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作者:紫府道人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查看更多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 查看更多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就是须菩提说啊,听到佛陀讲到这里,明白了佛陀所说的意趣、真正的含义以后,涕泪悲泣,感动的非常非常的厉害。然后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那里说,他从来,从无始劫来,他一直修行,从来都还没有听过这样的经典。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实相也就是真实相,不虚妄的相。真实相,虽然说,哦,实相,但是这个实相是见诸相非相。只是呢,为了告诉人们,哦,真实相,真理,所以呢,如来说名:实相。名为实相,就是说给这个诸相非相下个定义,做个名词的定义,叫做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就是须菩提他本身修行已经很厉害了嘛,说,我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就是须菩提说啊,听到佛陀讲到这里,明白了佛陀所说的意趣、真正的含义以后,涕泪悲泣,感动的非常非常的厉害。然后呢,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在那里说,他从来,从无始劫来,他一直修行,从来都还没有听过这样的经典。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实相也就是真实相,不虚妄的相。真实相,虽然说,哦,实相,但是这个实相是见诸相非相。只是呢,为了告诉人们,哦,真实相,真理,所以呢,如来说名:实相。名为实相,就是说给这个诸相非相下个定义,做个名词的定义,叫做实相。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就是须菩提他本身修行已经很厉害了嘛,说,我信解受持不足为难。
“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但佛陀灭后五百年,按照汉地的说法,还处于正法时期。而在另外一种层次上而言,却也可以说是属于像法时期了,那正法、像法时期都已经很稀有了,我们这个末法时期,那就更加稀有了 。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离一切诸相,怎么离一切诸相?知道,哦,一切都是一心所幻化而有,都是假的。也就是说,非相。离一切诸相也就是刚才说的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实相。这里说“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就是当你听到这样一个道理以后,一点都不恐怖、不惊讶、不畏惧。
什么意思呢?那连这个稀有,连这个所谓的稀有都是佛告诉你,你很稀有,你要珍惜,你要如是的去受持下去,你不要认为这是很普通的一件事情,然后呢,就这样过去了。听闻了法,听着的时候,感觉,嗯,不错不错,很有道理很有道理,然后呢,听完之后,诶,没感觉了,过去了。所以,佛陀告诉你,你甚为稀有,你一定要把握住,你不要不把握,不把握就过去了,所以告诉你,甚为稀有。但是呢,告诉你甚为稀有,是因为你还是众生,你就需要这个甚为稀有来去继续的去行持。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那什么意思呢?你要去行持什么?还是一样,见诸相非相。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
世间人忍辱一般是什么样?别人打你一巴掌,哎呦,疼,你ma,敢打我,我要打回来。但是呢,又想到,不行,我是修行人,忍住,忍住,不能打人。那,这种忍辱,就是说是有我相有人相。他感觉别人打他是侮辱他,就是有一个被侮辱的自己嘛,还有一个侮辱他的一个人嘛。那这种忍辱是忍辱吗?那肯定不是。所以,“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就是说,让你忍辱不是真正的忍一个辱,而是根本就没有一个所谓的辱需要忍,也没有一个忍辱的自己存在。
“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他连一丝的嗔恨心都没有,没有说“你ma,你敢打我”这种心,他没有这种心出来,这说明连那股嗔恨的力量都没有生起来。所以呢?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他才能够如此的去做到这所谓的忍辱波罗蜜。
“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
就是有五百生五百世他一直都是这样做相同的事情,就是做忍辱仙人。不论别人怎么骂他,怎么说他,怎么打他,乃至于杀他割截他,他都如此无我相、人相、众生相的过来了。
“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你离一切相,但是你还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什么呢?当你还没有成的时候,你就需要去成。但真正的成是什么?真正的成就要去离一切相,那,你还要明白,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身就是一种虚妄。当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时候,你还要知道诸相非相,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都是非相,这样你才是真正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你看这句话“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怎么解释?意思是,即使有住,亦是非住。刚才不是说么,你还没成的时候,你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要离一切相,你还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你还要清楚的知道你发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样也是一个相,然后呢,离它,这才是真正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就是这里所说的“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一样还是非住。就是,住与非住的状态中都是非住,都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应该无所住,但是应该还要生心,只是说你生的这个心是应无所住而生的心。就是,你不是住着在一个境上,然后去生一个心,去继续的轮回造业。而是不受境影响,你自主的去生心,创造境界,幻化境界,而不是被境界所影响,再去创造下一个境界。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为什么还要去布施呢?
“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
你看本身他就是觉悟了的话,没有所谓的一切相,那为什么还要去布施啊?因为,“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因为他本身成为了一个菩萨之后,他肯定是无所住的,无所住那就是连布施他也不会去住着,也不会刻意的做一些所谓的布施,但是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就是说,你还要布施,你用这种无所住的心去布施就可以了,因为你要度化众生。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就是如此,本然。没有所谓的实与虚,超脱于一切的对立相、二元相。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
就是菩萨如果心住于法,住于自心所变现的境界,再去做一件事情的话。
“如人入暗,则无所见。”
就是无明了嘛。
“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
也就是觉,觉悟。那意思就是说心不住法,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本身就是一种觉悟。
“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就是,当来之世,有男的女的,能够于此经受持读诵,就是按照如来的智慧来看这些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佛说无量无边功德,即非无量无边功德,是名无量无边功德。”为什么他告诉你,你这样做有无量无边功德啊?因为,你很稀有,你要这样去,才能出三界,然后呢,出轮回出生死。所以呢,名为无量无边功德。就是让你积极的去做,去行持。
离一切相,你不需要再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你要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话,说明你还没有做到离一切相。真正的做到离一切相,你就已经得到了无上正等正觉了,你就不需要再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了。那意思就是说,当你还没有做到的时候,你还需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时候你还要知道,自己所发的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它一样还是一个相,一样还要离开这个三藐三菩提心,你才能真正的离一切相,你才能真正的得无上正等正觉。
“若心有住即为非住。”什么意思啊?那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不是一种住?那这个时候你还要知道,你要离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而发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若心有住即为非住。”“若心有住即为非住”就是说,你连这个住都是非住,懂吗?
就比如说,“佛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就是这么一个意思,就是佛陀说世界的时候,是真正的有一个世界吗?不是真有一个世界,而他只是说众生执着这个世界,然后我告诉你,哦,世界。那这里意思就是说,若心有住,连这个住都是非住,是名为住,就是后边少了四个字,你就不知道了吗?是名为住,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一种住,就是在你还没有真正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你就需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等于就是你要去住。但是你要明白,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成就无上正等正觉,而你要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就要离一切相。那也就是说,你连这个无上正等正觉都要离开,这就等于说是:“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名为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
联系邮箱:admin@zijuesch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