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4
作者:紫府道人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查看更多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
+ 查看更多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一段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真的是一个菩萨的话,你绝对不会去住于这一切的分别相,什么叫分别相?像我们刚才说了,不住色布施,色是什么?色就是颜色、物质。那像我们刚才说的,没有了这种名词概念的心,这是断除了这一层的分别知见的一种障碍。
然后呢,不住色,什么意思呢?
像我们刚才讲的这种粗质的物质,五光十色的物质是怎么来的?是我们的定心下降了,心的层次下降了,然后呢,产生了一种幻觉,一种分别,才有了五光十色的存在。
而详细的说我们一直都看到的这种五光十色的存在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定心下降了,然后呢产生了一种幻境,然后呢,这个幻境被我们又看到了,我们受这个幻境的影响,继续再生下一念的心,然后念念相续,才有了这样一个我们所认为的真实的五光十色的一个世界,乃至于之后的声香味触法,颜色、声音、味道、触觉乃至于我们法尘的种种的念头,这全部都来源于我们一开始因为定心的下降,然后呢,生出来一个迷幻的境界,然后这个迷幻的境界继续的去影响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继续的去生出来下一个这样的境界。
就跟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是怎么出来的?是一帧一帧的图片串连起来才成了一个动态的一个电影,我们看里边人物在动,然后场景在变换,但其实呢是一张照片一张照片一张照片串连起来的。那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是怎么出来的?是我们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把它连起来的。
先是色,也就是物质,像我们之前讲了,本身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物质,所触摸到的一切物质,是立体的,它是怎么出来的?这里有个词叫【表层色】,就是表色,表色是什么?就是第一层的颜色,然后呢,两层颜色,三层颜色,四层颜色,五层颜色,六层颜色...完全把他们粘合在一起就变成一个立体的物质形态,我们本身所看到的这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很多张照片把它给粘贴组合起来的,不只是这个场景,就是我们这个身体,那它也是一个实在的立体存在对吧,那这个实在的存在本身也是如此的来的。而就像我们现在起了一个心念也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心念吗?这不是一个心念,我们现在认为的一个心念也是很多很多的心念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心念,这叫什么?叫做【蕴】,蕴集,微细的念头,物质蕴集在一起了,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大型物质与念头。
只是我们人的定心很低,感觉自己动了一个念头,却不知自己其实是一连串的动了无数个念头,汇聚成了这一个念头,然后呢,这个无数的表层色组合成了这样一个物质。然后呢,物质呢,有了一种层次感,一种紧密性,可以让我们去触摸它,触打它,产生了一种声音,产生了摩擦,产生了声音,声音也是这样如是的来的。而味道就是因为物质这个表色它们紧密的粘合在一起以后,它们会散发出来一种浓郁的味道。就好像是一瓶香水,我们把它稀释到无数倍,他还有味道吗?那也就是说,本身香水是怎么来的?是把很多很多香料的精华结合在一起把它浓缩了,才有那么浓厚的香味。而其实我们所闻到的一切的味道,都是因为色法物质紧密的粘合在一起了,所以呢,才有了这种味道的出现。所有的味道都是这样,而我们的触觉,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感觉它很重,我们感觉它很软,我们感觉它的感觉是怎么样怎么样的。我们肉体的,然后呢,触摸到其他东西的,这又是怎么来的?也都是因为一个色法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然后呢,给这个【明觉的感知】带来了一种感受。
就像一开始无色界的时候,一切的境界都是清气的,是一种很清的一种状态,而到了色界了以后,它变成一种质态,就是质化了,化质了,质量的质,质量是什么意思啊?质量是一种紧密的状态,然后变成一种光态,再之后,到了欲界的层次,它才变成了一种粒子态,一种粗物质形态,然后呢,无色界的时候你所感觉到的触摸到的都是非常轻的一种状态,而到了色界的时候,你所感受的都是一种波态、一种光明态、一种浓郁的境界,而到了欲界以后,你再去触摸这一切的境界的话,就变成一种粗质的,冷、暖、麻、涨、轻、重...种种的一种感觉,一种东西的存在。这全部都来源于一个色法物质它的紧密状态,它的质量变化问题。
那也就是说,这本身的一切色,哦,还有我们的念头,刚才说了,一样也都是因为有了这种外界的这种物质的一种粗相,然后呢,分别,差别相么?我们感受到它们,留存在我们脑海里边的时候,一开始只有影像,然后呢,乃至于声音等等,之后,有了名词的概念对它的添加了以后,脑袋里边开始有名词概念这个东西,那法尘也是这样来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是六感,其实它全部都是来源于心的一个幻化。也就是,因为你的定心降低,所以你的心幻化出来这样一个世界,然后让你感受到。
所以它是假法,它是因为你的无明,你的执着,你的分别而有的。那作为一个觉悟的菩萨而言的话,最初的菩萨他需要安住在空性里边,他已经证悟了空性,那什么是空性呢?那就是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不是实际存在的。他非常清楚,因为他已经真实的照见了像《心经》里边讲的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观自在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已经把色受想行识五蕴全部照了明白,哦,一切都是空寂的。那他就不会对一切产生任何任何一丝一毫的实执,就是实际的执着,他一丝一毫都没有。
所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因为他已经明白这一切的相是怎么来的,所以他不会去住着它,认为它实际的存在。“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余意云何...”下边就讲了多么不可思量,就是说菩萨如此的不住于相,就是明白空性这样一个东西了以后,他去做一切的事情,他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其实这已经不是一种福德了,而是一种功德,因为功德是什么?功德就是完全的体认了空性,证入了空性,所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德,叫做功德。由功而体现德,那功是什么?在佛教而言的话,只有空性,入于空性的功,就是明白整个一切一切的真理,就是自觉的一种功,由此而散发出来一种德行,就是不会去执着任何东西,他自然就会流露一种德,什么德?就像初地菩萨,他的德,布施般若波罗蜜,就是,他是完全的将一切都能布施掉,乃至自己的身心性命,他得到的是一种无我,那当他无我了,他不会再为这个自己这个我去做一丝一毫的事情,动一丝一毫的念头,那他再去做事的话,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动的任何一个念头,所说的任何一句话,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就都是在为了周围的因缘而去做的,而不会有一丝一毫为自己做的,那这种福德功德肯定是没办法去形容的。意思就是说他是最上的,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这种福德这种功德的,这是无我的空性的功德。很多人,他都执着于实在的一个所谓的功德福德。
比如说,现在讲供养僧人,然后呢,建寺院,功德福德多么多么大多么多么大,那这个能出三界吗?能了生死吗?肯定不能。那这样还是三界中的一个产物,乃至于还是欲界的一个产物,那他的所谓的功德所谓的福德也仅限于此。而觉悟呢?证入空性呢?就代表他已经出三界了,那一个是三界中的,一个是出三界的,他能够相提并论吗?不能。所以说不可思量,你想都没法想。然后这一品就叫做【妙行无住分】嘛,讲的就是说菩萨他每时每刻都在做什么,他不住于相,为什么不住于相,因为他了悟了空性,了悟了这个宇宙这个时空这个世间的真理。什么真理啊?这一切都是由自性所幻化,不是真实的。
这一段什么意思呢?如果你真的是一个菩萨的话,你绝对不会去住于这一切的分别相,什么叫分别相?像我们刚才说了,不住色布施,色是什么?色就是颜色、物质。那像我们刚才说的,没有了这种名词概念的心,这是断除了这一层的分别知见的一种障碍。
然后呢,不住色,什么意思呢?
像我们刚才讲的这种粗质的物质,五光十色的物质是怎么来的?是我们的定心下降了,心的层次下降了,然后呢,产生了一种幻觉,一种分别,才有了五光十色的存在。
而详细的说我们一直都看到的这种五光十色的存在是因为什么呢?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定心下降了,然后呢产生了一种幻境,然后呢,这个幻境被我们又看到了,我们受这个幻境的影响,继续再生下一念的心,然后念念相续,才有了这样一个我们所认为的真实的五光十色的一个世界,乃至于之后的声香味触法,颜色、声音、味道、触觉乃至于我们法尘的种种的念头,这全部都来源于我们一开始因为定心的下降,然后呢,生出来一个迷幻的境界,然后这个迷幻的境界继续的去影响我们的心,让我们的心继续的去生出来下一个这样的境界。
就跟我们看电影一样,电影是怎么出来的?是一帧一帧的图片串连起来才成了一个动态的一个电影,我们看里边人物在动,然后场景在变换,但其实呢是一张照片一张照片一张照片串连起来的。那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其实是一样的道理,是怎么出来的?是我们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一个念头把它连起来的。
先是色,也就是物质,像我们之前讲了,本身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物质,所触摸到的一切物质,是立体的,它是怎么出来的?这里有个词叫【表层色】,就是表色,表色是什么?就是第一层的颜色,然后呢,两层颜色,三层颜色,四层颜色,五层颜色,六层颜色...完全把他们粘合在一起就变成一个立体的物质形态,我们本身所看到的这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很多张照片把它给粘贴组合起来的,不只是这个场景,就是我们这个身体,那它也是一个实在的立体存在对吧,那这个实在的存在本身也是如此的来的。而就像我们现在起了一个心念也是一样的,这是一个心念吗?这不是一个心念,我们现在认为的一个心念也是很多很多的心念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心念,这叫什么?叫做【蕴】,蕴集,微细的念头,物质蕴集在一起了,变成了我们现在所认知的大型物质与念头。
只是我们人的定心很低,感觉自己动了一个念头,却不知自己其实是一连串的动了无数个念头,汇聚成了这一个念头,然后呢,这个无数的表层色组合成了这样一个物质。然后呢,物质呢,有了一种层次感,一种紧密性,可以让我们去触摸它,触打它,产生了一种声音,产生了摩擦,产生了声音,声音也是这样如是的来的。而味道就是因为物质这个表色它们紧密的粘合在一起以后,它们会散发出来一种浓郁的味道。就好像是一瓶香水,我们把它稀释到无数倍,他还有味道吗?那也就是说,本身香水是怎么来的?是把很多很多香料的精华结合在一起把它浓缩了,才有那么浓厚的香味。而其实我们所闻到的一切的味道,都是因为色法物质紧密的粘合在一起了,所以呢,才有了这种味道的出现。所有的味道都是这样,而我们的触觉,其实也是一样的,我们感觉它很重,我们感觉它很软,我们感觉它的感觉是怎么样怎么样的。我们肉体的,然后呢,触摸到其他东西的,这又是怎么来的?也都是因为一个色法紧密的连接在一起,然后呢,给这个【明觉的感知】带来了一种感受。
就像一开始无色界的时候,一切的境界都是清气的,是一种很清的一种状态,而到了色界了以后,它变成一种质态,就是质化了,化质了,质量的质,质量是什么意思啊?质量是一种紧密的状态,然后变成一种光态,再之后,到了欲界的层次,它才变成了一种粒子态,一种粗物质形态,然后呢,无色界的时候你所感觉到的触摸到的都是非常轻的一种状态,而到了色界的时候,你所感受的都是一种波态、一种光明态、一种浓郁的境界,而到了欲界以后,你再去触摸这一切的境界的话,就变成一种粗质的,冷、暖、麻、涨、轻、重...种种的一种感觉,一种东西的存在。这全部都来源于一个色法物质它的紧密状态,它的质量变化问题。
那也就是说,这本身的一切色,哦,还有我们的念头,刚才说了,一样也都是因为有了这种外界的这种物质的一种粗相,然后呢,分别,差别相么?我们感受到它们,留存在我们脑海里边的时候,一开始只有影像,然后呢,乃至于声音等等,之后,有了名词的概念对它的添加了以后,脑袋里边开始有名词概念这个东西,那法尘也是这样来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是六感,其实它全部都是来源于心的一个幻化。也就是,因为你的定心降低,所以你的心幻化出来这样一个世界,然后让你感受到。
所以它是假法,它是因为你的无明,你的执着,你的分别而有的。那作为一个觉悟的菩萨而言的话,最初的菩萨他需要安住在空性里边,他已经证悟了空性,那什么是空性呢?那就是这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不是实际存在的。他非常清楚,因为他已经真实的照见了像《心经》里边讲的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观自在菩萨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他已经把色受想行识五蕴全部照了明白,哦,一切都是空寂的。那他就不会对一切产生任何任何一丝一毫的实执,就是实际的执着,他一丝一毫都没有。
所以,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因为他已经明白这一切的相是怎么来的,所以他不会去住着它,认为它实际的存在。“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余意云何...”下边就讲了多么不可思量,就是说菩萨如此的不住于相,就是明白空性这样一个东西了以后,他去做一切的事情,他的福德是不可思量的,其实这已经不是一种福德了,而是一种功德,因为功德是什么?功德就是完全的体认了空性,证入了空性,所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德,叫做功德。由功而体现德,那功是什么?在佛教而言的话,只有空性,入于空性的功,就是明白整个一切一切的真理,就是自觉的一种功,由此而散发出来一种德行,就是不会去执着任何东西,他自然就会流露一种德,什么德?就像初地菩萨,他的德,布施般若波罗蜜,就是,他是完全的将一切都能布施掉,乃至自己的身心性命,他得到的是一种无我,那当他无我了,他不会再为这个自己这个我去做一丝一毫的事情,动一丝一毫的念头,那他再去做事的话,他所做的一切,就是动的任何一个念头,所说的任何一句话,所做的任何一件事,就都是在为了周围的因缘而去做的,而不会有一丝一毫为自己做的,那这种福德功德肯定是没办法去形容的。意思就是说他是最上的,没有什么能够比得上这种福德这种功德的,这是无我的空性的功德。很多人,他都执着于实在的一个所谓的功德福德。
比如说,现在讲供养僧人,然后呢,建寺院,功德福德多么多么大多么多么大,那这个能出三界吗?能了生死吗?肯定不能。那这样还是三界中的一个产物,乃至于还是欲界的一个产物,那他的所谓的功德所谓的福德也仅限于此。而觉悟呢?证入空性呢?就代表他已经出三界了,那一个是三界中的,一个是出三界的,他能够相提并论吗?不能。所以说不可思量,你想都没法想。然后这一品就叫做【妙行无住分】嘛,讲的就是说菩萨他每时每刻都在做什么,他不住于相,为什么不住于相,因为他了悟了空性,了悟了这个宇宙这个时空这个世间的真理。什么真理啊?这一切都是由自性所幻化,不是真实的。
联系邮箱:admin@zijueschoo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