吗。
就好像轮回与解脱两者一样。轮回的人们,有着生老病死,有着诸多欲望享受,有着种种的情感。也有着种种的痛苦,种种的烦恼。
而解脱的人呢。没有生老病死,没有种种的痛苦,种种的烦恼,种种的欲望享受,种种的情感。那谁又能说,轮回就是不好的呢。解脱就是好的呢。而好与不好,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在于性上,众生平等。而不平等,是众生自己造出来的。苦的人,希望快乐,然后他说快乐是好的,苦是不好的。是希求,与厌恶的区别。是人自己造出来的。
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不论是受外界影响的还是怎么样,都是自己做出的。而在于真实的实相上而言,又没有一个实在的“自己”“自我”存在。
某甲:那假如做出了善的选择,会不会因此对一部分人种下恶果呢。
紫师:所谓善恶是什么。对“我”跟“我的”好,便是善,反者则是恶。那哪个众生没有“我”跟“我的”呢。又有什么事实可以满足所有众生的利益的呢。
必然会,为了“我”跟“我的”好,而去做了“别人”并不认为是好的事。那矛盾,斗争自然也便出现了。这便是众生界,三界。
因为,“我”跟“我的”就是轮回的开始。没有,则没有轮回。
某甲:那么解脱的人呢?假如存在着等级,会不会因此再度陷入轮回。
紫师:解脱的人,没有“我”与“我的”。也必然没有什么等级。等级是为了给予修行人一个明确的目标与过程而有的。是方便。而非真的又一个实在的等级划分。无我了。你还会产生我是什么等级吗。而修行。便是不断的去趋向无我。
众弟子:不做无知之人。
因为找工作需要文凭,这个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紫师:是你们自己想学的吗。
众弟子:不是。
是社会各方面的需要。
父母的意愿。
紫师:所以,你们需要明白大学之道。也是要明白自己为什么要学。而又何谓大学之道。为什么学。因为,这是你们达成目标必然要经历的道路。
明了这一切的本质,明了自己的本心,不至于迷惑,盲目的活着。
虽然,你们感觉自己现在在学的无关于此。而不肯学,不想学。被迫而学。
某甲:紫师说的大学是指学校还是书?
紫师:真正的大学之道,无关于学校或是书。但,若没有一开始小学的文字基础,数学基础,种种的基础,又怎么能继而学习更多呢。又或者是我现在要讲的大学之道。
所以,现在在学的,是很必要的。而非为了找份工作,养活自己,不负家人的期望。反而,也是为了自己现在的目标而学。
大学,说明了此学高于其它一切学。
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到底说的是什么呢。又和你们的目标有何联系呢。谁能解释一下这句话。有吗。
众弟子:最大学问,在于明白本心,在于亲民,在于安止于自性中。
大学之道,大:广博;学,明理,明理而知根本。在明明德,在于明白。明德,明:真实,本质;德,道的体现。
紫师:恩。最大的学问,在于明白“明德”。这个明德,就是明了本心的德能。也便是我们的本心。
在于亲民,是不止明了自心,还要帮助自己身边的一切人明白。
在止于至善。而至善是什么。是最高的善,叫至善。那最高的善,又是什么善。
心中一丝恶心都没有,的至善。比如,我们一般说善,是指的恶的对立面。其实,在我们说善这个字的时候,心中是有恶的一面的。这便不能被称之为至善。
说明,你的心还在被所谓的“恶”所影响着。你的心中还有“恶”在。那便永远都做不到真正的至善。你们能体会到吗。
众弟子:善恶相随。没有恶自然没有善。便是至善。
嗯。因为畏惧恶,所以才向善,不是本心。
还有二元对立存在。
紫师:心中有恶,虽然你此刻排斥恶。但你的心中仍有恶,便有做恶的一天。就算不作恶,你也不会是一位至善之人。心中就会有垢染,就会不清净,就会有种种的烦恼。这就是仍有恶,的善,的过失。
而这个至善之心,便就是我们的本心。为什么呢。
众弟子:无分别。
本心无好与坏。
紫师:因为,我们心中的所谓善恶、所谓是非,所谓对立。皆是后天识念所强加,而非本心所有。而这个后天,便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时空因缘。
在告诉着我们种种所谓善恶,所谓是非,所谓对立,让我们去强加分别,耽搁其中,成为其中的一份子。掺和其中,执着其中,烦恼其中。所以,本心,不再是本心。而只是后天之识念。让我们烦恼不堪,痛苦不堪,无法自拔。
而,你们能发现自己心中的善恶念吗。是非念吗。烦恼念吗。然后,想远离吗。
众弟子:所思所想都是的。
想。
紫师:这便是大学之道的总纲。
为了明了本心,超然解脱,且不舍周围的一切人,见到他们烦恼痛苦,也如自己烦恼痛苦一般。想让他们也要明了本心,超然解脱。安止于至善的本心之中,这便是大学之道。
这是你们的道吗。你们的目标吗。
众弟子:是。
某甲:我觉得人心不古,不是谁都能帮,可以帮的,佛还只渡有缘人呢。
紫师: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佛的有缘人。就如同我们听到佛的名字一样,便已说明我们与佛有缘。只是每个人心中的障碍都不尽相同,所产生的障缘不尽相同罢了。
但只要我们真正的明了了本心,证到了,自己也便有种种方便去接引他们了。
紫这里讲的便是最初的发心。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只要如此发心,不论心中种种是非,种种净染。只需如此发心便好。以后的困难,我们以后来解决。你们能如此发心吗。
众弟子:能。
不能,我有私心杂念。
紫师:想到了,便是私心杂念。而之所以想到了,也是自心实实在在的问题。
为此目标,我愿舍身命,而去达到。
现在在说的是目标,自己是否能为此目标,而誓愿达到。不论远近,只论自己是否有心。这便是发心。
若发心难,之后便更难。发心,代表了你心中的障碍有多深。
承认,承担,现在自己不足的,而去向往那个真正的对的。这便是发心。修行所要踏出的第一步。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总纲,是起点,也是目标。接着便是如何去达到的总纲。
第一步:知止而后有定。我们要去达到目标,首先从自己的日常行为开始。知行止。那什么叫知行止呢?
某甲:知道将散乱的心收回来。
紫师:就是知道什么是该做的,与什么是不该做的。儒家讲种种三纲五常,种种非礼勿做。佛道二门也皆有种种戒条。便是此:行止。
知止而后有定。而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呢。儒佛道都说的很清楚。遵循世间法,遵循因果。
某甲:各家有各家规定,听哪家的?
某乙:紫师能讲讲因果吗?弟子想更清楚的认知。
紫师:紫给你们讲个公案吧。听完之后,你们会发现你们的种种顾虑都是没有必要的。因为,这个公案揭示了真正的因果,真正的戒。但因为,是门内秘传,紫想请你们,尽量不要向外流传。其中有细微因果。
众弟子:嗯嗯。
紫师:这个公案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两句话。佛杀佛,没因果。佛杀众生,有因果。那为什么呢。
某甲:佛超越三界。
紫师:怎么超越三界法呢。那为什么杀众生,就有因果呢。不是超越三界了吗。
某甲:众生有因果
紫师:佛呢。
某甲:众生在三界内,到了三界,必须遵守三界的规则。
紫师:佛超脱了三界之后,还会回到三界吗。
某甲:要度众生。
紫师:那你能说佛回到了三界,回到了生死烦恼的状态吗。
某甲:不能。
紫师:紫就不再问你们了。省的你们失言,造了业。佛若见一众生而不救。此佛非佛,是魔。
为什么说这个公案揭示了真正的因果呢。佛杀佛,没有因果。
因为,佛没有“我”。不会因被“杀”(所示现的四大假合之身)而生嗔恨心,嗔恨对方,而要再去杀他。所以,佛与佛之间,没有因果。佛也没有被偷,被骂等等的心。
而佛杀众生呢。众生有我,众生会因被杀而生嗔恨心。要去杀佛。那佛会被杀吗。你们不要回答。
会。但不会是以佛身而被杀。不然,此众生将种下无边罪业。
某甲:那佛为什么还要被杀呢?佛不是超脱于三界之外吗?
紫师:因为,缘。只要与佛有缘,不论善缘或是恶缘,皆可被度化。而若无缘,又如何被度。
是佛自己愿意被杀。而佛,真的被杀了吗。在佛眼中,不过是一堆四大假合之身,分解了罢了。
佛在往昔行诸菩萨道时,那时佛还未成佛,仍然会死,但他仍然会那么做。而非,知道自己会不会死而去做。
不在于死不死,生不生,而是发心。是私心,还是慈悲心。当你能看到自己的苦时,看到周围一切众生的苦时,你便会知道为什么了。
好了。然后,我们来揭示一下因果的真相吧。佛杀佛,没有因果。佛杀众生,有因果。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因果来源于众生的迷执颠倒。认为被杀者是我,被偷之物是我的,被骂之人是我,被打之人是我。而生种种嗔恨心,烦恼心。誓愿报复。因果,如此而有。
在远古时期,人们还在为肚子奔走于兽口刀尖时。那时,有现在的种种善恶吗。
众弟子:没有。
紫师:那时的人,心智未开。只有深深的执着。没有种种的概念。没有我们现在人心中的种种善恶是非。是弱肉强食。
唯有到了,聚集于部落之时,个体分化开始后,才有了很清明的我的父母,我的儿女,我的财物,谁跟我好,谁跟我不好,种种的概念。
然后,种种是非善恶才得已出现。有人拿了另外人家的东西,这户人家不高兴,然后产生矛盾。然后,部落首领,定下了一个又一个的规定。种种善恶概念方才从此而生。
所以,每个时代的因果是不同的。那因果的本质是什么呢。是大多数人心中的执念。而非真的有个恒定的善恶是非。
就好像,原来的人们,在大街上扶起个大爷大娘,会有现在的顾虑吗。就好像,现在的明星们福报那么大呢。因为,他们让大多数人们欣喜。这也是因果。
因果法,是组成三界的主要动力,道理。
然后我们继续说戒的真实。之前你们有人说,三家都有戒条,那听哪家的呢。在哪家,你就听哪家的。
在佛门,你留长发,你会被驱逐。这是因果。在道门,你剃光头,你会被驱逐。这也是因果。
因果是什么。弃恶从善。不论哪家,所有的戒条都是如此。只是弃恶从善。
因为你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善恶的时空因缘下,你们心中已经深植这善恶的种子。只要你们做了这个时空因缘下恶的事,你们自己的心就会做出反应。
什么反应。不好的反应。至于如何弃恶从善,去看一下五戒十善。在你去如此做的时候,你觉得很安然,很舒适。那你做的很好。
而若不是,也不是因为戒条不对,而是你的心受到了外界不好的影响太多,也便是业障太深。而只要努力的继续行持,便会业消道长。
如此的知道行止,你的心便会有力量。控制的力量。这时,至少你不会做一根墙头草了。总是在善恶之间,摇摇晃晃。或者在是非之间,摇摇晃晃。或者是其它之间。这便是,在知止而后有定。
比如你在被蚊子咬时,你放了它。周围的人问你为什么。你说不要杀生,有些人他就会笑话你。然后,你自己的心动摇了。
或者是,你在行持任何一条戒条时,会有很多人不认同你,动摇你。这便是业障。
如此,能一步一步的不做墙头草。便可以有定力。这是知行止,持戒,而能逐步的控制自己的心,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不至于被种种欲望杂染侵染摇摆不定。
然后,便是:定而后能静。如此知行止,能逐步的控制自己的心,便可以让心歇息下来。因为,不再那么摇摆不定了,总算是歇下来了。在遇到很多事时,不用想那么多是是非非了。
而是在心中有个什么是该的,什么是不该的主心骨了。心静下来了,便能真正安定下来了。也就是:静而后能安。较于静,更是静了。属于安住于那里了。定力更是深厚了。已经能做到真正的深入禅定了。
知行止,是戒。静,安,是定。而之后便是慧了。如此安住自心,才可以不受诸般外界影响而去窥测大道的真实了。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得什么呢。“虑”在这里并不是思考。而是在定中观察实相,也便是大道的真实相。这不是大脑的思考,而是真正的见到,看到,触摸到,道。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其先后,则近道矣。能真正的见到,事物的本末始终,看到其中的整个过程,大道衍化的过程,明了这一切。则近道矣。
所以,虑而后能得。得到的便是道。
这便是发心之后,要走的过程。这又是一个总纲。而之后,还有更细节的过程。
所以,儒释道三家实是一家。这里的一家,不是各家的法门。而是大道。
某甲:吃苹果的方法不同。
紫师:或者说,苹果、梨、橘子都是水果。但苹果又与梨跟橘子有所差别。需要分别。但它们都是水果。
道法术。道只有一个。而法则有万般。
佛、道都是道。而佛道所说的种种法,便是法。而种种运用,则是术的范畴。
某甲:根,体,用。
紫师:恩。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修上中下丹田,斩贪嗔痴三尸。法虽不一,道实是一。然后,我们往更细微里去讲。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而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而致知在格物。这是在叙述其根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也便是,先从格物致知开始。
那格物致知指的是什么呢。格物,就是分析学习事物种种的道理。从而得到知识。如此,得到了正确的知识,知见明了,方能心诚而意实。
而这个格物致知,是通过老师在身旁的教授而得到的。一位,真正通达真实的师父的教授而得到的。
也就是穷理的过程,理论通达无碍了,对于一切无所疑惑,心对一切事物自然都很诚恳。意自然纯直实在。
也就不会因为不懂,不确定而思虑来思虑去了。如此,心自然正。自然安稳。如此修身,方能齐家治国平天下。便是得道。
某甲:庄子说吾生有涯而知无尽,格物致知到什么地步才算呢?
紫师:知无尽,指的是三界内。会有个量。而只要突破了那个量的点。便可真正通达大道,而遍知一切之真实。
那你们现在知道修行开始的第一步是什么了吗。大家总结一下。
众弟子:发心。明了修行的目标目的。再按照戒定慧一步一步去做到。
先明根本。再格物穷理。
紫师:那这一切你们又是如何知道的呢。
众弟子:从紫师那里听到的概念理法。
紫师:所以儒家最敬的是师。师代表的是传承。菩提道次第广论,开篇首讲亲师。不然你上哪里知道,明白正确的见解,知识呢。
某甲:修行需要资粮。
紫师:对,资粮。而资粮也是师父给予的。一开始,没资粮的时候,无法拜真正的通达的师父。首先要拜凡夫师。因为,凡夫师,知道系统的教理,而给予你教授。
之后,一步一步的培养自身资粮,自己成长,那适应的师父也会跟随到来。唯有尊师重道的人,才能真正的踏上修行之路。这方才是根本。
因为,不尊师重道的人,必将走入“我执”的歧途。从师父那里知行止,方才能真正起步而修。不然,谁来告诉你行止。看书,自己修吗。你修不成的。
因为,你不知道这个自己与师父的差别,就算是凡夫师,也是一样。
大家听了这堂课之后,要做的其实,去看一看菩提道次第广论中的亲师一篇。里面讲了,为什么要亲师,而具德的师父又是怎样的,如何去择师。然后便是怎样的弟子是具足资粮的,可以招感来具德的师父的。然后,告诉你怎样去做到。里面都有很详细的说明。而这部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宗喀巴大师所造。里面讲的是毋庸置疑的。
佛门书籍,分为“经律论”三藏。经讲的是定,律讲的是戒,论讲的是智慧。
但不要乱看。尤其是戒。唯有师父传给的戒,方才能看,这点要记牢了。不然,过失会很大。今天讲的,很重要。可以反复的看。记牢了。
某甲:是基础也是核心。
紫师:这是主干。而真正的修行,则是更加系统的。分化更加的微细。而更加系统微细的,也都是要师父来教授的。
不然,走的每一步,一个细节没弄准确,没弄精确,就会走错,或者,无法踏向下一步。也便是积累资粮。
正见是修行的眼目,正确的向导。 而正见由师父给予。没有时,看书。正确的书。
环境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自己的心。不要老是想着自己是被影响的。而要想想自己为什么就被影响到了呢。不要老是为这个自己找理由。
不要给其下定义,尤其是恶的定义,不好的定义。因为,这些定义不是去伤害他们的,而是伤害我们自己的。
其实这个世界的一切,都是我们自己下的定义。即使是被动的下定义。记住这样一句话。这个世界本来便没有种种的意义,意义都是你自己赋予的。而每一个人赋予的意义都不同,所以,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同的。
凡人看到的世界,是有种种杂染的。而天人看到的世界,是空灵洁净的。而在于成道的圣人眼中,则是没有一切意义的。却是可以赋予一切意义的。
记住了,自己给予这个世界的一切定义,不是给这个世界的,而是给自己的世界的。都是自己受用的。
下面给你们讲讲真实解脱的原理。如何超脱于三界之外。刚才紫说了主干的流程。但没有说详细,所以,你们可能还没有真正的明白这个流程的本质。
现在要讲的就是这个流程的深入原理。这个流程是什么呢。戒、定、慧。
戒,我们说了,是一步一步的控制我们这个噪杂而不受控制的身心的过程。如此,才有了一丝又一丝的掌控能力。才有了一丝又一丝的定力。如此,再通过修持一些法门,是专注一心的修持,而入于定中。
而入定,其实就是定力的质化。一开始知行止,而一丝一丝的培养。这是量上的增强定力。而通过专一的修持法门,而入定,则是由量而产生质化的开始。
而一般说入定,说的是入初禅定。
而初禅定,之前我们有讲过。是三界中,色界天的范畴。而我给定力的定义是什么呢。是显微镜。
我们用显微镜可以看到物质的更深层,更微细处。而定力,就是我们自心所拥有的显微镜。当我们定力足够时,便可以看到自己身心的真实,细微处。比如,这个身体的真实构成。我们心灵的真实构成。都可以以此来见到。从而产生智慧。
就如同现在科学所能证明的,不能证明的,都可以自己去看到。我们现在学到的最小的粒子是什么。
某甲:上帝粒子。
紫师:而修行所看到的最小的粒子,是八不离色。而一切物质都由此八不离色所构成。已经无法再分割了。
而这八不离色,却是以最短的时间单位,而有生灭的。就是说,刚出现,便立马消失了。等同于这个身体其实是空的。只是人们的定力不足,见不到而已。
是无数粒子的急剧性生灭的不断相续,而有的假象。就好像电影,不是连接在一起的,而是一帧一帧的图片。快速相续而有的假象。而物质便是如此有的。是人的心太粗,所以,认为物质是实在的。这是身。
接下来是心。当我们定力足够的时候,所看到的心是怎样的呢。也是没有的。生生灭灭所组成。
就如同,人的欲望是什么。是无数的念头所构成的浓厚心识。因为,人的心太粗,只能感受到这浓厚的心识,所以,被这股浓厚的力量所牵引,做着种种的作为。
而当你心足够微细了,突然这浓厚的东西,变成了空旷的东西。这股力量也不再有了。因为,力量就是因为浓厚,方才有力量。
欲望来时,你感觉你受不了。老是被它所驱使。其实就是因为如此而已。而情感也是如此。种种的所谓的烦恼也都是如此。而身体上的疼痛也是如此。
而当你拥有足够的定力时,你见到如此的真实时,你还会有现在的这一切烦恼痛苦吗。而这便是解脱。
你原来认为的一个实在的“我”,不再是我。因为我,是四大假和,五蕴积聚而有。急剧的相续积聚而有。而这相续,不再急剧了,不再积聚了,便不再是“我”了。我执,由此而破。
这是小乘的析法真空,由此可证大阿罗汉,超脱于三界之外。
戒定慧。当你有定力了,自然就知道怎么经历。就好像,你在打坐时,腿会疼吗。
众弟子:会。
紫师:这都是四大的变迁而有的触觉。当你定力有了的时候,你就会看到,这疼,这麻,不再是疼与麻。
疼,是两样很硬的东西的碰撞而有的是吧。而之所以硬,是因为,你的定力不够,无法将其分化成细微的粒子而有的。而细微的粒子之间有空隙吧。那它们还会碰撞吗。还会那么疼吗。
这都是靠定力而有的。困是什么。就是心念的积聚浑浊而有的。定力提高了,心念就空阔了。困也便不再会出现了。
专一的修持法门,昏沉,困都是会过去的。这是小乘的修持方法,对于你们来说,更实用,更容易升起信心。
通过析法真空,我们可以知道,我们现在所经历的一切,其实都是错觉。自己身体的坚实,周围事物的坚实,自己的烦恼,自己的痛苦。其实都是急剧相聚的粒子,念头积聚而有的错觉。
而它们之所以如此急剧的相续,就是因为,人们的心太粗,不够微细,没有定力,而有的。
这是人。而地狱的众生,就是更加粗的了。所以,才会有大痛苦。
而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的天人。却都因为,有一定的定力,所以享受诸般乐受。所以,三界六道的众生,之所以有差别,差别在这定力上。
而之所以,有定力,或没定力。是因为,不知道行止。所以,破戒严重了会下地狱。
这样讲。是不是就知道修行的整个过程了呢。而在知道之后,怎样去做,却还是你们自己的。
课后答疑
某甲:行止和定力有什么关系?
紫师:不知道行止,就是不知道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然后很混乱,很散乱。这样的人会有定力吗。
这些法都是最浅薄的一层。属于你所看到的大海的海平面,虽然广阔无边,却见不到其中的真实,也便是深度。
而这个深度其实就是在修行的过程中的微细地方。这些,都是需要明师给予的。
某甲:这些行止从何而来。
紫师:往昔诸佛诸大成就者,观察善恶因果,观察整个过程而来的。会增加修行人的助缘,而减少修行人的逆缘。
某甲:为什么要弃恶从善?
紫师:你想下地狱受大苦痛吗。你想天天倒霉不断,病苦不断吗。那你就去弃善修恶吧。
在三界中,就要遵循三界内的因果。作恶,就会受苦。行善,就会享福。而你想受苦,就作恶。想享福,就行善。而如果你,超脱于三界之外,自然心中没有善恶。但你仍然还是会去弃恶行善。
某甲:这是三界的定律?
紫师:不然呢。你想打破它。你想打破它,就去问问这芸芸众生答应不答应。你骂他,看他骂不骂你,甚至还打你。
某甲:轮回的目的是什么?
紫师:轮回没有目的。只是因为,众生无明颠倒而轮回。而非有人要让众生无明颠倒而轮回。
你见到的世界,就是你的心所显现的境界。科学告诉我们,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看到的,而是通过眼睛显现在我们大脑里而已。
地球或者说是娑婆世界其实是释迦摩尼佛的净土。就如同阿弥陀佛的净土(国土)是极乐世界一样。娑婆世界,就是释迦摩尼佛的净土。
境界,都是心的显现。就如同上面说的定力。两个人站在同一个地方,但他们的世界却是全然不同的。一个是天堂净土,一个是地狱轮回。
某甲:没有善恶的概念就没有善恶了吗?
紫师:善恶是什么。是实有的吗。不是,是你心中的概念。所以,没有善恶,指的是你自己心中的概念没有了。但对于其它人还是有的啊。
就好像之前说的,佛杀佛,没有善恶因果。但佛杀众生,就有善恶因果啊。
这是三界里的定律。佛虽然超脱于三界之外,但要度化众生,还是要示现其中。还是要遵循众生的规定。
儒家还有这么一句话叫做: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其实这也是比喻的修行的过程。
修行到最后,可以从心所欲,却不逾矩。什么意思。
说的,就是他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但却不会违越世间的规矩。
某甲:释迦摩尼佛示现八相成道,是在两千五百多年前。那之前是谁的净土?
紫师:是迦叶佛的。
某甲: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佛来接引。
紫师:是众生的因缘在不断变迁。佛之所以来教化,不是佛要来,而是众生因缘所积聚。招感来的佛。而在每一个时空因缘下的众生的因缘都是不同的,需要不同的佛陀前来教化。也是因为,这一部分的众生,与当时的佛陀有缘。所以,说:佛只渡有缘。
某甲:紫师。那这个“缘”又是从何而来,是因果的关系吗?怎么样才算是有缘?
紫师:缘,就像化学里的催化剂。而每一个众生都是另外一个众生的缘。而每一个众生,都是牵扯在一起的。不然,便不会有这个世界。
因为,这个实在的世界,就是这所有的众生的因缘所积聚而有的。每一个变化,都是必然要发生的。都是所有众生所感召,而非某一个人的。
若没种子,便无缘。就好像,没有种种子,浇水施肥,会发芽开花结果吗。而这个种子,就是心。你若生一念心,而向佛,这成佛的种子便种下了。就好像,在你不知道佛的时候,你会听法吗。这个法,就是种子的助缘,催化它的。
而我们心中所种的种子,很多。几乎所有的种子,我们都有了。所以,我们的心又叫做八识田。是种子的聚集地。而我们每天在做的,其实就是在给这无数的种子浇水施肥。有善的,有恶的。
八识田,就是第八识。我们做的善的多,善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我们做的恶的多,恶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而我们修行用的功夫多,那解脱成佛的种子就会开花结果。
而我们每天所做的一切也便是这些种子的缘。每一个心念,每一句话,每一个作为。
某甲:紫师,众生平等,那为什么又有不平等的地方呢?比如仙佛之间也存在大小尊卑等级的差异。
紫师:众生平等,平等是性。性是什么。我们人人皆有的自性。它可以出生一切,它是一切的源泉。我们之所以存在,都是因为性。道之所以存在,也是因为性。
有些人,做好事,有些人,做坏事。而所谓好坏,也是由我们自己造出来的。所谓大小比较,不也是我们自己造出来的吗。
就好像轮回与解脱两者一样。轮回的人们,有着生老病死,有着诸多欲望享受,有着种种的情感。也有着种种的痛苦,种种的烦恼。
而解脱的人呢。没有生老病死,没有种种的痛苦,种种的烦恼,种种的欲望享受,种种的情感。那谁又能说,轮回就是不好的呢。解脱就是好的呢。而好与不好,又是如何出现的呢。
在于性上,众生平等。而不平等,是众生自己造出来的。苦的人,希望快乐,然后他说快乐是好的,苦是不好的。是希求,与厌恶的区别。是人自己造出来的。
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选择。不论是受外界影响的还是怎么样,都是自己做出的。而在于真实的实相上而言,又没有一个实在的“自己”“自我”存在。
某甲:那假如做出了善的选择,会不会因此对一部分人种下恶果呢。
紫师:所谓善恶是什么。对“我”跟“我的”好,便是善,反者则是恶。那哪个众生没有“我”跟“我的”呢。又有什么事实可以满足所有众生的利益的呢。
必然会,为了“我”跟“我的”好,而去做了“别人”并不认为是好的事。那矛盾,斗争自然也便出现了。这便是众生界,三界。
因为,“我”跟“我的”就是轮回的开始。没有,则没有轮回。
某甲:那么解脱的人呢?假如存在着等级,会不会因此再度陷入轮回。
紫师:解脱的人,没有“我”与“我的”。也必然没有什么等级。等级是为了给予修行人一个明确的目标与过程而有的。是方便。而非真的又一个实在的等级划分。无我了。你还会产生我是什么等级吗。而修行。便是不断的去趋向无我。
紫府道人随缘开示于2014.04.05
联系邮箱:admin@zijuesch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