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4-03
作者:紫府道人
“理”的金字塔阶级分化+ 查看更多
“理”的金字塔阶级分化
+ 查看更多
今天想让大家讨论一下什么是【思辨】以及【逻辑】。
大家可以开始参与讨论了。各自阐述一下自己对这两个名词的理解,定义。
某甲:思辨:思维思考辩证辨别。逻辑:逻辑是人的一种抽象思维,是人通过概念、判断、推理、论证来理解和区分客观世界的思维过程。
Logic 最早被清末的严复翻译成中文“逻辑”,主要是音译,后由中国传入日本,但在日语中则注明只是对Logic的注音,Logic在日语中的正式汉语翻译词为“论理”。
Logic 另外有个很好的意译译名“理则”,称为理则学,这是由牟宗三先生翻译所作,比早期的逻辑翻译更符合Logic的英文定义与拉丁词源。――百度
某乙:思辨:思考辨别,利用概念思维想象分别辩证,功能应该偏右脑化;逻辑:按照某种方式模式推理演化预测的能力,偏左脑功能。
某丙:我们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思辨。
紫、:那就都思辨一下,说出自己的逻辑。
经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你到底讲不讲理了。”说的是什么。
某乙:所说的不符合“常理”了。违背大众公认的“理”,这个“理”,可以是“仁义礼智信”的理。可以是科学道理的“理”。或者叫“公理”。
某丁:首先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关于“理”的定义,当对方的言行不符合这个定义,我就认为他不讲理。
某戊:a对b说:“你到底讲不讲理了。”a在自己的逻辑链上,对b的言行,进行了思辨。a判断b,不符合a的逻辑链。
紫、:理,又是什么。
某乙:理由,概念。事物先后组织的顺序。
紫、:理由,因为来自于哪一个理,所以称为了一个所谓的理由。那,理是什么。有条理,有理法,有道理,条理清晰,思路清晰。这个理,是什么。
某戊:而a、b都是基于自身的三观,构筑了自身的逻辑链,进而对万事万物产生了思辨。而所谓的三观,也只是环境与欲求混合而成的行为基准。这也就是自身言行的逻辑,也就是所谓的“理”。
某乙:有序性。事物、概念组织起来的有序性。无理:事物、概念组织起来的无序性。
紫、:人何以成为了现今的人,智人。建立了如此的人类文明。来源于可以拿来排列的“符号,标记”。来将一切的一切,进行认知排序,有序管理。人的智能,才因此得以展开,延伸出如此一个人类文明。
其实,作为一个人类而言,人都是喜欢思路清晰,大脑清明的一种状态的。而不希望自己是混沌无明,浑浑噩噩的状态的。因为,作为一个生灵而言,这样的一个“明”,就是一个生灵“灵”的体现。
而当这样的“明性”、“灵性”被运用到观察万物的时候。当一种,想要如何如何的欲求不断被滋生出来以后。这种有序的排列,清晰而有条理的认知,就被自然开展出来了。即:经验式的经历认知,被有序的整理出来,记录下来的过程。从而出现了“理”,这样一个东西。
有序的理。相续的理。且会循环式出现的常理。都一步步的延伸出来了。这是对于“理”最初的认知出现。
你讲不讲理了。”意思是,你还遵不遵循一直以来的认知了。
人们通过种种自身经历,群体经历,种种层面的经历,所整理出来的“认知体系”。
如果,你如何如何,在于过往的经验,你会面临什么什么。
如果,你不想如此。你就要避免如何如何。
而在于“某部分人”而言,他们根本就不清楚这个“理”到底是什么。只是知道这样一个“理”。那就是人要讲理。而要讲的理,就是自我认知下的一种“理”。
最为简单的一种“理”。那就是被总结出来的最为粗浅的“理”。一个粗浅的概念。而非,可以贯彻始终因果关系的清晰有条理的“理”。
比如,你为什么要讲这个“理”。为什么要遵循这个“理”。
其实,人可能一直都不清楚的一点是,这完全在于自我的“欲求”。
比如,如果你如何如何,按照过往的常理经验而言,你就会面临什么什么。或者可能,有多大几率面临什么什么。但如果,你的欲求强过于那个将要面临的“恐惧”。或者,你根本就不在乎那个将要面临的什么什么的结果。
那,这个“理”。你真的不会去理会。也不会去遵循。因为,这个“理”,对于你而言,没有用处,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你是如此。那每个人,都是如此。
“你还讲不讲理了。”
记住这一点:【人讲理,是有前提的。】
那就是这个“理”的用处,价值,意义。对于每个人而言的。用处,价值,意义。然后,人就会进行自我权衡。不论是,清楚这个“理”,还是不清楚这个“理”。也就是,人愿不愿意讲理的“理”。这就是经验式的有序认知。
“理”。
对于人类而言的。这样的一个东西之所以出现,就是源于如此的一个用处,价值,意义。服务于每一个生灵本身。
思辨,逻辑。
是建立在你自身的经验有多少,“理”又有多少的前提下的。所谓遵循于逻辑的思辨,也就是还算遵循“理”的思辨。而这种“理”,又是可以相对而言的。因为,“理”就是有序的经验式认知体现。
而这个有序,又是建立在个体生灵的个人经验认知多少的前提下的。也就是“有多有序”,你所认知的人事物种种的经验“量”有多少。然后,你去按照的排序方式又是如何的顺序。比重是怎样的。然后,这样的比重,又是如何出现的。等等。
因为,“量”的不同,排序方式的不同,之前所有的“经验”多少,所导致的倾向性不同,而有的排序比重不同,就会导致这个人的“理”是如何的。这个人的思辨,又是如何的逻辑体系。也就代表着,这个人的“层次”,处于如何的一个层次。
而这样的一个“层次”,又是建立在拥有更为广阔“量”,更为客观“倾向比”等的人群而被建立起来的“经验式有序排次”。即所谓“理”的高层。
所以,“理”有太多的理的层面。
因为,每个人所拥有的“量”,“倾向比”。将人塑造成了太多层次。不同层面的“量”、“倾向比”,就代表着相应层次的“理”,是如何的。
“你还讲不讲理了。”
你只能讲自己层面的理。低于你层面的人,不会跟你讲这个理。而高于你层面的人,可能会跟你讲这个理,但即使他跟你讲了这个理,却并不代表,他真的全然的认同了这个理。而只是可能,他在那一刻,清楚的知道这层“理”是出于如何的一种逻辑,经验式认知。而将之包容。
如果,他有意引导你,就可能会告诉你更广更高一层面的经验式认知的理,来提升你的层次,让你放下此时此刻的“理”的执念。
因为,在每一个人眼中的“理”,“对错”,“因果”。都只是限于每一个人自身的所见所闻所知一切。也就是个人经验式的认知,有序思辨逻辑下。
仅限于此。
并不代表,你就真的“有理”。
其实,大多数普通层面的人,所谓的有理,讲理。都是没有经过有序的思辨逻辑的。而只是一种“无脑”式的经验认知“无脑逻辑”。
那就是:大家都这么说。大家都这样认为。大家都是这样的。乃至于,只是无脑式的为了达成自我目的。赢。
即【我有理。】
实则全然不清楚,所谓的“理”到底是什么。因为,TA的理,就是这样的一个“理”。
你们呢。
对于觉悟而言,这还只是最粗浅层面的,概念层面的。作为生灵的“明性”、“灵性”被运用低级了之后,而有的文明体系,概念体系层面。
但,已然如此。那就学会怎么用吧。不然,可能更高层面的,也无法去触及。
作为人类的智能而言,智慧而言。那就是体现在文字的出现,思辨逻辑等的出现。
但,基于文明层次的问题,社会体制的问题,阶级必然分级的问题。人对于这样的一种智能的运用,却是参差不齐的。也就是能不能更好的运用文字,思辨逻辑等的智能体现。
能不能更为通透,广深皆具。明其本末,见其始终。
因为,只有你能将他人包容含括的时候,你才能更为“明”与“灵”。
因为,当你无法去将一切包容涵括的时候,你就会被种种限制所障碍。
大家都知道,光是会被障碍物障碍住的。而生灵所具备的那样一种“明性”、“灵性”也是会被这些限制障碍住的。
如果,你们有见过真正具备广大“明性”、“灵性”的人。那他们都必然是些可以无限包容的人群。
所以,在于这样的一种层面而言。人类文明的层面,人类智能的层面,人类认知的层面,人类逻辑的层面。就需要大家将这样的一个“理”看清楚。
因为,现在大家就在进行一种经验式的认知体验。希望这样的一种经验式的认知体验,可以成为你有序认知逻辑中的关键倾向比,而建立起相应更为广阔的“理”。
然后,再问个问题。
在于这样的一种文明体系下。人类的局限性都会有哪些体现。例如,上述的不同“理”的层次人群,所面临的问题。
2018.12.02
联系邮箱:admin@zijueschool.com