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作者:紫府道人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查看更多
第二十品 离色离相分
+ 查看更多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那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心的存在以后,我们再去看整部《金刚经》,都可以拿一心来说。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色身是什么?就是这个肉身,也就是释伽牟尼佛长的这个样子,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然后佛问:佛可以以这个身躯来相见吗?“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
如来,之前已经讲了,如来是这个色身吗?或者说,如来是这个大圆镜里面的一个点吗?当然不是,如来是整个的大圆镜。
“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这个色身怎么来的?一心所变现出来的。然后呢,众生看到这个色身,就认为,哦,这是佛。那佛他自己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
“这只是我一心所变现出来的一个点,然后你们看我具足了一个色身,那我真的只是具足了这样一个色身吗?或者说这个色身就是我吗?当然不是。”
以众生来见,这个点、这个身躯是佛陀。那佛陀会这样认为嘛?那佛陀又不能说这不是我。所以,是名具足色身。也就是你们理解不了那种层次。我只能说:是,这是我,但这只是名为我。而不是真实的有一个实际的存在,是我。它只是一个名词。方便与众生交流而有的名词概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一样的道理。这一品叫做:【离色离相分】。其实他的意思是让我们放下对名相的实执。之前所讲的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就是我们不要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是真实的。比如,我看到这个板,然后我说,这是个板。这是个板吗?这不是个板。要把名词概念这个东西抛开了以后再来看,也就是,我看到了这个东西,然后呢,我既不叫它板,也不叫它白板。但是这个东西存在吗?存在。那它真实吗?不真实。为什么呢?因为它也只是一堆色法堆积出来的。然后这个色法是怎么堆积出来的?是我一心所变现出来的。那等于说它就是幻化出来的。那我就说:此白板,非白板,是名白板。就是这么个道理。
然后我说:我是我。“我”这个名词,是“我”给这个身躯定义了一个字叫做“我”。但这是“我”吗?或者说,这个字是“我”吗?或者说,这个字它只是叫这个身躯,给这个身躯定义了一个名词。哦,“我”。当我们抛开这个词,抛开这个字以后,这个东西,它真实存在吗?他不真实存在。他是我一心所变现出来的。所幻化出来的。那我说:我是我,即非我,是名为我。
然后,我们就自己拿自己举例子,就这样想自己。哦,“我“这是个词,这是个字,“我”为什么非要用一个“我”来认识自己呢?这个本身的一个存在,不就是一个自己吗?为什么非得还要加一个“我”,加一个“自己”,或者说加一个名字,给那个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呢?然后先抛开这个“我”,抛开这个所谓的“自己”,抛开这个“我”叫什么什么,先把名词概念统统抛开。也就是不再说“我”是“我”,不再说名词了,不再用一个名词概念来指代这个本身的存在了。然后呢,再继续抛弃这个身躯的存在感觉一下,这个本来存在的自己,为什么会存在呢?之所以能认知这个自己存在,来源于人能实在的感觉到这个身躯,所以认为自己存在。
然后呢?自己有一个明觉的感知在这里认为自己存在。但是我们之前讲了,色、受、想、行、识,或者说色、声、香、味、触、法,我们拥有这个感觉,本身存在的这个感觉,它是假的。它只是一种感觉而已。而这种感觉呢?呈现在大脑里面,或者说它是呈现在一种意识形态中。我们只是有一种感觉,存在的感觉。慢慢的,我们开始从这个感知上用用功夫。也就是从被感知的这个东西上脱离开,去找寻那个能感知的东西。就是我们都有感知,然后呢,把这个感知抛开,去找那个明觉的,一直在感知的这个东西,这个存在。就是把所感知的这个感觉抛开,找寻一个能感知的明觉心体。
总而言之,就是先把那个名词概念抛开。然后呢,再把这个被感知的感觉抛开,去认知到一个明觉的心。了了分明的这个明觉,这个在感知的存在。
然后我们继续再剖析,这个明觉是怎么来的。然后呢,一步一步的回根朔源。追溯这个“我”的存在的源头,它从哪里来的。一开始是个名词概念,“我”是“我”,它只是个字,只是个词汇,只是个概念。然后呢?这个东西肯定不是那个真正的“我”。然后呢,再往这个身躯上找,也就是自己所感觉的这个感知,所感觉到的这个身躯,所感觉到的这个身躯的这个感觉,肯定也不是这个真正的“我”。然后再继续找到一个能感觉的灵明觉知。哦,这个应该就是“我”了。但是这样一个明觉的“我”又是怎样来的?再去追溯它的源头。一直追溯。
这叫什么?这叫参禅。
哪天你能够追溯到这个明觉的源头了,也就是找到这个明觉的心从哪里来的时候,你就能够了悟到【性】是什么了。
在这里给大家讲,只能讲到明觉这个层次上了。
要再讲之后的层次就没办法讲了,只有自己真正的去修,真正的去过一次了。
弟子:到了明觉就可以想了吧.....
那什么意思呢?当我们明白了这一心的存在以后,我们再去看整部《金刚经》,都可以拿一心来说。佛可以具足色身见否?色身是什么?就是这个肉身,也就是释伽牟尼佛长的这个样子,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然后佛问:佛可以以这个身躯来相见吗?“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
如来,之前已经讲了,如来是这个色身吗?或者说,如来是这个大圆镜里面的一个点吗?当然不是,如来是整个的大圆镜。
“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这个色身怎么来的?一心所变现出来的。然后呢,众生看到这个色身,就认为,哦,这是佛。那佛他自己怎么看待这件事情呢?
“这只是我一心所变现出来的一个点,然后你们看我具足了一个色身,那我真的只是具足了这样一个色身吗?或者说这个色身就是我吗?当然不是。”
以众生来见,这个点、这个身躯是佛陀。那佛陀会这样认为嘛?那佛陀又不能说这不是我。所以,是名具足色身。也就是你们理解不了那种层次。我只能说:是,这是我,但这只是名为我。而不是真实的有一个实际的存在,是我。它只是一个名词。方便与众生交流而有的名词概念。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一样的道理。这一品叫做:【离色离相分】。其实他的意思是让我们放下对名相的实执。之前所讲的这一切都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呢?就是我们不要认为我们所看到的是真实的。比如,我看到这个板,然后我说,这是个板。这是个板吗?这不是个板。要把名词概念这个东西抛开了以后再来看,也就是,我看到了这个东西,然后呢,我既不叫它板,也不叫它白板。但是这个东西存在吗?存在。那它真实吗?不真实。为什么呢?因为它也只是一堆色法堆积出来的。然后这个色法是怎么堆积出来的?是我一心所变现出来的。那等于说它就是幻化出来的。那我就说:此白板,非白板,是名白板。就是这么个道理。
然后我说:我是我。“我”这个名词,是“我”给这个身躯定义了一个字叫做“我”。但这是“我”吗?或者说,这个字是“我”吗?或者说,这个字它只是叫这个身躯,给这个身躯定义了一个名词。哦,“我”。当我们抛开这个词,抛开这个字以后,这个东西,它真实存在吗?他不真实存在。他是我一心所变现出来的。所幻化出来的。那我说:我是我,即非我,是名为我。
然后,我们就自己拿自己举例子,就这样想自己。哦,“我“这是个词,这是个字,“我”为什么非要用一个“我”来认识自己呢?这个本身的一个存在,不就是一个自己吗?为什么非得还要加一个“我”,加一个“自己”,或者说加一个名字,给那个本来就存在的东西呢?然后先抛开这个“我”,抛开这个所谓的“自己”,抛开这个“我”叫什么什么,先把名词概念统统抛开。也就是不再说“我”是“我”,不再说名词了,不再用一个名词概念来指代这个本身的存在了。然后呢,再继续抛弃这个身躯的存在感觉一下,这个本来存在的自己,为什么会存在呢?之所以能认知这个自己存在,来源于人能实在的感觉到这个身躯,所以认为自己存在。
然后呢?自己有一个明觉的感知在这里认为自己存在。但是我们之前讲了,色、受、想、行、识,或者说色、声、香、味、触、法,我们拥有这个感觉,本身存在的这个感觉,它是假的。它只是一种感觉而已。而这种感觉呢?呈现在大脑里面,或者说它是呈现在一种意识形态中。我们只是有一种感觉,存在的感觉。慢慢的,我们开始从这个感知上用用功夫。也就是从被感知的这个东西上脱离开,去找寻那个能感知的东西。就是我们都有感知,然后呢,把这个感知抛开,去找那个明觉的,一直在感知的这个东西,这个存在。就是把所感知的这个感觉抛开,找寻一个能感知的明觉心体。
总而言之,就是先把那个名词概念抛开。然后呢,再把这个被感知的感觉抛开,去认知到一个明觉的心。了了分明的这个明觉,这个在感知的存在。
然后我们继续再剖析,这个明觉是怎么来的。然后呢,一步一步的回根朔源。追溯这个“我”的存在的源头,它从哪里来的。一开始是个名词概念,“我”是“我”,它只是个字,只是个词汇,只是个概念。然后呢?这个东西肯定不是那个真正的“我”。然后呢,再往这个身躯上找,也就是自己所感觉的这个感知,所感觉到的这个身躯,所感觉到的这个身躯的这个感觉,肯定也不是这个真正的“我”。然后再继续找到一个能感觉的灵明觉知。哦,这个应该就是“我”了。但是这样一个明觉的“我”又是怎样来的?再去追溯它的源头。一直追溯。
这叫什么?这叫参禅。
哪天你能够追溯到这个明觉的源头了,也就是找到这个明觉的心从哪里来的时候,你就能够了悟到【性】是什么了。
在这里给大家讲,只能讲到明觉这个层次上了。
要再讲之后的层次就没办法讲了,只有自己真正的去修,真正的去过一次了。
弟子:到了明觉就可以想了吧.....
师父:到了明觉就没有想了。为什么?明觉,你不要认为明觉是一个念头,知道吗?明觉不是念头。念头,也就是我们有想法,是来源于念头。但是这个明觉的心不是念头。这个明觉就是这颗了了分明的心。而念头都是我们用这颗明觉的心去看到的一个东西而已。也就是以现在这个明觉去看,自己刚才所起的一个念头,我们脑海中所看到的念头,都是过去念。知道吗?
也便是自己产生的一个念头,下一瞬间那个明觉就发现了这个念头,然后认为自己起了一个念头。而明觉本身,如果你一直安住在明觉上面,你是没有念头的。只有你因为自己定心层次的问题,你的定力很差,然后你就会感觉自己动了一个念头。当你感觉到自己动一个念头的时候,其实你所感觉的念头是过去念,是刚才已经过去的了。
你刚才动了一个念头,然后你又用下一刻的心去看到了它。懂吗?而我们凡人却分不清这心与心念的区别。
你看到的念头叫做:“所”。不是能看到的:“能”。所看到的这个念头已经是境界了,已经不是这个“能”的心之本体了,也就不是这个明觉了。所以当你真正的安住在这个明觉上以后,你永远看不到念头。
弟子:当安住在明觉以后,就不会起念头。
师父:当你真正的安住在明觉里以后,就是禅宗里面所谓的:“保”(保任的保)。在保的过程当中,就是个傻子。为什么呢?因为他不会起心动念。他一丝一毫的念头都不会去动。只有这样子他才能去做到一个保,保护这个明觉。这个明觉叫什么?我们称之为:“圣胎”。叫做:“长养圣胎”。圣胎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这个明觉他还很小,很幼小。他还没有能力,很容易就会被你的一个念头给盖住了。然后你就找不到他了。
弟子:这就是起疑情?
师父:不是起疑情,这跟起疑情没关系。我们这里讲的是保护这个明觉。只要你一直保在这个明觉上,你完全就不会系着在念头上。这个过程就叫做:“归根”。之后你就会一直归根,直至见性。
不过如果要从疑情来说的话,把疑情用到极致的过程,也是保护明觉心体的过程。如果以见性的功夫来看的话,明觉也可以说是真正的疑情。
如果你一直保持在明觉的状态上,之后就会完全的归根,连这个“能”都会脱落掉。连这个“能”都会消失?为什么呢?
因为本身对于众生而言的话,能的存在就是用来感知境界的。如果连一个所感知的境界都真正真正的没有了的话。那“能”就会失去用处而脱落。
因为这个明觉他会有这样一个层次,就是在保的过程当中。一开始还是会有诸多的念头的。因为虽然你已经达到了这个本心的存在了。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会有很多的念头出来,想要去把这个明觉覆盖住。而这个时候你就不能去理会这些念头。然后你只能安住在这个明觉上面,然后一直安住着、安住着、安住着。不论出来任何念头,你都不能随着他再去动下一个念头。
如此这样安住、安住,以至于最后念头不会再升起来了。然后这个时候,你只会有一个明觉的状态出现,而不会再有任何所感受的念头境界。
这个时候已经没有念头了,但是你还能有一种感受,明觉存在的感受。因为这个时候一直在相续着的是一个明觉的心,了了分明的心。这个心的存在会有一种本然的感受。也就是说,当你这个时候,还能察觉到有一个明觉,就等于说是你在用现在的一个心,去看过去的,已经过去的一个明觉。所以你才会产生一个明觉的心在那里。也就是明觉本心存在的感受。
然后直到你连感知这个明觉,你都不再去感知了。也就等于是完全没有一个所感知的境界了。也就等于说是完全没有了过去心,完全只有现在。这个时候也就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三时的存在了。是一元的了。就只有这一个单独的存在。这个单独的存在他已经没有感知了。懂什么意思吗?什么叫没有感知呢?就是他还在那里感知着,但是没有任何一个境界可以被他感知了。这个时候,他自己就会消亡。也就能够见性。简称:【能所双亡】。
这个功夫在见性层面而言,叫:“保”。
这样之后,见性了以后,也就是能所双亡了以后,再去起用。才叫:“任”。
这个功夫……行了,讲多了,我们不再继续讲了。
所以呢,其实金刚经讲的所有的东西,都是为了让我们先抛开名词概念,认识到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一心所变现。因为一念无明,先是变现出来一个明觉的心。然后呢,才出来了这么一个明觉。很多修行人,认为这个明觉就是性。然后呢,这是错的。只能说,这个明觉是性所启用的真如心体,因为这个起用的心体体现出了性的性能,但却不能说这就是性的究竟。
因为这个明觉本身就是因为无明才有的。记住这一点。
刚才说讲多了,因为其实这个东西,师父已经很久很久没有讲过了。很多现在的修行人,他认为这个明觉就是性的存在,就认为只要找到这个明觉就能成佛了。这是错的。因为明觉是因为无明以后才有的,也就是一念无明。或者说因为无明生了一念,因为一念生了无明的时候,才有了这个明觉。然后有了这个明觉以后,也就是无色界天的一个存在,然后经过逐步逐步的演变,他开始看到了一个境界,开始看到了有一个明觉,也就是知道自己明觉了,开始知道自己有一个明觉的心了。其实这个时候已经又堕落一层了。
然后继续,他再演化演化,看到的境界越来越粗、越来越粗。以至于之后有了种种念头,有了种种种种的妄想。然后呢,之后又给这些所有的东西添加了一个定义,一个概念。然后妄想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越来越多。烦恼越来越重、越来越重,痛苦也就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这就是整个生灵往低处去演化的一个过程。
那我们回根朔源的话,就需要先放下名词概念,也就是先放下这个名词上的我、你、她他,然后再像我刚才讲的那个过程一样,去逐步逐步的脱落,归根。把那个境界,所看到的境界,越来越微细化、微细化、微细化,直到真正的找到那个真正的明觉。而且还要知道这个明觉依然还是因为无明而有的存在。只有你完全的把这个明觉也让他脱落掉以后,你才能见性。见性了以后,你才能继续起用,才能成佛。
我们继续。
联系邮箱:admin@zijuesch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